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房价之谜-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毫无疑问,中国住房状况的改善受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的制约。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建设的后备土地资源极度匮乏,以北京为例,2005年全市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7人,高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其中,城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210人,近郊区为每平方公里5862人,城区人口密度高于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远郊区县为每平方公里389人。城区人口密度为近郊区的近4倍,近郊区又为远郊区县的15倍。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时,也是首先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如全美住房人均标准在40平方米左右,但纽约却是28平方米,世界一些大城市如东京、新加坡、香港、纽约等人均住房面积远小于北京市现行的面积,难道这些地区的住房建设水平和消费水平低于北京吗?
  

住房自有率高不高(1)
97年取消福利分房后,在推进房改和房屋商品化、市场化的导向下,我国居民的房屋自有率大幅提高。据北京市建委的统计,2005年末,北京市居民通过租房居住的比例为约24%,房屋自有率达到75%以上,租用房屋的其中的一大部分是外地务工经商人员。其他发达国家住房自有率情况是,英国为67%(1990年)、日本(1993年)、美国为(1981年) ,香港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32%,住房私有化率为(1997年),有的人选择租房,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房屋价格大跌,到2001年住房私有化率为,近年来随着香港房地产价格回升,加上通关的便利和与内地的交流,吸引了大量香港人到深圳和广东沿海购房居住,住房私有化率有有所下降。国外其他国家房屋自有率一般保持在60—70%之间,且相对比较稳定,住宅租赁价格和购买价格保持合理的价值关系,随着经济的变化和市场价格的被动而被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整体上自有率偏高,超过了应有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结合我国贫富差距,平均自有率就更高了,现在的情况是,有一部分人,有第二套住房、第三套住房,而有人没有房,自有率本身失真。二是租赁市场与购买市场结构失衡,房屋租赁价格和购买价格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应有的价值规律,相对于购买价格,租赁价格偏高,购买价格偏低,租不如买,特别是,近年来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租金的上涨速度,进一步刺激了购买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和住宅消费中超前消费和浪费严重。住房消费本来应遵循梯度变化规律,但是,目前在中国,这个规律受到了严重挑战,最近五、六年,在住房购买普遍讲求“一步到位”或“尽快到位”。许多年轻人本该租房子,但却在买房子,本该买一室的房子,实际买了两室、三室的房子,本该买80平方米的房子,结果买了120平方米的房子,很多未婚小业主,自己没有钱就靠家族支援,凑够了首付就申请贷款。过度消费还表现为购买并不很需要甚至根本不需要的第二套、第三套甚至第n套住宅,追求所谓“5+2”生活方式,即城区一套用于工作,郊区一套用于休闲,条件好一点的还想有一套用于投资。
  由于购买限制条件低,经济适用房同样存在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现象。以北京市为例,2005年以前,在52个已建和在建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平均户型面积为114平方米。2005年北京市成交的普通住宅单套建筑面积主力户型主要集中在81-160㎡/套的二居或三居,占总套数的%。经济适用房单套成交建筑面积主力户型主要集中在81-120㎡之间,占经济适用住房上报总套数的%。相对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住房单套户型面积明显偏大,在造成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加大了购房人的经济负担,同时真正适合中低收入的中小户型偏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住房自有率高不高(2)
此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小区配套商业设施标准过高,求大、求全现象突出,向高档化发展,真正适合普通百姓的便民设施少。以北京为例,98年……2006年期间,建设的经济适用房户均面积为110平方米,回龙观、天通苑等经济适用房小区容积率低,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程度低,而在小区配套中却建设双语学校、网球场、高级会所等场所,并按照一户一车位配置了大量的地下汽车库。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的经济适用房配套的地下车库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这些面积70%左右都闲置,事实上,当前城市建设和住房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源浪费严重,北京市已建成的居住区、城市管线、地铁等设施中的地下空间超过3000万平方米,完全可以盘活和利用。
  过度消费在造成使用价值的浪费的同时,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压力,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还导致了需求的膨胀,引起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和房地产信贷的支持又刺激了投资性需求的膨胀,形成“财富效应”,形成“迟买不如早买”、“买小不如买大”的消费预期,并加剧了住房购买市场和租赁市场的价值关系背离,造成“租房不如买房”的现实。过度消费进一步加剧了住房需求膨胀,加重了居民的经济压力,同时积聚了金融风险。
  必须认真反思20年来逐步形成的房地产业发展政策,以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为前提,研究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究竟应该如何确定未来城市建设模式和居民的住房消费模式,以及消费水平的评价指标?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2005年9月28日召开的全国首次建设统计信息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近年来,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已经成为国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信息,越来越成为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和建设部门了解情况、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依据。”但他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指标设置不科学,指标陈旧、口径不一。现行报表中,缺少能够客观反映城乡一体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具有新时期特色的指标。”
  目前,我国建设主管部门主要统计报表包括:《物业管理统计基层表》、《住房置业担保统计基层表》、《经济适用房建设统计基层表》、《房地产中介服务统计基层表》、《房屋概况》表、《房屋权属登记情况》表、《房地产交易情况》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情况》表、《房改及住房保障政策落实情况》表、《城市房屋拆迁情况》表。
  目前,国家统计局的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标准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指标:(1)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商品房建设投资额、土地开发投资额、住宅投资额等;(2)土地购置和开发指标:本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待开发土地面积、本年购置土地面积;(3)资金来源指标:资金来源总计,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来源等;(4)城镇居民家庭人口、收入、支出指标:城镇家庭人口、城镇家庭总收入、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总支出、城镇家庭消费性支出;(5)房屋建设类:新开工房屋面积、施工房屋面积、竣工房屋面积等等;(6)销售指标:商品房销售额、商品房销售价格、商品房销售面积等等。(7)成本指标:竣工房屋造价。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住房自有率高不高(3)
为了正确认识评价住宅产业的现状与预测发展趋势,住宅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中住宅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中心和关键环节。住宅产业的统计工作1994年才列入国家统计体系,还只是以房地产开发统计来反映,资料不全面、不细致。对住宅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大部分历史统计资料无从获得,只能从房地产开发统计和建筑业统计资料中将有关住宅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估算,这必然影响到测评结果的科学性。
  而各大城市在统计数据的计算和发布上口径不一往往让居民不知道信谁。2006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指出1~2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同质楼盘销售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和。而3月22日,北京市建委和市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布北京市2006年1~2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却指出北京市商品住宅预售交易平均价格为677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了997元∕平方米,1~2月,全市商品住宅预售交易价同比上涨1。和1的两个相关甚远的数据同时出现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于哪个数据更可靠,两家单位各有各的理由。
  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中国统计数据发布制度的规范,国家统计局要求各地实行联合发布房地产数据的制度。2007年7月5日召开的“北京市部门统计工作会议”上,北京市统计局再次重申“联合发布房价数据”的规定。经统计部门协调,官方将只发布按照指数法(按同质可比原则选取样本计算)计算的房价,其他单位计算房价时必须注明调查范围、时点等口径。北京市建委、市统计局、市规划委、市发改委等部门也联合建立了《北京市房地产综合统计制度》,房地产数据的发布将更加规范。
  国家统计局在08年1月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提出,08年国家统计局将对房地产价格统计进行改革,加强和改进关系到民生的统计。首先,统一所调查的城市辖区或企业项目统计范围;其次,合并和规范一些指标的设置,比如经济适用房严格说不属于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的商品住宅范畴,因而将归类为保障性住房而不是商品住宅来统计;最后,房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