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使那些规则形同虚设,会使孩子产生“有些规则可以不遵守”、“父母的话可以不听”的想法。
  而更为可怕的是,有些父母制定了不合理的家庭规则,使孩子的正常行为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制。例如,有的父母规定孩子不能和陌生人说话,周末不能出去玩,即使学校组织春游也不能参加……而且,当孩子的行为与相应的规则不相符合或发生矛盾时,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合理行为为代价,甚至对孩子施以严厉的责罚。这种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要么使孩子成为没有了自主性、独立性的“小绵羊”,要么引发孩子的激烈对抗。
  家教故事
  李大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幼年就丧失父母,孤苦伶仃,靠爷爷李如珍抚养,祖孙俩相依为命。李如珍是一个读书人,对孙子十分喜爱。虽然孙子出世时,他已60多岁了,但对孙子的管教却从不松懈。从孙子3岁起,李如珍就教他识字读书,白天教、晚上问,直到学会了才睡觉。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8)
七八岁时,李大钊进入私塾读书,但他生性顽皮、淘气,时常逃出去玩耍。当时,他家对面有一座庙,那里经常聚集着一群不务正业之徒赌博耍钱。李如珍担心孙子染上这种坏习气,一再警告孙子不许去那里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一天中午,到了吃饭时间还不见孙子回家,爷爷在家里等得十分着急,猜想他又去看赌博了,只好亲自去寻找。果然不出所料,淘气的孙子正夹在一群小孩中,看得入迷。爷爷气坏了,但并没有发作,而是扭头回去了。
  没过多久,李大钊感觉有点饿了,就偷偷摸摸地回到家中,不声不响地坐到桌旁吃饭。吃完饭,爷爷把李大钊叫到身边,严厉地问道:“你今天怎么回家这么晚啊?”
  “我刚才看‘扔玩儿’去了。”李大钊诚惶诚恐地回答。
  “看‘扔玩儿’是不是很热闹呀?”爷爷又问道。
  “嗯,是很热闹。”李大钊小声回答。
  爷爷点了点头,说:“是呀,看‘扔玩儿’比在家里坐着读书写字要热闹得多啦!可我平常嘱咐你的话,你全忘了吗?那些人空长着一双手而不劳动,满身铜臭味。我不让你去那里,你偏去,你说该罚吗?”
  李大钊低下了头,表示认罚。于是,爷爷便叫李大钊到屋顶上去翻麻。
  这时,正值七月伏天,屋顶上的麻又厚又密,李大钊吃力地翻着,很快就累得汗流浃背。李如珍虽然疼爱孙子,却决不姑息他的点滴过错。倒是李大钊的姑姑看到这种情景,心生恻隐,来向爷爷说情。爷爷才把孙子从屋顶叫下来,教导他道:“以后再也不要去那里看热闹了啊。那里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人,他们迷上了赌博,把正经事都给荒废了。只见过他们中间有输得上吊的人,有倾家荡产的人,何曾见过有赌博发财的人?你要是迷上赌博,恐怕这辈子就不会有什么出息了。记住了?”
  李大钊说:“记住了,爷爷,我再也不去那种地方了。”
  爷爷嗯了一声,看见孙子满脸是汗,又心疼地为孙子擦去汗水,倒水给他喝。
  从此以后,李大钊牢记爷爷的教诲,以读书上进为乐事,努力消除不良习性,并以此要求自己和子女。
  规则必须得到执行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我们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但自由的底线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一旦出现违规的行为,他们就必须承受后果。
  孩子往往通过父母的行为反馈来认识或矫正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孩子也会抗拒父母权威、破坏规则。例如,一个母亲常常抱怨她3岁的儿子不好好睡觉,儿子几乎每晚半夜起来,一定要妈妈陪他玩,有时要玩一个多小时才肯再去睡。这位母亲一遍一遍地告诫儿子,该睡觉的时候要好好睡觉。可每次只要孩子醒来,她就会陪孩子玩。母亲的行为无疑在告诉孩子,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破坏规则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这位母亲则被搞得精疲力竭。
  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执行。规则是客观的条条框框,不是父母情绪的好与坏。鉴于孩子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时地提醒以帮助孩子记住。
  但是,提醒只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坏了规则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监督了。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9)
美国有则公益广告,告诉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烟或接触毒品。
  广告中,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她关掉了游戏机,等等一连串的类似场景。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地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
  这则广告告诉家长,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规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醒父母注意的是,要想让孩子遵守规则,你要用行动,而不是冲着孩子吼叫或斥骂,也不是空洞的威胁。靠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靠叫喊也无法“驾驶”孩子。你的愤怒只会让你精疲力竭,对孩子产生的作用很小,甚至一点作用也没有。
  执行规则能使孩子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培养出讲究道德、成熟稳重的好孩子;而威胁和斥骂会破坏亲子关系,还有可能滋生怨恨。孩子被父母的愤怒渐渐引导到了对立面,每一次对立,都使父母的神经以及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
  更严重的后果是,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后,双方的情绪有可能会在某一天爆发,使冲突陡然升级。例如父母对孩子进行非常严厉的惩罚,或孩子对父母进行激烈的反抗,这样,有可能将亲子关系引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甚至导致某些悲剧的发生。
  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成人的督促的。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即使是一些小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应该及时地提醒。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明白,如果违反规则,某些惩罚就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这样,孩子的规则意识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得到强化。
  言必行,信必果,这句话对父母和孩子都将受益无穷。
  家教故事
  有个叫佛兰克的小男孩非常喜欢钓鱼。在11岁那年的一天,像往常一样,他随着父亲去湖边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佛兰克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佛兰克感觉到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他小心翼翼地收起鱼线。父亲则在一旁十分惬意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动作。
  终于,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被拉出水面。好大的一条鲈鱼,佛兰克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呢。父亲也很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佛兰克:“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佛兰克急得哭了。
  “你还会钓到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佛兰克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他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也没有别的钓客。佛兰克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他们,更无人知道他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他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他只好不情愿地把鱼放回到湖里去。
  转眼间34年过去了,佛兰克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他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他的父亲。因为是父亲让他懂得了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佛兰克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松自律,也没有做出过有损公德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努力奋斗,佛兰克终于钓到了生活中的大鱼——让人仰慕的成功事业。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1)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美国'珍妮?艾里姆
  33。 南风效应:赞美的力量
  为了“脱掉”学生身上那无知无识的土气、道德缺失的流气、独生子女的霸气,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教育的结果却往往是大相径庭。有的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改造”,终成社会栋梁;有的则阳奉阴违,伺机待发,令人恐惧;还有的顽固不化,甚而变本加厉,其害无穷。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父母要尊重、关心、激励自己的孩子。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一味地要求或者命令孩子,有时效果反而不好;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体谅孩子,就能很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