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遗下的不捡,漂来的不要。”
“此说法何解?”
“别人掉在路上的,哪怕是珍珠;大水漂来的,那怕是钱引,都叫便宜。便宜贪不得,上面都是附有咒语的。”
那几个胆大的人,听这人说得有道理,便回船转舵说道:
“先前去看看到底是何物,总不会拐场。”
众人便一起前去探看。有几个腿快的,早已跑近那团东西,一看是一只大瓮。有人再走近几步,踮起脚屈身往内一看,赶紧回头对后面的人招手,神秘道:
“快来,快来。”
他压低声音,蹑手蹑脚,转身望岸上走,尽量不弄出动静来,生怕惊动那团东西,它会神秘地消失。
待后面的人跑了拢来,低声道:
“宝贝不见一个,贵人倒有两位。”
随后赶到的这几个人伸头一看,见瓮内一个妇人怀中抱着一个婴儿,道:
“一个半老妇人,一个不知睁眼的小厮,怎么说是贵人?”
顷刻,四周已集拢不少人围观。见瓮中一个妇人怀中抱着个婴儿,众人咸异之:
“啊也!这大瓮是从何处漂来到此的?她一个大人,怀中还抱着个孩子,坐在瓮中,竟然漂流不死。古人云:‘大难不死,必有厚禄。’这孩子长大来必定做官。岂不是个大贵人。”
木然坐在瓮中的姚氏,听见说话声,睁开眼睛见岸上有人,欲挣扎起身出瓮上岸。大瓮开始有些摇晃,险些倾覆。几位村民赶紧踩水前去抓住大瓮,扶她出瓮上岸,至一棵桑树下靠坐了。
“这位安人姓甚名谁?住居何处?” 众人七嘴八舌,连问几次,全不答应。哪知姚氏生产才过三日,人已虚脱,又忽遭此大难,洪水之中漂了三日。见人搭救,惊扰悲恐,一时攒集,加之饥寒,已昏迷厥晕。
见姚氏昏晕,众人急得不知所措,反复道:
“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有个略懂医理的人道:
“这位安人昏晕,是饥寒惊恐所致,终不碍事。快取热汤灌救,就会醒来。”
那人言罢,有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拔腿跑进村里讨热汤去了。
这个进村讨汤的小女孩,径直朝一户人家走去。这户人家主人,姓上官名福,年过六旬。浑家左氏,乃春秋贤士左伯桃之后。左伯桃就是那位雪里脱衣,饥中并粮,以全他人,最后饿死冻亡在枯桑之下的仁义之士。这左氏亦以厚道,著称村里。
左氏倒汤时,这个讨汤的小女孩,对她翁妪二人道:
“你们快跟我去看热闹。希奇!一个半老妇人怀抱一个不知睁眼的小厮,坐在一个大瓮中,不知何处漂来。水在她门口像是长眼睛的,你说一只瓦瓮,在这样横流的大水之中,不是倾翻落入水中,也会撞破沉入水底。他们两个坐在内面,不知漂了多远,竟然好好的。”
翁妪二人也觉希奇,道:
“活了这一大把年纪,洪水倒见过好多次,这等异事,莫说亲眼所见,听也未听说过。”
说罢,翁妪二人兴致勃勃地跟着前去看热闹去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一节 不敢看死尸
围观的众人,见他们三人走近,让开一处,让他们进去。那小女孩端着汤,走到姚氏身边,一蹲下就灌喂起来,谁想汤灌入口,不能下咽,流出口角,挂下颈边。左氏在旁见姚氏如此危难情景,倍生同情,对那小女孩说道:
“我来试试。”
便接过汤碗,用勺舀汤,湿润嘴唇,然后慢慢灌喂。
待灌救醒来,姚氏惊魂未定,抬头一看,眼泪汪汪,说道:
“这里莫不是阴司地府么?”
众人笑道:
“这个奶奶好笑!好好的人,怎么说是阴司地府起来!”
此时,河里时有东西漂来。一些爱看稀奇的人,见姚氏已脱离危险,又去河边迂回处看漂物去了。其余的人仍围着姚氏,问长问短。
忽然只听得上官公道:
“这位安人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想不起。”
听到丈夫如此说,左氏亦觉面善,便又凑上前去,问道:
“安人,敝地是河北大名府内黄县麒麟东村。你坐在瓮中漂来敝地,却好好的。只是不知安人居住何处?”
此时姚氏惊魂略定,听见左氏问她,不觉悲悲咽咽道:
“妾身乃相州府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氏,此子正过三朝,忽遇水灾。出门避水时节,孝悌里已沉没海底,屋庐田地尽行漂没。满里人民俱随水漂流,我的丈夫、亲女、夫弟、弟妇、侄子,还有族中孤寡,一大家子人,不知死活。妾身命不该绝,抱着婴儿坐在瓮内,淌到此地来了。”说罢,放声大哭。
左氏一听孝悌里已成汪洋大海,脸色霎时惨白,上官公亦大惊失色。原来他们就是孝悌里上官大娘的父母,女儿安危如何?是生是死?因西边道路水淹,无处问询。
众人安慰道:
“一个半老妇人,一个小厮,都躲过了灾难,你女儿还比不得他们?料定她更有力量自救。”
话还未了,只听见回旋处有人喊道:
“又漂来一具死尸。”
那个说便宜上附有咒语的人,见一个女性,暴尸野外,好生怜悯,道:
“不知哪里漂来的?哪家的女儿?哪个的姐妹?哪个的浑家?可怜!”
有人半谑道:
“你走近来辨认辨认?看是哪家的女儿?哪个的姐妹?哪个的浑家?”
“死者面前不要戏言。”那人正色道,“我不敢看死尸。”
“这样作色对我们干嘛?她又不是你的女儿,你的姐妹,你的浑家。”
“我没有作色。你们几个胆大的把她打捞上来,我这就去市上买张苇席,束而葬于此地,也算入土为安。”那人言讫,即往镇上买苇席去了。
几个人把那女尸拖上岸来,众人过来围观,待将尸体翻转过来,仰面放在河岸时,一人望着那具女尸面容,道:
“这妇人怪面熟的。”
话一出口,众人无不说道:“这妇人怪熟的。”
左氏过来一看,却是自己的女儿,又验看首饰配件,确认无疑,如遭五雷轰顶,一声“天哪!”应声晕厥。上官公顿觉瘫软,哑口半晌,仰天俯地长哭,十分哀切。乡老村众,止不住腮边泪下。
此情此景,姚氏一时茫然,待看得明白,不觉痛泪直下。
原来上官大娘见洪水似鬼卷天席般,滚滚逼来。急忙把儿子放入篾箩筐中,提着箩筐,爬上大树,直往大树最高的树杈上挂,生怕绳子不牢,又将箩筐搁在树桠上托着。刚刚放稳箩筐,一个水浪打来,眼一花,被水浪拖走至此。
那人买来苇席,只见自己的父母哭得死去活来,惊诧不已,上前看时,却是妹妹,只听得他“嘿,嘿”两声,众人以为他在发笑,却见他扑过去抚尸大恸,在场的人无不又一场下泪。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二节 鸡不在了
“自己的一大家人是生是死?此时又漂落何处?”眼看着上官家的这场悲剧,姚氏更加心急如焚。望着西面一片汪洋,无可奈何,不得已在麒麟东村熬过了一日一夜。
次日清晨,麒麟东村盛传:河西水势平复,道路重现。又传说哪里哪村有一颗古树救了五十多人性命,如此等等。
一听说道路锁开,姚氏归心似箭,再四谢了搭救她的村民,抱着儿子匆匆回家。沿途所见:千门万户,多遭漂毁;乡里百姓,多已漂溺。百姓从树上下来,见家里人早已漂没,尸骨无踪,眼前遍野横尸,不知姓名,哀哀哭泣。
姚氏越发忐忑不安,加快步履,直望家赶。因道路泥泞,二十来里路,走了将近一天。时近黄昏,才行至自家门首。举头一看,只见大水将岳宅屋宇揭顶,门上“岳宅”匾额不知去向。
难道一大家子人俱已漂没,性命不保?
所幸岳家前人载有大树,立有高塔,家里人和贺三朝的客人,性命多得以保全。就连被几个大浪冲走的岳员外,居然被浪推到宝塔附近,奋力游到宝塔边,被人拉上宝塔,得以活命。
待浪息水退,人们纷纷出了宝塔,下了古树。在宝塔躲水的人,走出宝塔,抱着树,啃起树皮来。从树上下来人,躲在遮蔽处,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扭干了水再穿上。那些贺三朝的客人,因念着家里,大多穿着半湿衣服,饿着肚子,纷纷散去了。
岳员外回家看时,箱笼全无,没得一件衣服换洗;家里存粮、牲畜尽数漂去,没得一粒口粮果腹。宅中满地碎瓦乱泥,一家老少前瞻后顾,无处下足。遂收拾房屋。
一家老少正蹲在地上,默默捡拾破瓦,以便重盖一间二间房的屋顶,好避风遮雨。没人言语,寂静中,忽然听得四娘道:“我要我娘。”便大哭起来。
王氏急忙将身把她护住,凄凄惶惶地劝说道:
“赶紧莫哭,你一哭,今日全家人都过不去了。”
岳员外原本心中念着姚氏母子,见此情状,越发悲痛欲绝,手里拿着破瓦,呆呆地站起身来,立在乱泥之中,眼睁睁无计所奈,焦虑得眼泪绝流,欲哀号又怕惊吓家中老少,欲撞阶而死又放心不下亲人,不知如何释解?
正在凄惶间,只听得宅外有婴儿弱弱的啼哭声,顷刻,大门闷闷地吱了两声。岳员外走出去看时,见姚氏抱儿回来,喜出望外,噙着泪道:
“不见你们,只当我绝后了。老天有眼,待我不薄,谢天谢地!”
姚氏进屋看时,只见屋内板壁家具卷去,空有四壁及那两扇大门,明白面临艰难时刻:
“想办法去哪里找把米来?”
岳员外走近姚氏,看看妻子怀中的儿子,只见小孩子饿得的奄奄一息,莫说哭,就连呼吸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原来这些天,洪水的惊吓,连日饥饿,姚氏的母乳已回转去了。在麒麟东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