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年,有关部门再次上奏,请示章帝令刘苍返回封国。章帝亲手为刘苍写了一纸诏书。诏书说:“骨肉之情出于天性,实不能以相距远近判别亲疏。然而我们数次相见,感情比以前更深了。想到你长期劳累,希望能回去休养一番,我打算签署大鸿胪的奏书,却又不忍心下笔。回望小黄门,命其传送此信,心中恋恋不舍之情,悲伤不能尽言。”于是,章帝亲自祭祀路神,为刘苍送行,流泪告别。这之后不到半年,公元83年春正月,东平王刘苍去世。
以上的这些场景和对话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宗亲关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刀光剑影。比如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及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唐朝时李世民兄弟的“玄武门之变”;明朝时朱棣叔侄的“靖难之役”……
让众亲王之间恢复至亲的天伦之道,这不能不归功于汉景帝、汉武帝和汉光武帝。
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结果导致诸侯王日益坐大,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汉景帝时开始“削藩”,汉武帝时又颁布“推思令”,使诸侯王直接掌握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日益缩小。东汉建国后,光武帝刘秀严密防止皇亲宗室干预政事,宗亲功臣各去封国就位,而封国面积很小,很难与中央政府对抗。诸侯王未经召见,不得进京,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皇帝和宗亲生离死别的场面。
公元85年,还有一件发生在北部边境的事情和东汉帝国密切相关。这年冬天,南匈奴和北匈奴在涿邪山交战,南匈奴获胜。
自从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用兵后,匈奴逐渐分化为西、北、南三部分,南部匈奴逐渐和内地融合,北匈奴日见衰落,众叛亲离,逐渐向北迁移。这一事实表明,东汉帝国开国60年之际,北部边境保持安稳态势,至少没发生大规模的边患。只有西北边地有一些零星的战斗。
3
马太后是东汉皇后中头脑最清醒的一位,她曾屡次劝阻皇帝为自己娘家兄弟封官的请求。她临终前夕,有关部门再次奏请为皇帝的舅舅即她的兄弟封侯。马太后听后概然长叹说:“我年轻时,只羡慕古人名垂史册,心中不顾惜生命。现在年纪大了,仍然告诫自己不要贪婪。所以我日夜警惕,想自我贬损。想不到临老却不能遵从自己的心愿,身死之后,我将永怀长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秦砖汉瓦(8)
反观东汉和西汉,其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西汉帝国开国60年之际,掌管实权的人物为窦太后,而东汉帝国开国60年之际,掌权的人物也为窦太后(公元85年,章帝皇后姓窦,公元88年,章帝去世,窦皇后变成窦太后,实际掌握着大权)。
东汉政权二百年的历史,其中有一半多的时间由外戚专权,尤其到了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外戚专权的开始便发生在东汉立国60年之际。
西汉末年吏治*,很大程度由于外戚干政。刘秀在东汉政权建立之初,就施行了防止后党外戚干政的措施,规定凡后族、宫戚,都“不得封侯与政”。禁令一下,不少外戚、后族皆知守富贵而避权势,以免遭皇帝猜忌。由于刘秀有效地防范外戚的权势,所以终光武一代,外戚后亲“皆奉遵绳墨,无党势之名”。皇后阴丽华洞悉刘秀之意,终其一生,未曾为宗亲谋取职位。
汉明帝继位后,功臣马援之女被封为贵人。她能侍奉顺承阴皇后,和同辈友好相处,礼数周全,使得上下和睦,所以特别受到宠爱。明帝本人也遵循奉行光武皇帝的制度,未有改变更动。皇后妃子的亲眷都不能封侯参政。所以马太后的兄弟在明帝一朝始终未曾升官。
章帝即位后打算为他的各位舅父封爵,马太后不同意。她下诏说:“从前王莽家族一日之内有五人同时封侯,而当时却黄雾弥漫,未曾听说有风调雨顺的反应。外戚富贵过分,很少有不倾覆的。我日夜喘息不安,总怕有损先帝所立的规矩……”章帝看到马太后的诏书后悲哀叹息,仍再次请求为舅父封侯。马太后说:“高祖曾有规定,无军功者不封侯。现今,马家对国家还没什么功劳,怎么能同阴家、郭家那些中兴时期的皇后等同呢?儿女孝顺的表现,最好是使父母感到心安。而今不断发生灾异,粮价上涨数倍,我终日忧愁恐惧,坐卧不安,而皇上却打算为外戚赐封,违背慈母拳拳之心!如果天地之间,阴阳调和,边境安宁无事,然后你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就只管高兴地逗小孙子玩耍,不过问政事。”听了这话,章帝才放弃了赐封外戚的打算。
在马太后的教育感化下,马家内外亲属一致崇尚谦逊朴素,不曾谋取官职。
又过了两年,有关部门再次奏请为皇帝的舅父们封侯,章帝认为全国粮食丰收,边境太平无事,遂同意了这一建议。马太后听到消息后说:“我年轻时,只羡慕古人名垂史册,心中不顾惜性命。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仍然告诫自己不要贪婪。所以我日夜警惕,想自我贬损。想不到临老却不能遵从自己的心愿,身死之后,我将永怀长恨。”马廖等人表示辞让,章帝不允许。马廖等人只好接受封爵但请求辞官,章帝答应了他们。
一个月后,马太后去世。
汉朝建立以来,皇后家族有二十家,而能保全家族和自身的,不过四人而已。原因在于:大多数外戚权势太盛而不知道收敛,官位太高而仁义不足。
马太后去世后,章帝皇后的哥哥窦宪,弟弟窦笃的地位开始显赫。很多人开始奔走于窦家兄弟门下。
章帝去世后,和帝即位,窦宪以侍中身份入宫主持机要,出宫宣布诏命。他的弟弟窦笃、窦景都处在显要的位置上。崔骃上书告诫窦宪说:“古书上说:‘生来就富有的人自满,生来就尊贵的人傲慢。’生来就富有、尊贵而能做到不自满、不傲慢的人,未曾有过。外戚之所以为后人所责备,原因在于权势太盛而不知收敛,官位太高而仁义不足。汉朝建立以来,皇后家族有二十家,而能保全家族和自身的,不过四人而已。鉴于此,你的所作所为能不谨慎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秦砖汉瓦(9)
但是这些劝诫并没引起窦家兄妹的重视。和帝刚登基,便被迫任命窦宪为大将军。依旧例,大将军的地位在三公之下,而当时,根据诏书规定,窦宪的地位则在三公之上,仅次于太傅。窦氏兄弟骄奢放纵:窦宪为独霸内宫权力,杀死都乡侯刘畅;窦景擅自调动边疆地区的精锐骑兵,他的家奴和门客肆意抢夺百姓财物、奸淫掳掠妇女。窦家兄弟及党徒权倾一时,甚至谋划杀害和帝,后被和帝联合宦官粉碎了政变阴谋,并迫使窦家兄弟自杀。
东汉开国六十年之际的外戚之祸,使得东汉尚未强盛便开始衰落,此后外戚专权不断上演。
和帝去世后,和熹邓皇后和其兄邓骘等人,先后迎立一岁的汉殇帝和十三岁的汉安帝,实际操控宫中大权,邓太后死后,安帝又与宦官合谋,消灭了邓氏势力。于此同时,安帝皇后的兄弟阎显等人的势力开始膨胀。
公元125年,宦官们拥立十一岁的济阳王为帝(汉顺帝),并且杀掉阎显。但同时,顺帝又扶持外戚势力,相继拜后父梁商和商子冀为大将军。
顺帝之后,梁太后和梁冀先后选立冲(两岁)、质(八岁)、桓(十五岁)三帝。但大权依然掌握在梁冀手里。梁冀为大将军平尚书事,专权达二十年之久。他的宗亲姻戚遍布朝廷和郡县;官吏升迁都得先向他谢恩,满足他的各种需索。他的私人苑囿,绵延近千里。他可以带剑上殿,拜见皇上时,其礼仪比照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他加封的食邑比照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赏赐的金钱、奴婢等比照汉武帝后期、昭宣中兴时的辅政大臣霍光。
公元159年,梁皇后死,桓帝与宦官合谋消灭了梁氏,与此同时,桓帝的皇后之兄窦武的势力又开始崛起。
灵帝时,外戚董承和何进为权力争斗,终于导致董卓进京,少帝被废。
4
东汉的皇帝有两个特点:一是太多为幼年即位,二是太后大多非皇帝生母。如此一来,外戚专权便在所难免。
东汉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先后经历过十四位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光武帝、亡国皇帝汉献帝以及开国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外,其他皇帝的寿命皆没能超过三十五岁。
和其他各朝相比,东汉的皇帝有两个特点,其一:太后大多非皇帝生母,如章帝的生母不是马太后,和帝的生母不是窦太后,安帝的生母不是邓太后,桓帝的生母不是梁太后。其二:皇帝大多幼年即位。和帝即位时十岁,殇帝即位时不足百天,安帝即位时十三岁,顺帝即位时十一岁,冲帝即位时两岁,质帝即位时八岁,桓帝即位时十五岁,灵帝即位时十二岁,少帝即位时十四岁,献帝即位时只有九岁。
皇帝幼年即位、太后又非生母,外戚专权便在所难免。
如果将东汉和西汉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公元前87年和公元87年的情形极为相似。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临死前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年仅8岁的汉昭帝继位。
此前一年,汉武帝将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赐死。当时的人们议论纷纷:“即将立她儿子当太子,何必非杀掉他母亲?”武帝说:“此事不是晚辈愚蠢之人所能理解的。古往今来国家所以发生*,大都因君主年龄太小而其母亲青春正盛。女主子一旦独居高位,骄横傲慢,荒*乱,胡作非为,那就没人能够禁止了。你们没听说过吕后乱政的教训吗?因此我不能不先除掉钩弋夫人。”
第一章:秦砖汉瓦(10)
汉武帝托孤成功,而唐高宗、咸丰帝遗诏失败的事例告诉我们:做皇帝不能“心太软”。
汉武帝之举虽然残忍,但不乏睿智。唐朝时武则天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