《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6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创办报纸,并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倡推行“简字”,以期尽快提高国民素质,当时正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酝酿维新变法之时,黄乃裳与维新派很快走到了一起,“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正在京城的黄乃裳也被捕入狱中,后得友人相助,才得以有惊无险。
  此后的黄乃裳在“维新”与“革命”之间彷徨,由于清廷守旧派的反扑,他不得不离开国内,远赴新加坡,投奔女婿,在新加坡做了段日子的报社总编辑,因为主张激进,小有文名,那一年,他五十一岁,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华人殖民”的念头开始让黄乃裳先生走上民间殖民的道路。
  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黄乃裳最终选择了婆罗洲沙捞越地区的一个名叫诗巫埠的地方作为他的第一块“民间殖民地”,之后,在当地华侨头面人物的帮助下,黄乃裳与诗巫地区的土王签订了一份为期二十年的土地承租合约,这块小小的“民间殖民地”被正式命名为“新福州开垦公司”,简称“新福州”,黄乃裳也就做了新福州垦场的“港主”。
  这之后,黄乃裳先生返回福建,在闽清、侯官、永福、古田、尤溪、屏南等县广为招募移民,前后数年时间,共有一千余名华人移民前往婆罗洲沙捞越地区的新福州,他们携带了大量的农具、种子,跟随而行的不仅有农夫,而且还有中医、西医、铜匠、铁匠、竹蔑匠、木匠、纺织匠、猎人、船工,这是一支极具勇气与开拓精神的移民队伍,可以想象,在这样一支队伍的披荆斩棘之下,蛮荒的新福州诗巫地区很快就变了模样,新福州的新气象甚至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的注意,沙捞越地区的官方报纸甚至对此做了深入报道。
  新福州的创业成功给了华人极大的鼓舞,随之而来的就是诗里街垦场、加帛垦场、民都鲁垦场、新兴化垦场等华人移民区,在这些华人垦场里,学校、道路、工厂、商店一一建立起来,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华人完全可以将沙捞越地区变成一片新兴移民区,而诗巫的新福州将会成为这个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数百年前北美大陆上的那一幕很可能在这个地方重演。
  但是历史没有给华人和黄乃裳先生充足的时间,相比欧洲殖民者,华人的行动晚了至少一百年,已经将沙捞越地区视为殖民地的英国政府很快出手,轻而易举的就结束了黄乃裳先生的殖民梦,1904年,正当新福州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英国殖民当局对他下达了驱逐令,于是,华人的殖民梦醒了,黄乃裳先生的殖民梦也醒了。
  这一切的背后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殖民事业都是离不开官方的支持的,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任何殖民行动都将黯然收场。
  黄乃裳先生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不再彷徨,他决定革命,革满清王朝的命,同盟会、光复会都是他的革命同志,蔡元培、宋教仁、陈其美、许雪秋、林森……这些人都是他的战友,就连同盟会的领袖孙先生也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当革命爆发之后,他就很快投身于这场革命,并以福建省代表的身份进入了国会。
  所以,当总统先生向黄乃裳先生提出,请黄先生协助中枢进行南洋攻略的时候,黄先生想也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于是,就有了田劲夫转交给黄秋元的这封信,也有了这批新的移民,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批新的华人移民中混着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他们虽然接受过农业、工业技术的培训,但是他们的任务却不是在垦场里老老实实的做农夫,只要他们在南洋,总统先生完全有信心将南洋的某些地区搅个天翻地覆。
  所谓“走一步看五步”,总统先生就是这个做事风格,虽然现在中国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撑任何野心勃勃的殖民事业,但是,未雨绸缪总是不错的,中国确实需要在南洋地区建立一个立足点,这是战略问题,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
  为了完成这个战略计划,田劲夫坐着“海圻”号巡洋舰到了新加坡,并且见到了这位黄秋元先生,不过考虑到计划的机密性,田局长决定暂时向黄秋元先生隐瞒实情,以免使对方惶惶不安,华人,未必都能抱成团,这是南下之前总统亲自叮嘱过的,南洋华人之所以不能在当地的政界立足,欧洲殖民当局的压制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未必不是次要原因,这对一个乡土观念很浓的民族而言是很正常的,地域歧视在南洋地区很普遍,而这也是中枢南洋攻略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南洋的华人社团不能再一盘散沙了,他们必须团结起来,团结在“中华”这面旗帜之下,团结在总统身边。
  对于中枢政府的计划,黄秋元先生一点也不清楚,因为黄乃裳先生的那封亲笔信里根本就没提这个南洋攻略,只是告诉他,中枢鼓励国内无田少田的农民向南洋移民,而这一次,中枢决定从山东、直隶这两个北方省份调拨移民,而在这之前,这些移民本来是应该去东三省的。
  虽然对于黄乃裳先生突然决定让华北农民移民南洋的举动有些诧异,不过黄秋元确实不敢太过质疑此事,晚辈无条件的服从长辈,这是这个国家传统文化中的特点,虽然现在已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缺点,不过在这种情况之下,确实免了田局长许多口舌,不然的话,光是解释为什么不从福建移民就要让田局长头疼了。
  当然,这样安排的实际困难也是存在的,光是一个方言、习俗的问题就是必须要解决的,对此,田劲夫倒是给了黄秋元几颗定心丸,让对方彻底放下心来。
  “黄先生,请你放心,对于这批北方移民,中枢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问题的,这个方言的问题你不必担心,届时,中枢会专门为这批北方移民配备几名翻译,甚至还有专门的朝鲜语翻译,另外,中枢也将出资在当地兴建几所新式学校,教授中文,当然,考虑到英国政府的立场,这些建校资金以及移民资金不能直接由中枢政府出面划拨,只能依靠民间资本运作,到时候少不了麻烦黄先生出面主持此事。”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英国殖民当局疑心病一向很重,他们既希望华人能为他们打理种植园、锡矿,以免直接与土人冲突,但是同时,他们又想限制住华人在南洋的势力,不使华人排挤欧洲人。”
  对于中枢政府的开明立场,黄秋元非常佩服,也非常高兴,南洋华人富商愿意主持向南洋移民事宜,这固然是出于同乡情谊,但未必没有个人利益在里头,黄秋元也是俗人,不能免俗,到时候,一旦中枢将移民事业的资金划拨过来,他也可以利用资金发展自己的生意,既赚了利润,也赚了人情,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见黄秋元已答应安排移民前往新福州,田劲夫也很满意,又与对方仔细研究了一下相关的细节问题,直到深夜,这才离开,前往旅馆住下,至于那几名由水兵担任的方言翻译,也在旅馆一同住下,并未立即返回“海圻”号巡洋舰。
  至于“海圻”号巡洋舰,现在仍是灯火通明,南洋的华侨在这艘军舰上又一次落下了滚烫的泪,没有什么人能比他们更清楚“祖国”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第571章 装甲兵
  一条铁路横贯南北,铁路边有一座小车站,这座车站非常简陋,甚至连站名都没有,普通列车也不会在这里停靠,甚至连铁路交通图上都找不到这座小火车站,换句话说,这座小火车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存在”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座毫不起眼的小火车站却拥有一条一公里长的支线铁路道岔,可以停靠一列火车。
  这座小火车站在军方的相关文件里被称为“东方甲字一号站”,知道这座火车站具体位置以及用途的相关人员不会超过二十个,邹润猷是这二十名相关人员中的一位,而且,实际上他也是这座火车站的直接上级,这座火车站归他指挥。
  现在,邹润猷已乘坐一列装甲列车赶到了这座“东方甲字一号站”,而且,当他的列车进站之后,一辆早已等候在车站里的卡车已发动起来,等邹润猷带着几名副官登上这辆挂着军用牌照的卡车之后,卡车立即调头向车站外头驶去,不过眨眼工夫就不见了踪影。
  半个小时后,这辆军用卡车就载着邹润猷等人出现在了鲁西南的一片旷野中,这里位于兖州西南、济宁东北,被夹在京杭大运河与津浦铁路之间,以前曾是一座小村庄,可是就在半年前,一名富商将这座村庄以及附近的所有农田一股脑的买下,村民们于是迁往他乡,之后,这名富商又将这片旷野转手卖给了陆军部,于是,这里又成为了军事禁区,非请勿入。
  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军事禁区的用途,即使是陆军部的高级军官,也仅仅知道这里归邹润猷直接指挥,邹润猷也是这个军事禁区的基地司令,他全权主持这里的一切事宜,而且与他指挥的装甲列车部队一样,这里的部队也直接归统帅堂调遣,陆军部没有权力指挥这里的部队。
  陆军部唯一明白的事情是,这个军事禁区的代号是“东方甲字一号基地”,简称“东一基地”。
  其实刚被派到部队的时候,邹润猷对统帅堂的任命也有些莫名其妙,因为这个“东一基地”驻扎的是一支奇怪的部队,全称“统帅堂第一装甲营”。等邹润猷到了部队,他才发现,所谓的“装甲营”,不过就是一只装备了装甲汽车的步兵营,部队一共装备了五十辆装甲汽车,而这些装甲汽车都是由普通卡车改装而成,不过就是在车体四周加装了钢板,并且将橡胶充气轮胎换成了钢心裹胶轮胎,坐在这种装甲汽车上,能把人颠散了架。
  统帅堂交给邹润猷的任务就是将这支装甲汽车部队训练成精锐部队,并且在训练中摸索装甲汽车与步兵相配合的战术。
  现在,邹润猷就是“装甲兵司令”,装甲列车归他管,装甲汽车也同样归他管,他的军衔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