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无条件地享受更大的信用额度,相反,银行通常会加收一种“超限费”,即使用超出限定信用额度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同时,银行还有可能因此而提高你此后在免息还款期以外还款所需支付的利息。一旦消费金额超出信用额度就意味着消费者属于“高风险客户”,个人信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消费者应该随时了解自己的信用额度使用情况,以免因消费超出额度而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其四,积分促销存蛊惑。银行经常会在一些节假日与商家联手进行促销活动,比如信用卡双倍积分、积分换礼等。但事实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若信用卡的积分规则为每消费1元钱,对应一个积分,即便是双倍或是3倍积分,也仅仅是消费1元钱,对应两到三个积分。然而换购的礼品,动辄需要成千上万,甚至百万以上的积分。若消费者以积分换取礼品而增加不必要的消费,则正中银行和商家的下怀。消费者经过“血拼”买回来大量并不需要的消费品,虽然换得价值低廉的积分礼品,却要承担巨大的还款压力。
其五,免年费不等于优惠。许多银行会宣传“免年费办理信用卡”的优惠,但事实上,多数所谓的免年费,只是指从办理时起,一年内免除年费,或者是从办理时起,免除年费至当年的12月31日。还有的所谓免年费,是需要当年消费达到一定的笔数,才免除相应的年费。但如果没有消费到足够的次数,还是要缴纳相应的年费。所以对于有些听信“免年费”宣传,而办理了多张信用卡的消费者来说,应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到两张信用卡继续使用,而将其余的全部注销掉,否则就有可能承担不必要的年费成本。
其六,信用卡提现利息高。信用卡除了具有透支消费功能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提现额度,这给临时急用现金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消费者享受到的便利,是以高昂的利息成本换来的。银行设定的信用卡取现的手续费标准,其利息远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所以,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提现功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否确有必要,否则就会支出不必要的费用。
以上是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希望能藉此使消费者认识到,在使用信用卡时,应讲求策略和计划。否则,就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看似正常的消费,却付出了比使用现金更大的代价,在看到账单后才知道自己不慎落入陷阱。而原本为了提高消费的便利性而办理的信用卡,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方寸间的诱惑——信用卡非理性消费及陷阱(3)
在办理和使用信用卡时,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卡,并只办理一到两张即可,以减少需要承担的年费成本。在具体选择时,应考虑到信用额度是否足够支付自己每月的正常消费,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正常消费水平,则很容易出现超出信用额度的情况。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还款的便捷程度,有些信用卡使用时非常方便,但还款时却常因难以找到还款网点而错过还款期限。另外,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信用卡的附加功能。比如,有些信用卡可以按积分附送机票里程,对于经常出差或是喜欢旅游的消费者就比较适合;还有一些信用卡的合作商户较多,对于一些商务人士是合适之选。
第二,在使用信用卡进行分期付款消费时,一定要弄清其利息和手续费,以及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费用,不能被笼统的宣传用语所误导,以至于支付过高的消费成本。
第三,除非迫不得已,尽量不要用信用卡提现民。因为这样做不仅需要支付手续费,而且是按日记息,利息极高。所以,用信用卡提现的做法并不可取。否则常常是在不经意间,财富就偷偷地从你的口袋缝隙溜走了。
第四,按照当月记账日之前所消费的额度,及时还清欠款。否则不仅有可能影响信用情况,留下不良的信贷记录,给以后的经济生活带来不便,还有可能需要支付较高的滞纳金和利息。
第五,使用信用卡消费时应当保持理性的态度,一定要认识到,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与现金消费没有任何差异。千万不能因为没有支出现金,就冲动地过度消费,从而背负沉重的债务。这最终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使原本便捷的支付工具成了禁锢快乐的枷锁,使原本灵活的消费方式成了财富流失的通道。
银行的钱不是那么好用的——负资产的风险
一位香港的朋友在1997年初买入了一套带高级会所、室内外游泳池、健身室的全海景公寓,总价约600万港币。他每月要向银行还贷,加上各种税费,每月在这套房产上支出达到3万港币。这位朋友从事金融业,当时的收入也相对比较高,而且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当时的收益也比较可观。因此,他并不觉得供房子的压力太大。他购置房产时,香港恒生指数在13000点上方,后来一度上涨到超过16000点,但在1998年,恒生指数下跌到6550点下方。香港楼市与恒生指数经历了一轮相似的走势,但比股市跌得更惨,跌幅最高时达70%。同时,该朋友的收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投资收益也大幅缩水。每个月超过3万港币的月支出,在这个时期已经变得非常吃力。他只能考虑出租这套本来准备自住的房产以减小压力。但这时房租也只能达到大约万港币,其余部分还是要从每月的收入中支出。如果这时卖掉这套房产,就要亏损200多万港币。当时的投资已经变成了负资产,他已经完全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倾向于采用先举债消费、后偿还债务的负债消费方式。比如贷款买房、买车、装修,分期购买笔记本和其他家用电器。
贷款消费有助于提早改善生活品质,但我们也应对其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否则极有可能使资产成为“负资产”,给自己带来麻烦。任何资产,甚至包括房地产这种固定资产,其价值都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发生变化的,这种由供需关系变动所引发的价格波动,有些时候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所以,如果贷款消费之后,所购得的物品价格大幅下降,就有可能使尚未偿还的债务高于当前物品的价值。 。。
方寸间的诱惑——信用卡非理性消费及陷阱(4)
以分期购买电脑为例。众所周知,在数码类产品中,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旧型号产品的价格贬值也比较明显。比如分两年期购买一款价格为1万元的新型号的高配置电脑,一年后,该电脑的市场价格大致会下降一半左右,而剩余未偿还的贷款额有可能超过市场上该产品的新品价格。这时,如果再算上自己使用一年所产生的折旧,这台电脑就是一笔不折不扣的负资产。
在分期购买汽车、家用电器方面,同样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这个时候,有些读者有可能会想,买房子总不会有问题吧,因为房子毕竟是一种固定资产,而且房价一直在上涨。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政策的调整会对土地价格产生影响,导致房产价格可能出现较大变动。房产价格最终还是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如果大多数人已经没有能力承担高企的房价,则需求必然会减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香港,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大幅跳水的情况。时至今日,香港仍然有大量的房地产价格没能回到1997年的高点。
“负资产”的出现会令人备受困扰,如果持有资产,并且继续履行债务,会遭受损失;如果终止履行债务,则会面临违约和信用危机等多方面问题。贷款的过程,是契约形成与履行的过程,虽然资产成为“负资产”会使所有者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但只要还可以履约,就理应遵守贷款协议。很多时候,市场在经过过度的虚假繁荣和大规模的非理性消费之后,会出现严重的萧条。此时经济有可能出现明显的衰退,不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会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无力继续履行贷款契约的情况。按照协议,贷款者的资产会被收回,这样一来,原本价值高昂的资产,就变成了吸走消费财富的“黑洞”。
消费者在进行贷款消费之前,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性的判断。
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消费目的是出于消费本身,还是出于投资的需求。如果是基于消费的目的,那么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比如,购买笔记本电脑时,市场上中档配置的产品就已经足够满足使用需求,其价格下调空间也相对有限,这类产品是合适之选。在购房时,对于三口之家来说,一个正常的三居室就足够使用。此时即使手上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承担更高的首付款,也没有必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并寄希望于未来不确定的收益,而购买四室、五室的超大面积住宅。如果是基于投资的目的购房,则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因为此项投资即意味着想要获得买卖差价或者是租金收入,此时要考虑的就是房产的增值空间,以及房屋租售比等因素。关于房地产投资的思路,笔者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阐述。
其次,要考虑到自己对贷款的偿还能力。如果贷款额度较高,则需要在完全偿还之前,始终定期支付较高的还款额。这对于收入并不稳定,或者支出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消费者来说,存在较大的压力。比如刚刚结婚的年轻夫妻,收入尚不稳定,将来还要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若此时贸然买入自己收入勉强能承担月供的房产,则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相对来说,选择月供压力小的房产,并且在支付首付款之后,手中仍留有一部分可支配的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和各种风险,不失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