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教授《论语》。这是一部备受推崇的书,开国宰相赵普曾说道:“半部《论语》治天下 。”待文先生讲授完毕,岳飞早已背诵如流。教授喜出望外,却装作垂头丧气的样子,无奈地摇头:
“这么难的文章你们一学便会,我站在这里还有何用呢?自愧才疏不能为人之师。乞回家转告家长,另择明师为妙。”
逗得那些小学生好不开心,大笑了起来。
放学回家,姚氏问道:
“在学校好不好?”
岳飞清脆地应了一声道:
“好得很!”
“不问也晓得,你总是这个答案。”
母子齐声笑了。
晨昏早晚,一有空闲之时,岳飞着实念诵。如是者,一年有余,学业日进。自此无书不揽,家有《左氏春秋》,岳飞取下细细翻阅,自觉触目珠琅,满心喜欢,遂极力钻研,尽心浏览。
年近残冬,一日,岳飞独坐在家内屋檐之下,朗声念诵《左氏春秋》。姚氏见岳飞背书像上了瘾似地,想到几年前岳飞说自己织绢上瘾了,姚氏便笑着回敬了岳飞一句道:
“五郎,你背书上了瘾吧?”
岳员外在傍说道:
“读圣贤书,如同面对圣贤,当存恭敬之心。不可玩笑!”
母子俩遂不好意思起来,相视一笑,吐了一下舌头,缩了一下脖子。
岳员外埋头做事,哪管他们母子尴尬,对岳飞说道:
“明日家里准备杀年猪,你我学校走一趟,请教授来家吃午饭,以感教授终年训诲之恩。”
明日,文先生受邀而至。姚氏见教授果然来了,心里高兴,她与王氏一道,挽着衣袖,洗涤器物、剖鱼、切肉、煮饭、烧菜、精心烹煮香茶、温酒,时而手执火箸拨着火炉中的火炭,忙得更欢了。
父子二人把教授请到岳飞书屋里看了。书屋正面壁上挂着《孔子像》, 画中圣人孔夫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四面墙上贴着名人戒语警句:
“人不可以无学”
“要得数百卷书在胸中,则不为人所轻诮矣”
“非读书不足以应事”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
“无事终日不离几案”
等等,都是当时流行的名训。
还有家长的期望:
“辨是非,明事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孙发达”
更有豪言壮语:
“替国家建功立业,愿青史标名不朽。”
教授看了,颇有感触,又见案头放着翻开的《左氏春秋》,道:
“就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有此真精神。”
岳员外谦逊道:
“哪里,哪里。”
因心里着实为儿子自豪,令岳飞背《左氏春秋》给教授听,教授吃惊道:
“《左氏春秋》写了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十八万字,如何背得?”
岳员外笑着说:
“荒僻农家,没什么藏书,就这本《左氏春秋》,他翻来覆去念诵将近一年,才将整部《左氏春秋》背下了。”
教授任意点一节《襄公十一年》,岳飞倒背如流。
教授深为岳飞可惜,暗暗想道:
“这孩儿跟我一样,不会投胎。此等英物,投到个白屋人家。”不禁失声叹惜道:
“崇宁兴学,利官不利民,此等英物,遭等闲埋没,令人扼腕。”
“这不要紧,田舍郎也是要人来做的。”
岳员外人生态度十分洒脱,教授暗暗自愧:
“此乃人生最高境界!人称我三冬饱学秀才,眼前这田舍郎,我远不能及也。”
回到堂中,岳员外陪坐陪茶。坐谈半晌,只见姚氏从厨房出来,对岳飞说道:
“你勤快的话,带弟弟去菜园给我扯把大蒜来。”
文先生吃了一惊:
“哪有大人这样吩咐小孩办事的?大人一声命令,小孩不去也得去。想必只此两子,大有溺爱之意。”
不大会儿,酒肉整整齐齐摆上桌来,宾主围坐欢饮,姚氏在餐桌旁候着,忙着倒酒、添菜。教授不见岳飞兄弟取食鱼肉,一味夹食素菜,问道:
“是不喜鱼肉,还是吃斋?”
原来岳家有条家规:除非年节,子弟未冠者,禁食荤腥。此条家规,为的是让孩子养成节衣缩食的生活习惯。
文先生极口称赞道:
“只此两子,爱子如宝。却不事姑息,督之最严。真乃严父贤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出使契丹
席间,文先生说道,他已在一份邸报上,读到徽宗昭示天下,改明年为政和元年。
万姓吃过年猪肉,转眼到了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岳飞在村学读书之事,且按下不题。单表一件影响大宋命运的大事—宋金《海上之盟》,此时即将开头。
秋九月,宋徽宗派“贺生辰使”给契丹君主耶律延禧贺生辰。命郑允中为正使、童贯为副使,带着丰厚的寿礼,出使辽国京都上京临潢。
童贯何许人也?
童贯,字道夫,开封人。生得唇红齿白,眼秀眉清。读过四年私塾,通诗书,知古今。已冠,因家中产微业薄,尚未娶妻。他心中有个美洁的女子,家中下不起聘礼,眼看上了别人的花轿,嫁了个赌徒。那不索聘礼的,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残花败柳,十分不如意。日常无心做事,只以看棋为乐,早晚不倦。
里中有个李三老,见他一表人才,又机灵异常,陷在穷人层中可惜,心下思量道:
“不如学李宪,净身做宦官,贴近朝廷,等待机会,衣锦还乡。”
因不好直说得,一日,他在村头下围棋,见童贯在人群中围观,道:
“莫怪老汉说话不知轻重。我们村只有李童二姓,就数我们李姓的宗亲李宪,真正做到出人头地了。看他活得多有志气! 年当弱冠,无力娶妻。一把刀子,净身入宫,成为神宗朝的著名宦官,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战功。在朝庭吃香喝辣多少年。”
李宪前辈的故事,在家乡盛传决非一日,童生早有耳闻。听村老如此提醒,一口气跑到阉工那里,褪下腰裤,让那阉工左手扯他的阳物出来,右手飕的一刀割下。童生叫声“哎哟!”痛极晕绝。那阉工即将神效止疼生肌的药敷在伤处,搭信通知童家抬了回去。
待伤疤结成,二十岁的童贯,拜在李宪门下,跟随李宪出入前线。他曾经十次深入西北,对宋夏边境的山川形势相当了解。童贯丰姿出众,生性巧媚,语言爽朗,对后宫有头脸的妃嫔低眉顺眼﹑曲意奉承。为人有度量,颇能仗义疏财,出手相当慷慨大方,后宫妃嫔、宦官、宫女、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时不时从他那儿得到不少好处。徽宗做端王时,就听见宫廷中人,对他交口称赞。
端王入继大宝的第二年,因徽宗喜古玩字画,于杭州设明金局,访求古玩与书画。童贯就以内廷供奉官的身份南下杭州主持此事。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虽然官位不高,毕竟直接为皇帝工作。此时,年已四十八岁的童贯,把它看成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表现自己,获得升迁。一到杭州,便与蔡京一起,大肆搜罗文玩字画,从而大得徽宗的欢心。因此蔡京得以位极人臣,童贯得到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
宋朝有宦官为监军的传统。进攻西夏,童贯作为监军,打了败仗,却不受惩处。打了胜仗,冒他人之功,无人追查,反得升迁。
因受皇帝的宠用,此时,童贯进检校太尉(相当于最高荣誉武官),作为徽宗皇帝的特使“贺生辰使”,出使契丹。
童贯一行人马,带着厚重礼品,从京师东京开封府出发,沿着辽宋亲善驿道,行了三、四日,进入契丹国境。一路日夜兼程,出了燕云,渐渐进入大漠深处,沿途四处可见星星点点的契丹帐篷,以及头顶髡发,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革带,脚穿靴子的契丹人,他们放马、牧牛、挤牛奶。。。。。。与中原风情迥异。
又不知走了多少路程,过了几多座驿馆。忽至一个地方,只见一座雄关,横跨两山之间。
第二节 谁居正统之尊
“那是契丹皇都上京临潢府的城关。”陪同遥指那座雄关道。
过了关,进入城中,只见道旁店舍颇多,人物亦众,店舍门前挂着木刻朱旗,酷似中原气象。车中的童贯眼看着这一切感叹道:
“难怪苏颂出使契丹,吟咏‘朱极刻旗村肆食’、‘物俗依稀亦慕华’。”
苏颂乃北宋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博物学家,官至北宋哲宗宰相。
却也极富塞外风情。
宽阔热闹的街上, 各色契丹驼车、马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一头白骆驼驾驶着“青 车”,十分醒目,伴随清脆的驼铃声,北驶皇城。“青 车”是契丹皇家出行御用的契丹大车,长辕、高轮, 彩色车棚,棚缘有黄色垂幔,亦有流苏,车的上部站立一“海东青”鹰。还有许多小车,高轮,长辕,棚为轿式,棚顶有火珠,每车一侧有一只带角的驾辕之鹿。
此是童贯第一次出使契丹,尚不知深浅。童贯至辽,满以为迎接他的,是欢迎和礼仪。
因童贯二十来岁才净身,外表阳刚之气十足,却颏净声雌。大殿之上,契丹君臣相聚指笑道:
“南朝人才如此!”
南朝即大宋。契丹人以中国正朔自居,自称天朝,也称自己为北朝,称宋朝为南朝。
契丹君臣又好一阵讥笑讽刺。
童贯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忍人所不能忍,只要不危及他的荣华富贵,所谓人格、国格算得什么?何况在契丹人面前,宋使早已讲不得什么人格、国格,既使朝野推服的重臣,出使契丹,在大契丹国屡次受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