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曾家自从曾元吉(曾国藩的太高祖)稍微富裕之后,便以耕为本,以耕助读来治理家族,希望有朝一日能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然而天不遂人愿,虽然代代都有读书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走完由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的漫长历程。结果,曾家经过几代人的接力赛,直到第九代后裔——曾国藩才依稀看到了入仕的曙光。
曾家靠着农耕赞了些资本,并没有像守财奴那样把钱财埋在地下,而是很明智地选择了再投资,投资的项目就是再教育,希望能有子孙能够入仕做官,改变被冠以农民的帽子。这一点做对了,正因为有这样的家规,曾国藩才有机会通过科举,入仕为官。
有了这样的家规,还需要有认真执行的长辈,这二者缺一不可,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这个人不一般。
曾氏祖籍源于衡阳,经过几代人的多次搬迁之后才来到了湖南。至于搬迁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战乱,或是吃了什么官司,否则,谁愿意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谋士呢。
就这样,东跑西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直到子城的爷爷的老太爷曾竟希一代,曾家才真正安定下来。
起初曾家家世微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经过后人辛勤劳作,不断积累,光景才逐渐好转,一直到了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时,家中有近100亩水田、山林,还盖了几处不错的宅院。
曾国藩在曾玉屏身边生活了二十七年,祖父的为人行事,对他人格个性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对这个人,我们要多落些笔墨。。 最好的txt下载网
5。了不起的曾家爷爷2
曾玉屏,字星冈,后人都尊称他为曾星冈。
虽然曾家历来节俭、勤奋、为人厚道,但难免不会出现败家的孩子。曾星冈就是败家的典型,他年轻时放纵、叛逆,留恋在湘潭繁华闹市间,和一帮狐朋狗友喝酒划拳,偶尔还调戏一下良家妇女,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虽说曾家比较宽裕,但也架不住这样无度地挥霍。也许是良心发现,
曾星冈对这种游戏人生的生活生出厌倦之情,感到很无聊。有一天恰巧听到两位年长的邻居在议论他,一人说:“他的家境不错啊。”另一人说:“就是金山银山也架不住这样挥霍啊。”两位老人的议论真是醍醐灌顶,曾星冈再也睡不着了,想想自己以前的败家行为,开始深深自责。
最后,曾星冈终于醒悟,卖掉马匹,决定重新做人。在众多狐朋狗友中,只有一二人为他送行。他步行往家赶,这一百多里的路程,对于从来没有经历艰苦环境锻炼的曾星冈来说,实在是一种挑战,他咬着牙前行,脚上磨起了一个又一个血泡。最后,满脸尘垢的曾星冈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
从此,他痛改前非,每天起早贪黑,开荒辟林,种园养猪,捕鱼打柴,拼命地干活,来弥补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
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曾星冈由好吃懒做变得如此勤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个人学坏是片刻之间的事情,而要由坏变好,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曾星冈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然引起我们的怀疑,无奈史料记载有限。
也许是他多年在外游荡,家中的娇妻红杏出墙;也许是和他一起的狐朋狗友凭借万贯家财买了个官,在他面前显摆;也许是家中的老娘被他不务正业言行气的半死,等等。总之,曾星冈应该是受到了强大的刺激,使他迷途知返,走上正途。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曾家的境况大为好转,蒸蒸日上。曾星冈不仅在家族里享有较高的声望,勤劳、刚正的他也成了白杨坪的中心人物,左右邻舍有了纷争、诉讼、红白喜葬、天灾人祸,都主动找他拿主意,排忧解难。
可以说,曾星冈在村庄是风光无限,挣足了面子,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因为自己没多少文化不仅大跌面子,而且还赔了一笔不小的钱财。
近代中国由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阶层——乡绅阶层,他们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的各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让乡绅在皇权不容易支配到的乡村社会里,负起率民为善的教化责任,以补充地方行政的不足。同时,乡绅又从乡村的宗族、家族、民众那里得到支持,使他们成为乡村民众的代表,构成在官府之外的又一股势力。所以,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
民众对于乡绅是畏惧的,一般都不想轻易得罪他们,因为他们的背后是官府,但偏偏曾星冈却和乡绅扯上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6。了不起的曾家爷爷3
据说,有一次,因为宅基地的事情,曾家和湘乡的一位大乡绅闹了场官司。
曾星冈因为不识字,只好请秀才帮忙写状子,可耿直的他有不愿意给写状子的秀才打点银子,结果让一位代写状子的秀才给捉弄了一把,有理的事硬让这位老秀才的“妙笔生花”给写成了无理。
到了县衙后,曾星冈才知道被人耍了,因为诉状不占理,曾星冈自然败诉。
其实,退一步讲,即使没有被秀才作弄,曾星冈要想胜诉大乡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乡绅的背后是官府,曾国藩就受到曾星冈的这种不畏强暴精神的影响,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冲劲儿,所以,历经磨难后,最终才练就了湘军,这都是后话了。
大乡绅胜诉了,更加不可一世,当着曾星冈的面奚落他:“在湘乡还有敢跟本老爷斗的人?我的两个犬子可都是秀才,秀才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一两银子一两银子垒出来的。连秀才都供不起就想打官司?你真是昏了头!”
一番讥讽的话把曾星冈一下子气病在床上多半年。
这场失败的官司耗去了曾家五十多两银子,加上被霸占去的宅基地,恐怕得二百两开外,对曾家可不是个小数目。这场官司让曾家元气大伤,曾星冈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这样的窝囊气,他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后代子孙读书识字。于是,求人在长沙雇了名六十岁的老秀才,专教已经到入学年龄的长子曾麟书读书习字。
曾星冈慢慢地喜欢接近读书人,宴请文人雅士,觉得这是很开心的事情,曾家以后也有了朗朗的读书声。
曾星冈有三个儿子,麟书是长子,次子名叫曾上台,20多岁便夭折了,幼子名叫曾骥云。曾麟书字竹亭,后人尊称他为竹亭公。可是天公不作美,曾麟书天生愚笨,虽然努力读书,但却屡试不第,大半辈子精力都花在了应试上,也没有取得什么可喜的功名。到了取妻生子年龄,仍然是名童生;等到曾国藩哥几个出世,直到入学年龄,曾麟书还是原地踏步,没有一丝出息。
曾星冈知道,指望儿子振兴家族比太阳从西边升起来都难,只好把主要精力花在几个孙辈身上。
为了避免孙辈们惹上纨绔子弟的恶习,他以身作则,勤俭持家。针对自己少年任性、不求自立而后痛苦自责,历经艰辛才有所成的经历,曾星冈经常对少年就十分懂事的曾国藩说:“人要以懦弱无刚为耻辱,男儿应当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祖父的言传身教,在曾国藩幼小的心灵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曾国藩一生受祖父影响最深,他还将祖父治家的心得总结为祭祖、善待亲邻、早起床、勤打扫庭院、读书、种菜、养鱼、养猪等八条,终生恪守这些信条。他说:“我经常仔细察看曾星冈的堂堂仪表,全在一个‘重’字。我做人也很厚重,都是效仿曾星冈。”
7。屡败屡战的曾家父亲
除了祖父曾星冈,曾家给曾国藩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父亲曾麟书了。
曾星冈对于在学业上没什么成就的曾麟书很失望,常常把一肚子怒气都发泄在儿子身上。即使在大庭广众面前,也丝毫不给儿子留面子,经常厉声呵斥,甚至自己在别人那里受了怨气,也都发泄在儿子身上。
按说,多次科举无望,一般人就应该放弃了,可是曾麟书偏偏不是一般人,他凭着一股韧劲,坚持科举,屡败屡战,希望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也许,曾家人都有那么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吧。
在科举中,曾麟书屡试屡败,心中非常不爽。再加上父亲的无理斥责,自然是非常委屈,可谁叫自己笨呢,不能为曾家光宗耀祖,被老爹责骂一番也是活该。好在他没有把这种怨气撒在儿子——曾国藩身上,而是化愤怒为动力,争取要让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长孙宽一凝聚了祖父辈和父辈光大门第的全部希望。
在这里再说说清朝那毁人的科举制,不过,正是这科举制度成了曾国藩后来飞黄腾达的跳板。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童试三年两试,考中的人被称为生员(即秀才),考中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试,又称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也叫秋闱。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考中举人后就有了做官或进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也是三年一试,即乡试的次年春季在京师举行,所以称为春闱。会试考中者就是进士,再经朝考后,成绩优秀者位列三甲,进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三年,称为庶吉士,散馆后留院者便成为翰林学士,朝考及散馆落选者则授予京城或地方的官职、教职。
乡、会试又有恩科,碰到朝廷庆典,由皇帝特旨举办。又有副榜与贡生的名目,副榜是乡试成绩优秀却因名额限制而未能录取的秀才,贡生则是品学兼优,由地方保送到京师深造的秀才。二者都可入国子监肄业,并有参加乡会试的资格。
童试又称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