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种,也比较复杂,比如物价指数提高、经济过热、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升、政治因素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关键是如何应对,以减少压力和损失。从宏观上来讲,抑制通货膨胀我们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缩短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时间;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环保、资源能源成本;迅速出台鼓励企业、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优惠政策。
  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首先,当然是努力工作,多多赚钱,减少开支,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但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来考虑选择投资理财的工具。
  2%~5%的温和通货膨胀一般是经济最健康的时期。这时一般利率还不高,经济景气良好。这时虽然出现了一些通货膨胀,但千万不要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或黄金,而应当将你的资金充分利用,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最可取的方法是将资金都投入到市场上。此时,无论股市、房产市场还是做实业投资都很不错。当然这个思路的另一面就是,这时一般不要购买债券特别是长期的债券。而且要注意的是,对手中持有的资产,哪怕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也不要轻易出售,因为更大的收益在后面。
  当通货膨胀率达到5%~10%的较高的水平,通常这时经济处于非常繁荣的阶段,常常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高涨的时期。这时政府已经出台的一些调控手段往往被市场的热情所淹没,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是该离开股市的时候了,对房产的投资也要小心了。
  在通货膨胀率变得更高的情况下,经济明显已经过热,政府必然会出台一些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经济软着陆的机会不大,基本上经济紧接着会有一段衰退期。因此这时一定要离开股市了。房产作为实物资产问题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贷款买房,那样的财务成本是很高的。也绝不能炒房,甚至不是投资房产的好时候,手中用于投资的房产也要减持,因为在接下去的经济衰退期中房产市场也一定受到影响。这时,利率应当已经达到了高位,长期固定收益投资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如长期债券等,但企业债券要小心,其偿付能力很可能随着经济的衰退而减弱。还有保险,储蓄型的保险也可以多买一些。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而快速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则是经济的杀手。当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你的全部财产换成另一种货币并离开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这个时候任何金融资产都是垃圾,甚至实物资产如房产、企业等都不能要,因为这里的经济必将陷入长期的萧条,甚至出现动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离开国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就只有多选择黄金、收藏等保值物,以减少损失。
  

劳动与闲暇——增加工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1)
2005年3月22日是法国人难以忘记的日子,从那天起天堂慢慢变成了法国人的回忆。因为在那一天,法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旨在提高国家竞争力法案,鼓励大家“多工作多拿钱”。然而新法案却引起了法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已经习惯于支配丰富的休闲时光,拒绝牺牲休息的权利。于是乎,种种反对的言论遍布街头巷尾。的确,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减少劳动时间一直是大势所趋。技术进步让人们通过较少的劳动生产出了较多的产品,并享有了较多的闲暇。乍看之下,法国增加劳动时间的行为似乎是“倒行逆施”,既有悖于人伦,又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实不然,法国此举不仅本身颇有苦衷,而且实质上也有利于法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法国政府在财政扩张的同时增加工时实际上是对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完美结合。大萧条后,大红大紫的凯恩斯主义总是告诫人们“需求创造了供给”,法国扩大政府支出的赤字财政正是响应凯恩斯号召的总需求政策。但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打破了凯恩斯神话,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愈发成为一种时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金玉良言又重新在决策者耳边响起,法国增加工时正是重回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政策。双管齐下使得总供求在政府调控的双重刺激下将更有可能引领法国驶入经济复苏的快车道。
  当然,追求舒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法国民众对增加工时的反感也是情有可原。但如若不然,经济的疲软将让法国人更加享受不到天堂的阳光。至少,现在的牺牲换来的是无尽的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有希望,才能看见天堂。”劳动和闲暇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而在国家经济陷入低谷时增加劳动、减少闲暇,绝对是帮助国家、拯救自己的“利国利民”的上上之举。
  闲暇,源于拉丁语,表示“许可”的意思,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时间。柏拉图曾把他理解为四层含义:(1)即“空闲”;(2)即从活动中获得自由;(3)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4)休闲状态。显然,他已经触摸到现代闲暇的概念及“闲暇”的“自由”本质。从实践的角度看,闲暇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那么它指的是什么呢?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年著的《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闲暇时间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不生产的时间。人们在闲暇时间中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的娱乐休息,这是从事劳动后身心调剂的过程,与劳动力再生产和必要劳动时间的补偿相联系。 在19世纪早期的很多工厂里,工人们根本没有休息日,每周要工作84小时。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一般每周要工作6天。而现在大部分国家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每周5天。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甚至减少到4天半,法国人的工作时间仅是一周35小时。其实,如果获得了一笔巨额财产,很多人就不愿再继续工作。可见工作时间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关系的。
  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而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挣钱越多,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多。一个人如果不停地工作,他就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所以一个人用于工作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为了说明人的工作时间如何决定。这里说的工作,是以挣钱为目的的劳动。而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我们称之为闲暇—也就是一个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随意支配的时间。

劳动与闲暇——增加工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2)
西班牙有一句用来祝福朋友的话:“祝你拥有健康、财富和更多的闲暇。”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曾这样描写他的假日:“我度过了愉快的一个月,盖了一间小屋,并口述了一本书。每天盖200块砖,写2000个字……”可见闲暇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个重要目标。人们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才努力地工作研究,发明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用来代替人工。例如火车、飞机的发明,是为了节约交通运输的时间;洗衣机、微波炉的发明,是为了节约洗衣服、做饭的时间;计算器、电脑的发明,是为了节约计算、书写整理文件的时间;各种起重机、塔吊、混凝土等等的发明,都是为了能节约人们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闲暇不断增多的过程。有些人的工作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如果我们把出于兴趣所做的工作也看作闲暇,那可以说人的生活目标就是追求越来越多的闲暇。但直到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必须从事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这种工作只是为了生计才去做的。一个人只能在工作和闲暇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以实现自己的最大满足。
  在工作时间很少的情况下,你从闲暇中得到的满足也很小。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整天闲着(工作时间为0),你会觉得很无聊,你从闲暇里得到的满足很小。如果让你整天工作(工作时间为24小时),你一定很渴望得到闲暇,闲暇对你的效用很大。换句话说,工作时间越长,闲暇带来的满足越大。当你工作时间很短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很累,而你得到的工资首先会用于最迫切需要的消费,所以你从中得到的满足很大。随着工作时间延长,你会觉得越来越厌烦,而且这时候你得到的工资会用来购买相对不重要的物品。所以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你得到的收益越来越小。
  可见,劳动供给与闲暇的需求存在着反方向变化关系。为什么会存在反方向的变化呢?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可以把工资视为闲暇的机会成本或是闲暇的价格,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闲暇和工作。如果你没有去休闲,那么你就在工作。放弃闲暇就意味着工作。所以说,工资是闲暇的价格。通俗意义上,如果一个高收入的人放松一小时所放弃能挣到的钱,肯定比低收入的人浪费一小时损失的钱要多。有钱人的时间是黄金!作为“闲暇”这种产品,它的需求也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假定闲暇的价格即工资上涨。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闲暇”这个商品现在变贵了,于是消费者减少对它的“购买”,而转向其他替代品—工作。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反向变动,也就是闲暇的价格—工资越高对它的需求量越大。而另一方面,收入效应—人们的收入越多想要的休闲就越多。工资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