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们将几百年前的东西,千年前的东西当作古董,当作文物,当作宝贝,将遗址当作景点。越古越宝贝。在今天将古人的东西当作宝贝,在古人时代也是将他们古人的东西当作宝贝。在古人的古人时代,在6千年以前,7千年以前的时代,在某地某地有过祭坛,有过巫祠,于是,古人就当作文物,当作景点,当作荣耀,细心的用绘画的手段,雕塑的手段流传后世。
在今天,我们将中华人的独特的绘画艺术当作民族文化,当作国粹。国画中的山水画写实中有意,写意中有实,怪石嶙峋,大气磅礴,高山流水,山环水绕。可是,谁曾想到这种独特的绘画手法起源于6千年前的巫祠时代,来源于巫祠的墙壁绘画?祖先的绘画语言演变出来今天的国画艺术。读者,如果你爱好绘画,你就向你的老师讲国画起源。如果他嘲笑你荒唐,你就嘲笑他孤陋寡闻。
书归正传。
有一种动物叫作猾裹(代字)。猾裹长得象人,身上是猪一样的毛,在山洞住,冬眠。传说猾裹能够带来灾祸。滑裹就是今天传说的野人。在今天,野人已经绝迹了,但是在距今8千年的柜人时期,在六盘山地区有野人生存着。在今天,只是四川和西藏不时传出野人的信息。
柜人的分支后代向东迁徙来到羽山,瞿父和句余。书上说,从六盘山到这3个地方千里之遥。可知这时候的柜人已经是祖先的千年的后代。又说,这三个地方都很荒凉:羽山多水,多雨,多蛇,无草木。瞿父和句余都无草木,多金玉。怎么可能无草木,多金玉呢?可知,这是后人的补充文字,就象今天的考古报告。柜人后代是将这3个地方当作祖先的遗迹讲述。这3个地方是著名巫祠的遗址,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在柜人时代,没有比巫祠和祭祀更重大的祖先事绩。古书说,鲧治水失败被帝杀死在羽山。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证实,羽山是巫祠的名字。多水,多雨,多蛇描述了湖水淤塞成湿地的地貌。
现在,我们来联想一下,考古有大地湾人,古书有柜人。大地湾人和柜人是怎样的关系呢?同在六盘山,同在一个时间,柜人和大地湾人走出山地向东迁徙。大地湾人在大地湾定居下来创造了辉煌的大地湾文化。柜人没有停止脚步,继续向东,(所以,这一篇史诗在黄淮地区保留下来)。
随着渭河大湖的淤塞,渭河从西向东延长。柜人的分支后代向东迁徙,渭河流经浮玉这个地方向南转弯,又继续向东。柜人后代来到浮玉,在浮玉和渭河之间集合起稠密的居民区。笤水从浮玉流过,向北流经居民区,注入渭河。有一种叫作彘的动物。彘形状如虎,牛尾,象狗叫。彘是什么动物呢?还是猪,并且一定是野猪,因为家猪不会记录进史诗。从文字看,狸力是野猪,彘字在秦汉时频繁使用,已经是家猪(的古称)。
渭河在浮玉蜿蜒曲折,淤积起来一块肥沃的平地。柜人在这里居住了几百年。象浮玉这样的土地不多见。
柜人的分支迁徙到了成山。成山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热运动,大地撕裂开,三块岩石从地下突兀而起。渭河(中段)就是这样的积水成湖。著名的嘉陵江,汉水从成山发源,这使我们正确的知道成山的位置。成山出产金属和染料。成山时期的柜人讲述染料就象今天讲述贵重金属。柜人用染料涂饰身体,可知还在*时代。
从成山向东,柜人经过了会稽,夷,仆勾来到了秦岭的北坡。秦岭的北坡叫作咸阴。咸是秦岭的古名。成山,会稽,夷,仆勾都在秦岭的西段,是六盘山和秦岭的中间地带。发源嘉陵江和汉水的古水有:豕shi(门框)水,虖勺,勺水,溴,列涂,洵水,阏之泽。演义到这里,读者一定疑问,怎么这么多水?其实这么多名字都是指不多的一,二道水流。这是因为这一篇史诗的氏族是由多个始族汇合起来,也就有多种方言的汇合。这一篇史诗也就由多个始族方言汇合,所以保留下来这么多水名。
汉水上游的一段在今天叫作西汉水。西汉水的古名是滂水。滂水从虖勺山发源出来。注入滂水的支流还有:鹿水,泽更之水。
从六盘山和秦岭的中间地段再向东是尚未淤塞的渭河大湖,漆吴在大湖的西岸。从漆吴向东望去,能够看到湖中的水洲,太阳在湖上升起。
柜人从六盘山的柜走来,到渭河大湖边的漆吴。这一路上,只有柜和浮玉两个地方是平地沃土,适宜居住。柜人在这两个地方发育起来。这一篇史诗记录到漆吴就结束了。这是一篇始族史诗的片断。文中说到了多水,无草木的地貌,说到了东海日次,这是渭河平原形成以前的地貌,柜和浮玉是范围不大的山间平地,这里水草茂盛,始族汇集,多种方言融合。柜人的分支向东迁徙,在嘉陵江的源头东望大湖的日出。史诗到此结束。
(探索):
漆吴在什么地方?读者知道,大地湾在今天的渭河北岸秦安。漆吴却是在渭河的南岸。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当年, 大地湾人沿着大湖北岸向东,柜人是沿着大湖的南岸向东。大地湾人在秦安定居下来。大地湾人没有史诗流传下来,这是因为大地湾人说方言,不说古汉语,方言史诗没有被古汉语记录下来。可是,柜人的这一篇史诗怎么中断了?我们来辩证一下。
史诗发生在六盘山的东坡下,时间是距今8千年,7千年,6千年。史诗被搜集的地方在叫作南山的黄淮平原,时间是距今5千年以后。从这些资料我们能够知道,距今7千年(或距今6千年)以后,柜人的巫祠不再宣讲祖先迁徙的事迹,转向治水,定居的主题。在这个时期,鲧治水的神话创造出来。神话的内容大概这样:鲧从天上取来能够止水的“息壤”。因为这件事情,“帝”将鲧杀死在羽山。这是一个悲剧的神话。柜人巫祠宣讲鲧治水神话。但是,象这样复杂情节的神话只能从口头流传,无法从绘画流传。柜方言的神话无法在古汉语的绘画流传。柜人向黄淮平原迁徙,在黄淮平原盛传禹治水神话。禹和鲧两个神话合并(两个神话合并大约在洛阳平原完成)。神话在广大的范围流传。这是大以后的事。
这是一篇祖先的讲述,哪个祖先的讲述?秦祖先的讲述。怎么知道?说话听音儿,从语言知道的。我们在看原文时感到通篇的外国话,但是,其中夹杂一些十分耳熟的词语。这些耳熟的词语可不象外国话:
“县,士功,放士”县是居民区,士是居住区的人。
“多放士,多士功”是说人口兴旺。
“北望县区”从巫祠角度看,村落在北面。
“笤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县区。”笤水从山北坡流向村落。
县(村落),郡县,士功,放士,这些柜人的词语在战国,秦时大量使用,是秦方言又是古汉语。这就知道了,柜人是秦人的一支祖先。
再看:
豚(家猪),狸力(野猪),距(脚),彘鬣(猪毛)。
豚是古汉语,家猪,在汉语中配词海豚。“其状如豚”用豚来解释狸力。狸力是猪,在今天,北方人唤猪:嘞,嘞。汉语方言:脚叫距(jue)。猪的又一个名字是彘,西汉时,彘是猪的古字。狸力在柜地区通用,彘在浮玉地区通用。可知这一篇的柜人已经由多个始族汇合,汇合了多种方言。
因为上面的语言资料,演义就不能不产生这样一幅蓝图:
距今8千年,秦祖先从六盘山走出来,3千年以后,距今5千年创造了大地湾辉煌。秦祖先的分支,就是柜人分支没有在大地湾停步,继续向东。在向东迁徙中接受古汉语,汇合进了古汉语氏族。
公元前4千年以后,渭河大湖已经淤塞出来平地,以东,以西的氏族人潮水般进入渭河平原。就在大地湾辉煌的时候,古河道的喾崇拜传播到了渭河。柜人接受了喾崇拜,古河道的古汉语在柜人中播下种子。继喾崇拜以后到来的是全新姿态的大商生产氏族。柜人因为语言的原因很快的接受大商方式生产氏族化(其实是作了大商人的依附氏族),完成从柜氏族到秦氏族的转变,时间早于公元前2500年,地点在丹江山地。当渭河出现第一支古汉语的生产氏族的时候,在依洛正是夏时代晚期。
万年的中华古人汇合起来了4支著名的古汉语氏族。这4支氏族是夏(伏羲)人,商人,周人和秦人。夏祖先在山西,豫西山地,商祖先在太行山,古河道,周祖先在丹江山地,秦祖先呢?柜人是秦人的祖先。随着渭河大湖的消失,第一支古汉语的生产氏族在8百里秦川繁育生息。
在相同的时间里,秦祖先创造大地湾辉煌,柜祖先作了大商的依附,不甘依附的柜人分支向东迁徙到黄淮,保留下来这一份资料。新生总是与阵痛相伴。这3支古人谁更辉煌?
(原文):
第一山,柜山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ju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此(加匈),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士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bi其名曰鴸zhu,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第二山,长右山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第三山,尧光山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裹(衣鬼),其音如斫zhuo木,见则县有大繇。
第四山,羽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腹虫。
第五山,瞿父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