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活佛学放心:与心对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向活佛学放心:与心对话-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可以使用它,就是拥有它所有的使用权,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它就是永恒的,归我们了。产权所有者不是我们,没有任何人是其产权的拥有者,我们可以尽量使用它,那么用完了就应该放下。就好像用洗手间:当我们需要用马桶时,它是一个很可爱的东西,是全世界所有人最大快乐的来源;但当我们解放完以后,就可以完全放下了,不再会认为它是可爱的东西,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它是个肮脏的东西。实际上,大部分最享受的快乐就是从它那里产生出来的。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我们又觉得它很可爱、它很好了。这种分别不是外在的,都来自于我们心里面。
  最后,我们慢慢会发现,这一切实际上是很自然的事。有一天,我跟几个弟子在看国外一个片子,片子里有个镜头,是几个韩国人戴着手套在洗马桶、便斗。弟子们说洗马桶还这样用手去洗,为什么不拿刷子刷呢?我说,这种事情我干过,干着干着就觉得很快乐。为什么呢?所有人最放松的地方就是那儿,不管三教九流,职位高低,就像我们藏族人所讲,连国王都要屈服的唯一地方就是这个地方。有了这种心态,就觉得洗手间是最和谐的地方,犹如肥料和水果蔬菜之间的和谐关系。
  

美语一句三冬暖
“舍得”在佛教中叫“布施”。布施出去,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也就是先舍后得。舍得,要看你舍得什么了。一般我们大家一听到布施这个词都会想到我应该拥有财富,才可以去做布施。其实未必如此。
  言语的舍得,得到的收获最大。言语是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最好的方式。
  言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在不同阶层生活的人,沟通的言语方式都不一样。那么,什么样的言语让对方能够产生欢喜呢?
  很多时候我们把人与人在彼此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让对方欢喜的语言就叫做“美语”。“美语”,没有固定模式,因人而异。对学者,用非常严谨的语句来跟他讲话,他觉得特别动听;如果用这样的语言跟一个比较没有文化的人来讲,他会觉得非常别扭,不觉得这是美语,觉得很刺耳。
  沟通是从言语上开始的。从言语的表达当中,我们拥有了所该拥有的一切。所以,言语的付出,也就是舍。透过善的言语表达,发展出去后,从别人那里就会得到善的回报;恶语相对,得到的就是恶报,互相带来的就是痛苦。
  言语表达必须通过学习。学习某种文化是最能让人得到想要得到一切的来源。我们说先要学会舍得,这就叫有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先放下自己的一切,学会尊敬别人拥有的文化,再把这个文化加以传播,慢慢就会得到了。
  我们学别人的语言,也要舍很多东西。你本来会讲自己的语言,现在得放下自己的语言,然后很尊敬地去学别人的语言。学的过程中,当你把对自己语言的执著与对自己环境的适应放下以后,学到越来越多的是对方语言和对方文化。学到了对方文化,学到对方语言,你可以很容易把文化、思想用适合对方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得到想拥有的。
   。 想看书来

精神扶贫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舍得,最多的应该是文化布施、知识布施。
  有一个领导,每次见面都会问我来北京干什么。有一次我跟他讲:“领导,我扶贫来了!”他说:“只听说过发达地区的人到你们贫穷山沟里面去扶贫,没有听说过山沟里的人到发达的京城来扶贫的。”我说:“领导你搞错了,都市发达地区有很多人的心灵是贫穷的,他的知识充足、物质充足、社交充实,但是他精神是贫穷的,所以需要我们给他们做‘精神扶贫’,所以我来做‘精神扶贫’。”
  一般人认为,拥有物质后人才活得快乐。而有信仰的人则认为,先要有精神层面的丰富,人才能快乐。这时,我们先不谈谁对谁错,从中可以知道物质和精神这两种财富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我们佛教里叫“资粮”,也就是人活着时需要的粮食。佛陀最早就说,有两种粮食可以让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叫福德资粮,一个叫智慧资粮。福德一般是指什么呢?人的长寿、人的健康。然后才是人的名利,就是我们习惯叫的福禄寿,这两者加起来就叫福德。
  真正的智慧资粮,是指一个人灵魂上不会经常自私地执著于他自己;经常能够放空自己,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在佛教里叫智慧。智慧如何产生呢?智慧是需要去从听、想、行中产生出来,我们叫闻思修。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人活在世界上的两个真正依靠,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两者缺一不可。
  舍得就应该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尤其是,精神上面我们能够舍,得到的更多。我们做老师的教学生,舍一点自己的时间,就能够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知识传播出去;我们布施的时间虽然很短,对别人产生的效果却很大。用这种传播方法,一个老师带十个二十个学生,这二十个学生将来又能带一百个学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善的念头,不去斤斤计较,愿意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布施出去,这些思想渐渐就会传播得很广。
  到现在为止,佛陀的教育维持了两千多年。刚开始是佛陀一个人发展,如果佛陀不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佛教。再者,佛陀如果当时舍不得自己的王位,舍不得自己的军队,舍不得他所享受的特权,而不去苦行六年,那么佛教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伟大宗教延续这么久。佛陀就是舍得的典型。
  我们经常说,“舍得”小小的种子,很快就会得到回报。最不用成本的“舍得”是愿意舍出爱心与慈悲心。在这方面佛陀做得也非常好。佛陀从伟大的无我境界中发出去的舍得,舍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劳,他传教的四十余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传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并不只是佛陀这一个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实际上一生也很短暂,但他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去经商了,有的去搞教育,有的当医生了,他们在方方面面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贡献,所以在这种舍中,他们得到的是无止境的快乐。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农民舍得春天时间,舍得他可以吃的粮食,把种子种到地里,然后再舍几个月的时间翻土地、浇水撒肥料,秋天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他布施了春天的时间,就会得到秋天的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对事业的投入上,也都是这样。如果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没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没有多少。所以,舍不得种子想等到果实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自己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光等着天上有珠宝掉下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

欲成就者小贪
精进者能压垮山。这种说法有些像愚公移山,似乎有点夸大,其实一点也不。其实我想说的是:人如果有坚定而不退转的信念,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练中,任何一件事情包括牙牙学语、走路、吃饭、读书等等,都需要一种努力的态度和精神,努力面对任何挫折。精进,就是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和愿望。精进,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专注。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一个消极的宗教,主张任何事情都不追求,都随缘。这个观点是错的。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信仰几乎是“贪”到不能再“贪”了:一个是世界大同的社会,那里没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没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再一个就是佛教讲的极乐世界,没有人是官,没有人是民,众生都是平等的,人不需要去累积财富,财富就在那里放着,大地铺满黄金,到处都是金银财宝,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佛教追求的极乐世界,这种“贪”是非常大的“贪”。而这种大贪心理就是精进的表现。
  连佛陀都讲“菩萨欲成佛者小贪”。佛经讲的这个“贪”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愿”,跟我们世人讲的贪婪有很大差别。这个“愿”是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一个人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让他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和谐,这些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在这个努力过程中,他需要承受挫折、困难、痛苦等等。如果他能够不离不弃地坚持努力,那么他的家庭就会圆满。一个家庭逐渐圆满的过程,是可以让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去效仿的。如果效仿,整个社会和国家都会改变。
  人要精进,就是要努力追求一个目标。比如,为了身体的健康,努力让自己的身体经受各种锻炼,或是让自己的心灵接受一些净化的训练。锻炼身体、净化心灵都需要精进努力,坚忍不拔,才会有收效。
  我们在工作中或是在与人相处中,需要把自己最美好、最善良、最努力的那一面展示出来,这些是用精进的态度努力付出后才能做到的,在彼此付出的过程中才会产生良好亲密的关系。
  有人把精进比喻成像一头很饥饿的牛吃草,嘴里吃着草,眼睛还一面看着四周,不停地寻找下一棵草在哪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从心开始成功
我们无始以来就是以自我为主,所以常常习惯说“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这我没有兴趣,那个我很有意愿”等,这些都是以我为主,所有的烦恼通常是围绕着自己在打转。
  有什么方法可以从自我这个笼套中解脱出来呢?当然是有的。我们要能换个角度,常常替别人设想。这种心态最好是从自己亲人开始发起,慢慢往外,愈发愈广,愈大愈好,让我们形成这种习惯,就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发菩提心”。
  我们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会解脱本身的自我。要想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