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朝日光鲜王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十一世纪的朝日光鲜王国-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尼亚承诺,如果罗军参战,那战后愿意把俄占比萨拉比亚作为谢礼奉还。卡罗尔一世率三万大军御驾亲征,攻克土耳其普列文要塞,迫降四万多土军,土耳其失去战争能力。而与此同时,俄军兵不血刃逼近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向俄国投降。战后结果,只能算差强人意。好的方面,罗马尼亚终于摆脱了奥斯曼宗主国名下自治领的尴尬身份,正式成立了罗马尼亚王国。但是俄国战前许诺的归还的比萨拉比亚,却又被沙皇给赖掉了。两国结怨更深。

    进入20世纪初,巴尔干风云再起。新兴的希塞保东正教三强PK他们的老冤家土阿穆斯林联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一个大保加利亚横空出世,傲视巴尔干诸国。枪打出头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立马上演,这次是保加利亚同时面对希塞,土阿四国的围殴,两线作战。罗马尼亚看准时机,正确下注。以奇兵突袭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逼迫保加利亚投降。战后签署的《布加勒斯特条约》正式向世人宣布,罗马尼亚成为东南欧地区的强国。

    1914年,执政近50年的卡罗尔一世国王在睡梦中安然辞世,鉴于他的王后,也是一个不会下蛋的母鸡,王位由他的侄儿斐迪南一世继承。此时的欧洲已是战云密布。根据与德皇的特殊关系,罗马尼亚秘密签署了加入三国同盟的条约。但随着欧洲局势的不断发展,事情也在一点点起着变化。

    一战爆发,两大阵营开始血腥厮杀。罗马尼亚却面临很艰难的选择。他和欧陆主要四强有着非常复杂的恩怨情仇关系。作为协约国一方,法国与罗马尼亚有恩,历史上,法国对罗马尼亚独立事业有赞助之恩,而罗马尼亚议会政府整个班子运作几乎是法式政体的翻版,知识精英中亲法的占绝大多数,而另一个协约国沙俄,则与罗有怨,比萨拉比亚是罗马尼亚人魂牵梦绕之地,至于同盟国方面,德皇与罗王有亲,而且德国一直以来在军援,金援方面对罗马尼亚这个小兄弟有求必应,但是因为特兰西瓦尼亚归属问题,罗马尼亚又和奥匈有仇。

    战争初期,罗马尼亚宣布中立。但到了1916年,事情发展到一定要表态的地步。罗马尼亚人此次再次采取了他们惯用的讨巧战术。名义上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但是在各个战场却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特兰西瓦尼亚是大力武装当地罗族人,与奥匈军队进行缠斗,而在与俄军并肩作战的主战区,面对德军进攻,罗军相信主,把俄军主阵地的侧后翼安全交给上帝来防御,而自己积极转进,在舆论宣传战线,迁徙雅西的罗马尼亚王室政府,虽然自己不放一枪就把首都留给德军,但在精神上始终坚定地站在法国人民一边,号召所有旅法罗人,坚守巴黎就是守卫自己的首都,这一姿态很得法国当地媒体的好评。

    罗马尼亚这一系列动作,在道义上还了法国当年的人情,摆了俄国人一道,使俄国东南线战场出了个大口子,为沙皇政府的最后崩盘开了个好头,德国方面得了实惠,虽逼迫罗马尼亚签下所谓的城下之盟,但暗中许诺不把罗作为战败国处理,而是给予当初秘密同盟国的待遇。至于奥地利最苦,战后无论是何种结局,败则特兰西瓦尼亚回归罗马尼亚,即便是最后获胜,在奥匈帝国这种地方民族层层分权的独特体制下,武装起来的特兰西瓦尼亚地方自治势力,也会更加的难缠。

    一战结束,上帝来送大礼。同盟国失败,特兰西瓦尼亚回归,而且协约国的沙俄又发生政权更迭,比萨拉比亚也乘机脱离苏俄,罗马尼亚一下子完成了好几代人的夙愿,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且作为战胜国,深受法国器重,成为中南欧,波,捷,希,南,小国协约的地区性盟主!

    ===

    完成了大一统的罗马尼亚,在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后,迎来了自己经济的飞速发展期,这毋庸多说。但在政治层面,议会内部的党争作为民主体制的固定桥段,也慢慢浮出水面。两党制衡一直以来都是罗马尼亚议会的主轴。卡罗尔一世统治时期,是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到了斐迪南一世,旧有的保守党日渐式微,但由于特兰西瓦尼亚的回归,发轫于当地的农民党开始快速崛起,成为能与自由党一较高下的力量。这和特兰西瓦尼亚地方议会长期以来在奥式民主体制下,与匈牙利议会斗法的历史传统有关。罗马尼亚由此进入新的两党时期。

    家事,国事,天下事。无论那一件都是大事!在每天面对议会里两党争雄局面的同时,斐迪南国王还要为自己那个不成器王储操心。王储卡罗尔是个出了名的花心大萝卜,当然花心本身不是错,人不风流枉少年,何况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马王子。但是为了女人,而宁愿放弃王位,就太离谱了。当时他热恋中的情人名叫埃琳娜,是一位罗马尼亚军官的前妻。卡罗尔为了这个犹太女人,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两人私奔去了巴黎。这伤了他父亲的心,斐迪南国王不得不指定孙子为新的王位继承人。过了两年,老国王驾崩,年仅六岁的米哈伊继位,称为米哈伊一世。这时已是20~30年代之交,世界性经济危机大爆发,国际环境巨变,左右翼两极思潮骤起,国内党争不断,加上一个主少国疑的政治局面。罗马尼亚一下子又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20年代末的罗马尼亚政坛,除了传统的自由,农民两党之外,受苏俄支持,前身是社民党的罗共,与受国际民粹潮流影响而诞生的天使长米迦勒军团,也就是后来的铁卫军,两极势力一并雄起。罗共主要在大中城市的场矿区活动,打出的无非是国际工运的大旗。而铁卫军的活动空间则在乡村,他们提出“一人一亩地”,争取大罗马尼亚生存空间的口号,在农民与退伍军人中间很有号召力!面对红黑二教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传统的议会民主党派,根本无力招架。因为圣人说过:“上床容易恋爱难”。如果把权力比做女人,那在正常议会民主体制下,游戏的规则应该是,每个政党作为求亲者,各展所长,接受少女父母,也就是选民的考察。以期达成一次为期数年的婚姻,期间要是做得让岳父母满意,那就继续做下去,不然就换个女婿干干。这就是民主主义理念下的恋爱模式。但若是换成红黑两极的抢亲模式,那就简单多了,强推,迷药,一切为了SEX,独占权力,并与女孩长相厮守,永不分离。体现到议会斗争上,颠覆性的造反派永远比建设性的反对派容易出头,只要挑到当权的民主党派身上的一点错处,红黑二党都可以大做文章。

    进入30年代初,罗马尼亚议会,政府,王室中的大佬们决定迎卡罗尔二世复位,他们认为一个成年的国王也许更能平息党派间的纷争。但十年下来,罗马尼亚换了25届政府,局面仍旧没有任何好转。40年,二战爆发的第二年,残酷的命运抉择摆在罗马尼亚面前。根据当时苏德两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签订的密约,苏联可以得到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波兰东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摩尔多瓦在内的广大领土。苏联在与德国签约之后,派兵开进了罗马尼亚。而当时的欧洲,罗马尼亚的传统盟友---法国已经战败,放眼欧陆,罗马尼亚想要维持中立局面已不可能。面对危局,卡罗尔二世被迫再次退位,王位由米哈伊一世继承。米哈伊一世授权安东内斯库将军成立军政府,以期能渡过难关。这时德国伸来橄榄枝,愿意帮助罗马尼亚抵抗苏军侵略,当然,如果罗马尼亚不上船,那么反过来德国就会支持匈保二国对罗马尼亚的领土要求。

    事已至此,罗马尼亚也没得选择,只能加入轴心国集团,参与对苏作战。纵观二战,能在东线战场上与德军并肩作战,并有良好表现的国家,也只有罗马尼亚与芬兰两国。这和他们反俄的历史传统分不开,就不多说了。至于罗国内部,德国支持安东内斯库将军清洗了铁卫军力量。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纳粹会对同样持民粹理念的铁卫军下手。这其实很简单,法西斯分子本质上都是爱国者,虽然以德国为师,但在涉及罗马尼亚自身民族利益的时候,铁卫军却是纳粹非常难以合作的对象。这一点和以苏俄为父的罗共刚好相反。民族主义者都是爱自己的国家,而赤色分子则都是以苏联为家。为师为父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不同的!

    德国原本以为与更驯服的军政府合作,可保无虞了。但随着战事发展,德国败局已定,苏军反攻,节节进逼。以国王为首的罗马尼亚自由阶层非常着急,无论是给第三帝国陪葬,还是沦陷于苏联,都不是罗马尼亚所希望得到的结局。于是赶在苏军入侵之前,发生了政变。军政府被推翻,安东内斯库将军成为了屠犹参战的罪魁祸首,而国王政府宣布罗军加入盟军序列,参加对德作战。国王和罗马尼亚政府的目的是尽快与英美盟军搭上线,从而在战后逃脱沦为苏俄附庸的悲惨命运。

    天不遂人愿,战后围绕欧洲势力划分,大国间有新的较量。别的地段大体没什么异议,剩下只有罗马尼亚与希腊两地的最后分配。英国与苏联签订了协议,保证互不干涉罗希两国内政。西方的如意算盘是,依照罗马尼亚国内实力对比,在没有外力干涉情况下,国王政府相较于罗共有明显优势,英国的判断是即便苏联提供援助与罗共,但只要在建立联合政府框架内,国王一方仍有优势,尚可坚持一段时间。而希腊不同,当时希腊国内,希共有百万之众,希腊国王政府已经非常被动,若是加上苏联插手,希腊必亡。基于英希传统亲密关系(希腊人为了救命连王子都豁出去和亲,给英国人当了倒插门女婿),英国希望借助协议,暂时在希腊问题上把苏联手脚拖住,既然先救希腊是西方外交的主轴,那罗马尼亚也只能眼看着通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