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别人表扬和感激。
对这个时候的人来说,血缘关系是怎么也割舍不掉的,李思慧甭管怎么说,也都是李存安的侄女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一下,也是李存安觉得应该做的,尽管这李思慧以前一直瞧不起他们。
现在的李思慧已经得到了她的恶果,以后的日子还不知道是什么样。
李存安也不是那种不顾自家死活,非要落得个好名声的人,做事儿在能力范围内,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成。
这要他拼尽全力连自己个的家都不顾而去救李思慧,他自认为做不到。因为李思慧这个侄女儿绝对没有他的妻儿重要。
赵氏上次过来下跪,事后也有人各处打听,就知道了这赵氏是何许人也。也不能怪他们,赵氏和周氏两家子搬到县城来,因为有姜副千户的关系,所以竟然没有住在这得胜街,而是住在姜家的一个四合院里,这可是当初说好的李思慧进入姜家门的一个条件,姜家也不在乎这样一个院子,
让他们两家住进去了。
于是这得胜街的均虎门不认识这赵氏,那就是合情合理了。
大家都有自己打探消息的渠道,有些事儿连打探加猜测,也知道了个大概齐。
“啧啧,这谁要是有这么些亲戚,可不是睡觉都睡不安稳?还是京里过来的呢,能做出这些事儿,也算是德行了!难怪这什么侯府败的快!”子孙不成器,可不就是守不住家业?
“我听那押解那边的差人说,李文书还给他们打了招呼,让他们暗地里照顾照顾那姜家的姨奶奶,你说人家是不讲情面吧,可是人家也做了事了,还没有到处嚷嚷的恨不得谁都知道。这立文书的人品真的不错!”
“可不是,听说这被流放到这里,也是因为无辜被牵连,就因为姓了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听说那姨奶奶还上门羞辱立文书的女儿了的,这真是,立文书已经仁至义尽了。”
“那那回上门的女人是怎么回事儿?恨不得大家都来看,搞什么名堂?”
“这还不知道?就是人多了,大家都同情着她,让立文书不得不答应下来呗。”
“也真是会想啊,这样的人我心里最清楚了,你要是稍微没有办好,不如他的意了,那她就会怨恨上你!这样的人,谁还会帮啊。”
当然也有人背地里说李存安一家子心狠,连自家亲戚都不帮忙,眼睁睁的看着自家亲戚倒霉。
话都是人说的,谁能管得住所有人说什么话?即使明面上管住了,那心里还不定把人给骂个狗血淋头呢。所以不要太在意,不然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到了县城后的半个月,天气就冷了下来,不烧炕就不成了。也得亏他们一过来就买好了柴火,李存安在千户所的同僚们也被李存安请到这个小院子里吃了一顿饭,这些人可是真能喝酒,好几坛子的酒,都给喝的一点儿也不剩。
打好同僚关系,也是立足的一个重要步骤。
涂大叔架着牛车过来了,还把敏哥儿给送了过来。
贤哥儿一见到敏哥儿高兴的不行,把自己手里的东西都给敏哥儿玩。
最后胡氏把敏哥儿留下来住几天,这小孩子留在县城也不算违了规矩,这边得胜街住的人,都没有和贤哥儿这般大小的伙伴,贤哥儿除了看书写字,平时也很无聊。
李思雨倒是想着,这县城里不知道能不能让贤哥儿这种身份的人进去学堂读书,不说学本事,好歹是同龄的万般多,也不至于寂寞。
看敏哥儿也过来了,就想着,不如让敏哥儿也一起过来读书算了。
他们家的条件比起朱氏家里,算是要好的了,帮着照顾敏哥儿也是应该的。
李思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胡氏,胡氏想了想说道:“这事儿我是同意的,只是不知道能不能让贤哥儿他们进去。”
毕竟是那个身份,李思雨已经打听好了,“胡娘子家的小子就去读过两年书,既然他都可以,贤哥儿也可以。”
其实呢,胡娘子的丈夫也是读过几年书,认识几个字的,而且李思雨还打听到胡娘子对他们家有意见,原因就是自家的爹无意间抢了胡娘子丈夫的职位,这是胡娘子自己认为的。
李思雨是给康大嫂家里送发出来的豆芽的时候,康大嫂告诉李思雨的,让李思雨以后小心着胡娘子他们。
“他们就是给人送了钱,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呢,就觉得那文书的差事板上钉钉是她家的了,这可真是笑话!现在他们的钱打水漂了,你爹又填上了那个差事,我估摸着,他们肯定心里对你们有气,你自己平时注意着些,别为了这种人自己不舒坦了。”
这李家的人为人大方,有了好东西,会给大家送一些,虽然不多,但是也是一种态度,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是喜欢的,有些李思雨他们不知道的事儿,都会私底下告诉他们。
李思雨觉得这东西送的挺值的,最开始也绝对不可能就来了一个对你掏心掏肺的邻居,真要是有,那你就得注意了,所以感情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不像爱情还有什么一见钟情那种盲目的感情。
“娘可以和四婶四叔商量商量,就怕他们舍不得敏哥儿。”朱氏他们就一个孩子。离开他们身边肯定是难受的。
胡氏却说道:“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好,你就放心吧,你四叔四婶肯定会同意的。”
就像当初爹娘要让自己跟着去姑母家里吗?想着敏哥儿,唉,自己想多了,这县城离百户所也不算远,到时候也可以送敏哥儿回去呢,四叔四婶有空了,也可以上县城来看他嘛。
果然李存旭和朱氏听了这个提议后,也答应了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又见二更君,外面刮着大风,尘起飞扬啊
☆、学堂
“三哥三嫂,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话好了!”让敏哥儿去读书;肯定是要沾三哥三嫂的光了;不说这学费,就是吃住;都是要在这边的。
“那就什么也别说;都是李家的子孙,让他们多读点书,以后对他们都有好处。明白事理就好。”
李存安现在因为有了差事,也不去给陈二郎教书了,县城里的学堂多;陈副千户就把人送到学堂去了。
贤哥儿知道敏哥儿要留下来;还要跟他一起读书;别提多高兴了,敏哥儿也兴奋,虽然是离开父母远了,可是也知道父母会来看自己,且隔自己不远,就没有那种忧愁。
可见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呢,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而李存旭那边也得跟新来的百户说明情况,毕竟敏哥儿是他唯一的儿子,以后说不定就要继承他的军户的身份,随便放出去,也不妥当。
好在小孩子都小呢,这事儿一说一个准,于是敏哥儿就在李思雨家住下来了,和贤哥儿在一个炕头。
找了这附近的一个学堂,李存安是不求他们多有出息,只是从书里明白事理就成。
李思雨在他们进学堂钱,给他们一人缝了一个斜跨的书包,里面可以装笔和研讨还有墨,至于书呢,据说到了学堂会给发的,鉴于这两个小家伙都是识字的,所以李存安最开始带着两人去拜见先生,那先生还真是觉得捡到了两个宝,只不过呢,最后知道了这两个小家伙的身份,就不由的可惜,看来这先生最开始是想把两人当成重点培养对象,可是因为以后他们的身份是军户,那就没有资格去参加什么科考了,所以能不失望吗?
虽然失望,不过能收两个省心的学生也比那些调皮什么都不会的要好多了,学堂的先生几乎没有怎么考虑,就接收了两个小家伙。
当然束修是肯定要收的,不贵也不便宜,一个人一年要一两银子,另外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也要给先生们送点礼品之类的,这都是规矩,大家都懂,就像以前李思雨的爹李存安教陈二郎的时候,逢年过节也会给他们家送些东西过来。
要是最开始来这里安定的时候,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个想法的,余钱也都得留着,以防万一,现在既然有了这个条件,孩子们读书那是至关重要的。
贤哥儿和敏哥儿上学的学堂离这得胜街也不远,就在不远处的另一条街上,出门不过一刻钟就到了,所以安全问题不用怕。
“爹、伯父,我们上学去了!”贤哥儿和敏哥儿脆声说道。
“去吧,不要调皮!”李存安听着这声音就喜欢,他们家这日子是朝着越过越好的势头去的。
上次李存旭过来,他们两家也说到了李存海和李存严这两家人。
除了李思慧作为姜家人被带回京里去了外,李存严挨了板子,赵氏关了几天,这县城是住不下去了,直接有给选了很远的百户所给发配下去了。
李存海一家子就比较严重了,直接是押解到卫所那边去了,因为姜副千户的很多事儿都和他的一个小妾有关,而那小妾就是周氏和李存海送去的,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事儿,但是加起来就是不大不小的事儿了,京城里只管姜家的事儿,所以李存海一家子就直接归到卫指挥使林大人手里去了。
李存安和李存旭不由得想起了他们最开始来的那天,卫指挥使大人让人打人的情景,不由的都是有些哆嗦。
这李存海一家子落到为指挥使大人手里,和去京城,不知道到底哪个更轻一些呢。
那林大人可是让人背地里称为活阎王的。
可是周氏他们是自作孽不可活,现在这样也是他们自己作的,怪不到别人头上去。
“三哥也别觉得他们可怜,要说可怜,大家谁不可怜?我们原来还在京城里过的好好的呢,这不一下子就成了现在这样?我们能怨恨谁?他们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真怪不了别人!”既然做了那么多事,现在这样的结果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姜副千户不倒台,更是有多少人被他们弄得更凄惨?他们也是害人的人呢,同情他们干什么?
李存安道:“我倒是没有觉得他们可怜,他们家的事儿,我一点儿也不搀和的,该是怎样就是怎样。”
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