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运-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秦砖汉瓦(10)
汉武帝托孤成功,而唐高宗、咸丰帝遗诏失败的事例告诉我们:做皇帝不能“心太软”。
  汉武帝之举虽然残忍,但不乏睿智。唐朝时武则天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就有人劝过唐高宗废后,但唐高宗心太软没答应,以致高宗死后,武后专权。清代咸丰皇帝临终前,也有大臣极力劝谏咸丰皇帝效法汉武帝除掉钩弋夫人的故事,除掉太子的生母慈禧,但咸丰皇帝关键时刻心软了,没能将家事国事分清楚,以致后来慈禧专权达五十多年。
  公元87年,章帝即将去世,和帝即将即位,此时皇后的兄长窦宪已露出擅权的苗头,大臣们屡次上书,但章帝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致和帝即位后,朝政被窦氏兄妹把持,并祸及全国。外戚之祸自此愈演愈烈。但公元前87年,外戚霍光秉政,先后迎来汉昭帝和汉宣帝两位幼帝。当时不仅政治清明,人们生活安定,还造就了几十年的兴盛景象,比武帝执政晚年国力更为强盛。史称:“昭宣中兴”。
  公元前后87年极为相似的两种情形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皇帝的余威、辅政大臣的操守、太后的定位以及皇族的拱卫力量都在其中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
  汉武帝16岁即位,执政时间长达50多年,假使汉武帝只有40岁的寿命,那么历史又会怎样改写?那时候是公元前116年,卫皇后的兄弟大将军卫青的权势正盛,而皇太子只有11岁,此时会不会发生外戚之祸?或者汉章帝的寿命不是31岁,而是象他的父亲明帝一样活到48岁,那么整个东汉的历史会不会由此改写?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皇帝幼年即位,有君名而无君实,唯一能实实在在体现皇权的便是宫中数千美女。于是行淫成了幼帝们唯一的工作。而纵欲的结果便是短命。
  东汉的皇帝为什么大都短命?
  首先,因为皇帝短命符合外戚的利益;其次,皇帝幼年即位,有君名而无君实,唯一能实实在在体现皇权的便是宫中的数千美女。于是,行淫成了幼帝们唯一的工作,而纵欲尤其是幼年纵欲的结果便是短命。西汉吕后的儿子、清朝慈禧太后的儿子,这两位皇帝都是刚及二十便离开了人世。因为他们的离世符合两位太后摄政的需要。
  5
  东汉开国六十年之际开始走向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宦官参政。
  宦官参政开始于公元92年,即东汉立国六十七年之际。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弟窦宪掌握朝中一切大权。大批窦氏党徒,都做了朝官或守令。窦氏的门徒和奴客杀人越货,横行朝野。和帝在深宫中与内外臣僚隔绝,可以依靠的只有贴身宦官。公元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掌握的一部分禁军,消灭了窦氏势力。郑众从此参与政事,并受封为剿乡侯,这是宦官用权和封侯的开始。
  由于宦官参政首开先例,因而最初宦官参政时还能恪守谦逊,如和帝论功行赏时,郑众总是谦让多,接受少。但到后来一切习以为常时,宦官的野心便急剧膨胀。
  安帝十三岁即位,实际掌权的是邓皇后和她的兄弟邓骘等人,邓太后死后,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了邓氏势力。此后宦官们大权在握,形成与皇后兄阎显等人共同专权的局面。
  公元125年,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拥立十一岁的济阳王为帝(汉顺帝),并且杀掉阎显。顺帝时,孙程等十九人皆得封侯,宦官势力大为增长。他们不但可以充任朝官,还可以养子袭爵。 。 想看书来

第一章:秦砖汉瓦(11)
顺帝死后,梁太后兄妹专权。梁皇后死后,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消灭梁氏。梁冀死后,宦官独揽政权,同时有五人封侯。权势达到顶点。宦官的姻亲兄弟临州宰郡,杀人越货,与盗贼无异。宦官侯览前后夺人宅舍竟达三百八十一所,夺人田地一百一十八顷。灵帝时,宦官与外戚争斗,终于导致董卓进京,朝廷沦陷。
  东汉末年,在饥饿的驱使下,人吃人的野蛮场面,不断地重演。*带给人民的不只是贫困,还有凌辱、折磨、杀戮。
  和帝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专制制度的完备,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觊觎权力的人都力图挟持皇帝(即使象曹操这样自己打拼江山的人也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外戚或宦官当权,都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继续操纵。他们又都趁权力在手的时候排除异己,竭泽而渔。随着这种宫廷矛盾的愈演愈烈,东汉的统治也愈来愈腐朽。
  从和帝时代开始,*官僚、宦官、地主恶霸相互勾结,剥削贫苦人民。少数人成为巨富,大部分人贫苦穷困,无以为生。到了东汉末年,贫富悬殊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的地主家资至“三亿七千万”,有的家中养“食客常三四百人”。当个地方官竟能“富及十世”。灾荒时百姓冻饿死是常有的事。桓帝时,北方人民严冬无衣,只能卧草中取暖,在饥饿的驱使下,人吃人的野蛮场面,不断地重演,就连夫妻也有相食、产子也有杀掉的。*带给人民的不只是贫困,还有凌辱、折磨、杀戮。这种情况下,公元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给奄奄一息的东汉政权以致命的一击。
  东汉政权为什么刚刚经历了六十多年便开始走下坡路,其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东汉开国者的成份和结构。刘秀等人本为豪强地主,因而上台后便竭力维护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只是迫使地主阶级改变了代理人而已,其统治基础并没太大的变化。
  历史学家们一般把汉帝国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代。其理由除了在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王莽的“新”政权外,还因为东汉的建立乃是经过了一番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尽管如此,东汉与西汉仍可视为一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东汉的国体政体基本上和西汉一脉相承,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但它还来不及施展抱负便一命呜呼了!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真正实践者是汉帝国;不仅如此,这个朝代独创的许多典章制度和立国方针(如独尊儒术、重农抑商等)被多个朝代沿用,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如汉赋、书法、造纸术等);这个由平民创立而非贵族世袭的王朝享国达四百年之久,在公元前后各经历了二百多年,全盛时期国内人口达六千多万,势力范围和今天中国的疆域面积相当(汉王朝的疆域在汉武帝是东起朝鲜半岛东海岸,西至遥远的西域,北至阴山大漠以北,南至今越南中部);在世界历史上只有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后来的大唐帝国可以与之并驾齐驱;很多时候,它甚至被视为我们名族的代表和象征(汉人、汉语、汉字、汉学)。

第一章:秦砖汉瓦(12)
但是,同为汉朝,西汉在其开国六十年后迎来了中国封建盛世的第一个高峰:汉武帝采用软硬兼施、文武并用的手段,统一了政权、统一了财政、统一了思想。在他的统治下,西汉疆域广大、文化繁荣,丝绸之路延绵万里直抵欧洲,中华文明传播四海,天下归心。而反观东汉,在其迎来开国六十年之际却是一片破败景象:帝国的最高权力或为外戚所把持,或为宦官所窃取;土地兼并越来越重,流民、饥民越来越多;达官贵人穷奢极欲,贫民百姓流离失所。
  同为汉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境况呢?
  西汉迎来开国六十年后的皇帝为汉武帝,东汉迎来开国六十年后的皇帝为汉和帝。考察一下西汉、东汉开国前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汉武帝、汉和帝的执政背景,我们便可以分析出西汉强盛而东汉衰败(在开国六十年之际)的历史成因。
  和东汉相比,西汉在迎来开国六十年之前经历波折,而这些波折都是东汉所不曾经历的或先天缺乏的。
  西汉开国前推翻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其规模、激烈程度远非东汉建国前的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可比。
  西汉的建立,标志着关东六国隐性的联合力量战胜了以关中为中心的秦国旧势力;标志着刘邦、萧何等平民势力战胜了秦朝的贵族势力(甚至包括项羽等破落贵族势力),西汉的建立,极大地扫荡了旧政权的基础;而反观东汉,虽然在建国前也历经农民起义,但对旧政权基础的打击并不彻底,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本身就是豪强地主,东汉建立后,很多典章制度都沿习西汉,很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现象并没消除(如土地兼并)。
  西汉建立没多久,就发生了吕后专权的外戚之祸,这使西汉初年统治阶层对外戚专权有切肤之痛而严加防范,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都是平民之女。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也来自平民,不仅如此,武帝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后,为了防止外戚专权还极其残忍的将钩弋夫人(即赵婕妤)赐死。可以说,西汉上层在吕后之后直到汉武帝后期长达近百年间对外戚专权的防范一刻也没放松,而反观东汉,只有在开国之君刘秀时期对外戚防范有加,到第二代皇帝汉明帝时已有所松弛,等到第三位皇帝汉章帝执政时,已完全把外戚之祸抛在了九霄之外,章帝后期屡次向太后建议给自己的舅舅们封赏。到汉和帝时,外戚(窦氏兄弟)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从汉武帝和汉和帝的执政背景看,二人也有很大的差异。汉武帝即位后,宫中虽然太皇太后窦氏干政,但窦太后和汉武帝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且窦太后已日薄西山;而汉和帝和干政的窦太后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当和帝即位后时外戚专政的局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