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这确实不错啊。礼失求诸野啊。
两仪殿李世民在两仪殿中与众臣议事。
侯君集:民间确实是这样的。不过,这样一来,大户和小户的负担看起来一样,其实小户负担要大了。因为大户和小户的财力不同啊。
房玄龄:也可以考虑按照人口,或者田亩的标准征纳、发放。
韦挺:按照人口征收,按照人口发放。这倒是有道理。反过来,按照田亩征收,按照田亩发放。这样也行。总之,得考虑征收与发放的标准一致。
侯君集:征收与发放的标准一致,看起来合理。但是大户小户的负担不同,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韦挺:标准一致,施行起来顺理成章。总不能按照田亩征收,按照人口发放吧。前后一致,受益人的情况也一致。否则,则等于富人出资,穷人受益。施行起来,大户肯定反对。地方政府也为难。
魏征:相反的倾向也一样会受到反对。这项制度的建立,朝廷的出发点一定要明确。按照一般情况说,大户人家自己通常都有粮仓,这个新制度是否实施,他们是无所谓的。所以,朝廷应该明确,这项新制度就是为普通百姓设置的。大户反对也好,支持也好,朝廷都必须坚持到底。否则,即使实施便利,受到大户支持,也等于没有达到目的。
房玄龄:我们的这个新制度,大户一定是反对的。因为,这个制度一旦实施,大户的一个财源就被断送了。他们通常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发放高利贷,灾年尤其严重。
李世民:我们就站在救助弱者的立场,采取以田亩征收,以人口发放的标准。就叫它为义仓。都省和户部,立刻开展这个工作。这次义仓建设,决不简单啊。义仓建设涉及土地问题,既关键又突出,不下大决心是不行的。制定一项利国利民的制度,也是为子孙造福。就让席辨去做吧。
李世民在一个手卷上批了几个字,然后递给韦挺。
李世民:国家大事在地方,你们御史台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出使。
韦挺:是。现在人手还够用。
李世民:那个马周怎么样。
韦挺:人是聪明人,不过朝廷需要的是各方面修为都要出色的。要找忠臣必到孝子之家。心性精神,还是要从小训练的好。
李世民讥讽地:是啊,大家族里,比如你关中韦氏,就是人才辈出啊。难道你没听说过,用人如器啊。
韦挺:是是,这是圣人说的。
李世民:如果天下的器物都长成一个样,怎么用?一个人应当扬长避短,大家族的人也有短处啊。让马周出使凉州,代朕慰问灾民。
两仪殿,李承乾与李世民对坐。
李世民:你处理朝政,辨别大事理,还可以。以后,我离开京师的时候,可以委托给你了。可是,我听说你过于喜欢游猎。
李承乾严肃地:狩猎是训练军事,我为太子,不能荒废军事。
李世民拿出一个奏章:是,狩猎是为训练军事,可我说的是你过于喜欢。太子宫右庶子(张玄素)的奏章这样说。
李承乾:啊,右庶子当然说得对,看来我过度了。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拿出另外一个奏章,打开看了看,放下:你转呈给我的这个奏章,我看了。你做得对。
李世民又拿起那个奏章,掂了掂:这个高甑生,随我一路打天下,按情理我应该相信他,可是,他告李靖谋反,我又相信李靖不会谋反。如果是你来决断,你怎么决断?
李承乾:我不能决断。
李世民:你将来要决断的事里,会有很多这样的事,你要学会决断这样的事。第一,你要做什么?
李承乾:调查,再复验。
李世民:仍然是你怎么判断复验的结果?
李承乾:一件事情如果有隐瞒,常常会两次说的话有差别。从差别当中再去复验。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点头:好,好。但是你没有提到参验以前的案例。这就是读书的用处了。书总是告诉我们以前的经验,我们一生不会遇到那么多事情,读书无非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帮助我们自己。多听别人说,难听的,不同意的,要压住自己的怒气,否则别人就不会再说了。他们不再说的话里,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你也就再也听不到了。再叫别人说,是非常难的事情。
李承乾:陛下的教诲,儿臣谨记在心。
太子宫侍从:殿下,先去拜右庶子吧?
李承乾恼怒:不去。他又在陛下前面说我的坏话,我好容易才忍住,没有叫陛下看出来。
侍从:早拜晚拜都得拜,早拜,就不管他了。
李承乾:我现在去拜,恐怕压不住我的怒气,他又有可以在陛下面前说我坏话的理由了。
李承乾转身出去,手中紧握一个鼓槌。李承乾掂量了一下鼓槌,怒视着鼓面,用鼓槌做威胁状,李承乾哑语咒骂,嘴扭来扭去,一槌下去,大鼓发出巨响,又一槌下去。
张玄素正在看手卷,被鼓声吓了一跳。
两仪殿李世民在案几前阅手卷,忽然听见鼓声,抬起头来,李世民召侍从,询问何人敲鼓。
太子宫李承乾在疯狂敲鼓,鼓声中,李承乾咒骂。张玄素走来,跪在地上,直视李承乾。李承乾满脸流汗。
张玄素:殿下,无故不得敲鼓,惊动宫禁。
李承乾点点头,把鼓槌扔到地下:来人,把鼓抬出去,在右庶子面前摧毁。
宫门口,李承乾疯狂劈鼓。张玄素立在门口,观看。
李承乾停止劈鼓,浑身冒汗,喘息着,渐渐平静下来:右庶子,我做得对吗?
张玄素:太子殿下知过必改,但是也不必如此,行为端正就可以了。
李承乾拜了一下,离开。
两仪殿,李世民和诸臣坐而论道。
李世民:马周从凉州回来了,带回的消息真是令人振奋:李大亮卖马救灾,深得人心。朕感奋之心无不油然而发。朕决定赐御马追风与李大亮。
房玄龄:这一匹马,能救下凉州的灾民,真是想不到啊。
魏征:一匹马的价钱再高,对于一州的灾民而言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一定是李大亮卖马的行为感动了民众,让民众看到了政府的诚心,于是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结果是饥民问题解决了,种子问题也解决了,外出的灾民纷纷返回家园。
李世民:好好。李大亮虽不是读书人,但却深得圣人之道啊。
房玄龄:君明臣贤,古今一理。
李世民微笑:另外,朕收到了席辨的奏表,他正全力建设义仓,但心中也有忐忑。
魏征:地方正在建设义仓,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席辨感到了压力。他想认真执行朝廷政策,但是有人反对。现在更需要陛下的支持。
李世民:好,那我就写一封亲笔信支持一次。
豫州府,席辨主持开会,把陛下的手书拿给大家。大家情绪激动,非常兴奋,纷纷称是。可席辨看上去没有其他人那么兴奋。
杜怀山:怎么,大人还有顾虑?
席辨:陛下的一纸文字顶得上千军万马。可是,在有些地方,千军万马也没有用武之地。陛下身在宫中,怎知地方上的复杂。这一纸手书,虽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特权,但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席辨说完,看气氛凝重,又转过头看杜怀山,杜怀山变得垂头丧气。
席辨笑了起来:我随便说了这么两句,你们便没了精神,之后还不知要遇到多少困难,你们就打算这么灰心丧气地干下去?刚才是我不对,如今我们重任在肩,不是说丧气话的时候。打起精神来,有陛下的鼎力支持,有什么事我们做不了!
众人释然。
两仪殿,李世民和李靖对坐。
李世民:我想不通,为什么你两次凯旋之后,都有人告你?
李靖:这次的厉害,告我谋反。如果不是陛下明鉴,大理寺按验无状,我恐怕就与陛下永别啦。
李世民:你没有告诉我为什么。
李靖:我不能说,我已经是幸运的了。
李世民:你知道我,你直说。
李靖犹豫了一会儿:利州都督高甑生是陛下生死之交,陛下天威,利州都督当然会仗势。他虽然不如陛下有故太上皇给的免死状,但恐怕会想,即使惩罚,也不会有多了不起,所以会忽略军法。陛下知道,无军法,既不可能统兵,更何谈取胜。至于他诬告臣,实在是历代得天下的功臣常有的居功自傲。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诬告谋反,按律反坐,只有杀这个高甑生了。
李靖:生杀予夺,在陛下。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我如果放他生,置大唐律法于何处呢!而且,晋阳起兵以来,功臣很多,高甑生不死,则人人犯法,就压不住了。打天下,得天下,功臣犯法,永远是难题,唉。
李靖:臣请归家。
李世民:好,你回去吧。
李靖淡淡地:臣的意思是,永远回家了。
李靖站起来,缓步离开。李世民望着他离开的背影,无限感慨。
百官顺序进入太极殿。尉迟敬德向里走,后面有人想超过他,尉迟敬德瞪了他一眼,那人退缩回去。尉迟敬德入位,坐下,前面的人在整理衣帽,尉迟敬德嫌恶:你是坐在这儿的吗?
那人:我不是坐在这的吗?
尉迟敬德:我坐在这儿,是因为我的功勋,你有何功勋?
那人一时张口结舌。
尉迟敬德:你连你坐在这里的道理都说不出来,你怎么可以坐在我的上首?
那人:监礼官安排我在这里,想必是有道理的,不必什么功勋不功勋。
尉迟敬德抓住那人的衣裳,一把撕裂。尉迟敬德下首的李道宗拉住尉迟敬德,正欲劝说,尉迟敬德反身一掌推向李道宗,再反身去抓上首的人。
监礼官:陛下驾到!
尉迟敬德对上首的人:天下是我助陛下打的,你敢对我无礼!
李世民看着尉迟敬德这边,入座。尉迟敬德犹在怒气中,遇到李世民的目光,礼拜毕。监礼官过去察看,召人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