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萧红病危期间,端木并没有撤离香港,至于有多少天没有陪伴萧红则是个不解之谜。
  

怀柔与软化:林语堂与蒋介石
幽默大师林语堂提倡幽默,除了因为国民缺少幽默感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蒋介石政府的专制,林语堂曾如此夫子自道:“我在文学上的成功和发展我自己的风格完全是国民党之赐,如果我们的民权不被取缔和限制,恐怕我永不能成为一个文学家,那严格的取缔逼令我另辟蹊径以发表思想……饶有含蓄使不致身受牢狱之灾。”
  林语堂在他所编的《论语》杂志上,多次议论到蒋介石,每每冷嘲热讽,皮里阳秋,似褒似贬,令人真假难辨,如他自己形容的,是表演马戏的在绳子上跳舞。
  1940年及1943年林语堂两次从国外回到抗战中的祖国,受到国民政府的热情接待,蒋介石夫妇不仅多次接见,还委以侍从室顾问头衔。虽然林语堂声言接受此衔只是为了拿护照方便,而并未拿过政府的一文津贴,但从他单为方便拿护照就不避亲蒋之嫌这一点,也可看出他对蒋政府态度的改变:他已不是二三十年代的那个“不左不右”的林语堂了。
  1958年10月14日,林语堂从国外飞抵台湾,这是他首次登上宝岛,受到各界人士的隆重欢迎。自然,人们的热情是当局对林语堂的态度的一种折射。林语堂上岛的第3天,下午5点,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士林官邸会见了林语堂夫妇。当时正是“炮轰金门”高潮时期,蒋介石却将金门军需补给等军务大事暂搁一边,与林语堂大谈《红楼梦》。
  1966年元月林语堂夫妇二人上台岛,与8年前一样,蒋介石在第3天下午于高雄澄湖官邸会见林氏夫妇,半年后林语堂即回湾定居。起先是赁房而居,后来蒋介石专门为他在阳明山士林区建了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园住宅。蒋介石对林语堂不仅在生活上很关照,还想给他官做,曾打算让林语堂任考试院副院长。
  林语堂虽然不肯做官,婉拒了蒋介石,但对蒋介石的好意却是心领的,加深了对蒋介石的感情。他定居台湾不久,即逢蒋介石80大寿,林语堂写了贺诗一首,中有“高山景行止”之句表达他对蒋介石的尊崇之意。
  1975年4月,蒋介石逝世,消息传来,林语堂一跤跌在地上,起来之后,半天不说一句话。后来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至蒋氏遗体前“涕泗滂沱”了一番。
  

情绝于利:林语堂与赛珍珠
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人赛珍珠,在她出生前,她的父母在中国传教,在她4个月大时就把她带到中国,此后20多年里,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中国,因此对中国充满了感情,视中国为第二祖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评论周报》中的一个闲话中国政治、社会的专栏《小评论》引起了赛珍珠的注意,她为作者的无畏与幽默才能所钦佩,于是想要见他,他就是林语堂。
  1933年的一天晚上,他们见面了。之后林语堂在赛珍珠的鼓励下,着手用英文写作《吾国与吾民》,该书后来作为赛珍珠丈夫的戴约翰公司组织的图书在美国出版,赛珍珠在序言里极力称赞该书及其作者。该书在美国十分畅销,英美一些机构纷纷发来邀请,赛珍珠也力劝林语堂到美国去。1936年,林语堂率全家赴美,1937年他的《生活的艺术》在不断听取赛珍珠夫妇意见后完成,出版后成为1938年度美国最畅销的图书。
  此后林语堂又在赛珍珠夫妇的鼓励下写出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并由戴约翰公司出版。次年,戴约翰出版了林语堂的散文集《讽颂集》(又译《爱与刺》)。集子中所收的大多是当年《小评论》中的文章,赛珍珠又写了篇热情洋溢的序。在此之后,林语堂陆续写出了《风声鹤唳》、《啼笑皆非》、《枕戈待旦》、《苏东坡传》、《唐人街》、《朱门》等著名作品,且都由戴约翰公司出版。
  从1933年起算,林语堂与赛珍珠的友谊维持了20年,其间虽因林氏著作的巨大成功而使他们的友谊几番出现高潮,但毕竟彼此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差异,最终葬送了他俩这段本来传为佳话的跨国友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提携与感恩:林语堂与谢冰莹
北伐女兵谢冰莹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坚持写日记,因为担心遗失,便把它寄给在武汉《中央日报》编副刊的孙伏园,请他代为保管。孙伏园则以一个编辑的眼光,发现了这些日记的价值,于是就把它们以《从军日记》为名一篇一篇地在《中央日报》副刊里发表了。林语堂曾把其中一篇译为英文,登在《中央日报》英文版上。后更全部译为英文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谢冰莹解甲回乡后,被家长强迫嫁人,后逃出婆家,来到上海,虽然有孙伏园与林语堂作她的朋友,但仍感前途茫茫,情绪低落。林语堂为开导她,花了不少时间,谢冰莹后来回忆道:“他总是循循善诱地和我谈,一谈也许就是两三小时。”
  当时谢冰莹几乎没有生活来源,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曾有三天三夜米不沾牙而只以自来水充饥的记录。谢冰莹说:“这时唯一的安慰,是去林语堂先生和孙伏园先生两家打牙祭。”
  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关心谢冰莹的写作,在他的极力劝说下,谢冰莹才同意将她原本认为“不成文学”的日记出版单行本。林语堂亲自整理,并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
  《从军日记》出版后,风靡一时,后被译为日文、法文、朝鲜文出版。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读到法文版后,特地给谢冰莹来信表示祝贺和赞扬。
  抗战爆发后,谢冰莹在长沙竖起大旗,召集成立了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亲自带领近20名女青年,开赴前线协助作战,这使林语堂很受感动,他给她去信道:“你自称小兵,实我对你们小兵只有惭愧。……弟在国外,惟有文字尽力而已,余不足道,打胜仗还是靠诸位小兵。”
  就在这一年里,林语堂的长女与次女将谢冰莹在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一个女兵的自传》译成英文,林语堂校正后又写了序,把它交给他的好友赛珍珠夫妇的戴约翰出版公司出版。
  林语堂逝世一周年后,谢冰莹在纪念文章中满含深情地说:“林、孙两位先生是最早栽培我,使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先进,没有他们的提携与鼓励,我绝对不会有今天,饮水思源,我没齿难忘他们的恩情。”
  

志趣道不同的同乡同龄人:陶行知与胡适
陶行知与胡适都是安徽人,陶行知的歙县与胡适的绩溪县相距不过几十里路程。不仅家隔得不远,两人的年龄也出奇地近,陶行知只比胡适大两月。两人先后赴美留学,各自辗转一圈后,竟在同一年里入哥伦比亚大学,又同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回国,一南一北,同样做了高等学府的教授。
  五四运动那一年,陶胡两人一同接待了来华访问的他们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杜威的来访,给中国的“平民教育”加了温,胡适对“平民教育”多有鼓吹,陶行知更全身投入其中,并作为终身致力的事业。
  1923年夏秋,胡适到杭州休养,与他私爱的表妹曹珮声优游于西湖山水间。中秋之日,陶行知冒雨来见胡适,当晚就住在山上。
  陶行知此番与胡适同游,自不免时而谈及平民教育。有回陶行知问胡适:“你家里可能办平民教育吗?”胡适说能。陶行知又问:“谁教咧?”胡适说:“我的车夫可以教。”陶行知顿受启发,一个教一个、被教的在学的同时又可以教下一个的“连环教学法”在他头脑中明晰起来。隔不几天,陶行知就给胡适夫人江冬秀寄了6本《平民千字课》,同时写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连环教学法”,希望胡府的车夫吴二做教员,教别的佣人识字,连胡适的儿子“祖儿或者也可以教几课咧。”
  胡适过的是养尊处优的学者生活,而陶行知则放弃了这种生活,走上了一条大众教育的“野路”。道不同,思想观念也就产生了差异,两人变得越来越疏远了。后来陶行知在南京市郊创办晓庄师范,因收有共产党员身份的学生,学校被当局查封,陶行知也被通缉。此时,胡适已与陶行知形同陌路,但他将卫戍司令部解散晓庄师范的布告、陶行知的通缉令、报纸对事件的评介连同晓庄师生乘火车不打票的油印宣言,一并粘贴在他的日记本里。虽然他并不了解事实真相,所收剪的报章也多是歪曲的报道,妨碍了他对陶行知生怀同病之怜,但他对陶行知终也不能冷漠到视若无睹,充耳不闻。
  在早年,陶行知与胡适同样都是以自由主义立身的知识分子;抗战胜利后,胡适作了政府的“诤友”,陶行知则成为一个与政府对抗的*斗士,两人再无一点共同语言了。
  

惜才:张爱玲与柯灵
张爱玲  1943年7月里,张爱玲亲至上海《万象》杂志编辑部,将她的中篇小说《心经》交给新任主编柯灵。此前柯灵已经读到《沉香屑》,正有心向张爱玲邀稿,《心经》便于次月发表了。两人由此成了朋友。
  张爱玲在沦陷区那样的环境里四处发稿,这使得一些正直的人们因为惜才而为她担心,生怕她不小心沾了灰尘。郑振铎就曾要柯灵劝说张爱玲不要急于发稿,但张爱玲不肯听从柯灵的劝告,说她主张“趁热打铁”。
  随后张爱玲由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灵感,编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