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旱穆罚鸱ㄖ甘镜牡缆芬残硎亲罱囊惶酰胰栽敢庀嘈牛易叩哪翘醺幸馑迹鸾掏交崴嫡獗闶俏业囊蛟涤胍盗Γ酵交崴到馔咽切榈模冒匾澜掏交崴担上刹藕嫌谔斓馈铱魅嗣嵌嘞裎乙谎晕遥趴赡艹鱿帜敲炊嗟某⑹裕颐堑氖澜绮哦嘧硕嗖省�
我们是人类,而且我们只能代表人类中的一个个体,那个体总是有偏好的,现在来了一个持“空性见”的人,他说,我的偏好就是无偏好,我的选择说是不选择,我出的主意就是没主意,我追求的意义就是无意义——我只好说,朋友,你怎么那么矫情啊?
。。
对比科学与佛教的世界
在科学世界里,你可以当一个孩子,用好奇的目光打量周围,你手中有一些工具来了解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猜想一下以前发生过什么,预测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你不怕失败,因为你的方法就是试错法,你总会慢慢接近更正确的结论,你的结论也像你看到的世界一样,是一个实在之物,那个世界是生机勃勃的。
而佛法世界呢,你要逃避的正是这些新事,尤其是新事里的坏事,你成天战战兢兢,严格遵守戒律,你的智慧泉源就是你能成功地“不受后有”,你的努力帮你升级为阿罗汉或菩萨,然后去帮助别人也“不受后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很容易特超越,不痛苦,只是你的快乐也没有了,你创造力完全无用武之地,你什么也不用猜了,一切全是现成儿的,只按佛法来就可以了——这不是正是那个一个老话吗?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 想看书来
作为一个人的见解
在我看,佛教很像是一种有关情商的宗教,修成了果位的佛教徒可以因无痛苦而非常自信坚定,宽容而慈悲,全因他们心中有种诡异的终极幸福论,这有点像当一个人从某种抑郁中缓过来以后,竟变成了一个与人类无关的强者——如果非说有关系,那么他只能是你的老师,指导你如何摆脱生而为人这一件事——
可我怎么觉得有点不对啊!我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人身,对人类的事情还没知道几件就急忙忙地要走,这是一;其二呢,俗话说,“人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当人再苦,我觉得也应有一颗人类的良心,与其去往他处高就,为什么不就地努力努力,把人间改造得更好呢?
我觉得这地球世界再苦怎么说也还过得去,而且习惯了就好了,办法是有的,穷人多,咱就多造出点物质,让大家分享分享。不自由不民主,咱设计一个更好的点制度改进改进,退一万步说,即使古印度人真猜对了,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只是一个“爱想之国”,那不是挺好嘛,有爱有想,还有娱乐呢!那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好的?除了看佛经,就是打坐,三天就烦了,哪儿有这儿丰富啊。
再退一万步,能在六道里轮一轮,那不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吗?好比免费旅行,天堂地狱都转一转嘛,如同一个人的年轻时期,吃点苦总是应该的,哭过笑过存在过才不枉此行啊,而且人各有爱,有的人可能还特喜欢地狱那种地方呢,就好比我特喜欢我们人间,即使佛陀想跟我换一换我还不肯呢,他不就是兜率后院里支张桌子,指点一下,把阿罗汉都升级成佛嘛——即使是把佛陀当作一个人间的宗教领袖我也不愿意跟他换,二千年前那日子好过得了吗?天一黑就伸手不见五指,白天热得敞胸露怀的,没空调,还得成天回答人家问题,而且多半一个问题要回答几百遍,跟接受采访似的,身边还总围着一群迦叶之类的好学弟子,几乎没有空闲,躲开他们只能用打坐当借口,还不如我呢,写写小说剧本,打打网球,隔三差五地与朋友们吃顿饭,打打台球,玩玩杀人游戏,这不是挺好的嘛,再说啊,我还能看看数学物理书呢,缘起性空固然是知道了,但怎么缘起咱还想了解了解呢,你说看一看混沌理论和量子力学固然不能让人成圣人,但那种好奇心的满足又岂是当个圣贤能体会的?
好了,玩笑先开到这里吧。
不同的偏好
如果说自然哲学家是某种在人类生活中力图抓住某种实在的人群,而佛教徒则相信人类社会有一个后门,从那里,他们退回到虚无之中,可以看出,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偏好。
有本书叫《和尚与科学家》,里面讲了父子两人的对话,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和尚似乎对人类文化缺乏了解,而科学家则不得不一一解释人类活动的发展轨迹,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的、哲学的、科学的,而科学家对和尚的话则感到难以信服,要求和尚举证,和尚举出一个转世的证据,科学家仍不太相信。我看这书的时候,简直是一阵儿一阵儿地发笑,真像是《当外星人遇到地球人》。
我本人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试图从两个方面看待事物,一个是佛教的观点,另一个是自然主义的观点,从中得到某种的乐趣——他们其实是基于同一个事实:人生,但却派生出两种偏好,自然主义的偏好是致力于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人性,方式是双管齐下,依靠的是科学方法与政治,力图使人类在未来获得更大自由,它的观点无论千变万化,总是人性的,佛教徒的偏好是超越人性,成为圣人,也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外星人。佛教徒讲不清他到底要成为什么,这令自然主义者非常迷惑,而自然主义者提供的前景也叫佛教徒无法认同,因为那样会导致他已经历过的抑郁。这一种对话表面看来无疑是令人沮丧的,不过,我认为其中却存在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感谢老天,人们没有都挤在同一条路上探索,人类仍是具有开放性的智慧生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佛陀传》
《佛陀传》里的佛陀被我看作是一个生于古印度的同情心异常强烈的人类,无疑,他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一名另类。贯穿在他求道期间的痛苦主要来自于他的精神上,他好像是在为一个较抽象问题而痛苦,那就是“生死问题”,这问题抽象成一个哲学问题,叫作“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很难调和的,尤其是其中的那种二律背反问题,非常难于解决,生与死便是其中一例。我可以想象青年佛陀曾痛苦地追问:“若是叫我出生,为何又叫我死?若是让我必死,为何又叫我出生?是谁控制着这一切,他为何如此这般设计?为什么在一个时间单元内,人类只能在生或死里二选一?为什么生死就不能同行呢?我生前是什么?死后又是什么?中心问题是——我怎样才能离开这个该死的破问题?”
呵呵,如何拆解,一定叫青年佛陀煞费了一番苦心,《佛陀传》中说,他曾向很多成名圣人请教过,但结果都叫他不满意,其实那些圣人的答案在当时多被称为是“终极究竟答案”。
我认为,佛陀在精神上的痛苦虽然比较特殊,但也说不上特别怪异,是可以理解的。从他成道前的行为举止看,非常像我在患上抑郁症之后的表现,佛陀被二元对立问题搞成抑郁症太正常了,中国古人里还有一个因担心天会掉下而抑郁的呢!
当然,我可没有经历过佛陀那样一种苦行,(真感谢中国文化里没有苦行的传统,不然弄不好很容易出事)佛陀多半也没偏好去欢场与朋友一起娱乐,他只能在古印度的文化范围里寻找他的答案,他一半是“求治”一半是自己探索,结局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依靠瑜伽术以及思考感悟,佛陀终于摆脱了他的痛苦。
说佛陀了悟了生死或二元对立得给他限定一个时段,我想他只是了悟了他自己在两千年前的生死,并用外推法认为这生死问题的答案普适于所有人,并且坚信自己不再会痛苦了。你若说他获取了最终的彻底的自由,这话不可信,因当时有人问佛陀是否像其他几个当时的圣人一样可预知未来?佛陀回答说,他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时还是要问路的。这表明佛陀与我们一样是受限制的,不过在佛陀的了悟里,包含一种存在主义的观念,而“存在”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不是“我个人与我个人之外的一切事物”,却是六道轮回。
我们可以理解,佛陀很自然地做了一个形而上外推,可以说,人类痛苦的原因便是“他们存在”,也就是六道轮回,或是人类依靠感官所知晓的整个世界,或是灵性学里所说的“被污染的心”,佛陀的发现便是在精神上超越那存在,也就是离开六道轮回,离开“那个有着感官与意识的自我”,或是“使受到污染的心重新变得纯净”。
但离开后去哪里呢?这不仅涉及宗教神秘体验,在思想意义上,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而当时社会所提供的解决方式只能是一种神秘体验:涅槃——成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超越存在的不可说
从形而上的角度讲,超越存在,当然不能简单地成为存在的反面,也就是不存在,因不存在在哲学语境中也是一种存在,超越的意思便是离开这一切,或是以一个全新的高度审视原有的一切,或是把握好存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然而这便是语言无法讲述清楚的一件事了。好在除了语言以外,古代人类还有别的亲历事件的途径,那便是瑜伽,而瑜伽的特点便是具有开放性感受,特别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自我意识运行的方法,深度瑜伽可导致一种无感受的感受,若是带着佛法中所说的正见去观察意识升起,形诸如于语言,自然是不可说的。
空性见使佛陀看开他面临的全部矛盾,重新定义了一种宇宙秩序,那就是按照宇宙原来的秩序去观察它。
但什么是宇宙原来的秩序呢?谁知道!
这就像用真理去描述真理,而我们却哪一个真理都不知道,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悖论式的思想。但依古印度的文化传统,拥有这种“空性见”已经可以满足了,认准了并一心相信这种见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