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鲁迅对萧红很热情,他们相处得很和谐。萧红经常到鲁迅家来,只要萧红一来,鲁迅就很高兴,谈话的兴趣也很浓。鲁迅爱吃北方的饺子,萧红去他家时,就与许广平一起包饺子。有一次萧红在鲁家待到深夜,临走时鲁迅还特地嘱咐许广平给萧红零钱乘车回去。1936年夏天,由于与萧军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她决定东渡日本。7月15日,为给萧红饯行,鲁迅不顾身体发烧,设家宴宴请萧红。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的消息传来,萧军悲痛欲绝。他一路小跑赶到鲁迅寓所,直奔鲁迅床前双膝跪倒,抱着鲁迅的双腿号啕大哭。接着参与了鲁迅治丧办事处的工作,还为鲁迅守灵三夜,在10月22日为鲁迅送葬时,萧军担任总指挥,在万国公墓下葬时,萧军是16个抬棺人之一。萧军代表鲁迅支持过的文艺刊物在鲁迅墓前宣誓,表示“鲁迅先生的死是一把刀:一把饥饿的刀!深深地插进了我们的胸槽;我们要用自己和敌人的血将它喂饱!我们要复仇和前进!”
  鲁迅逝世后,萧军参加了《鲁迅先生纪念集》的编辑工作,还协助许广平对鲁迅遗著《且介亭杂文集》三集进行校对、付印及出版发行等工作。此外,每逢周日,他都要到鲁迅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鲁迅逝世时,萧红正在日本。1936年10月21日,萧红在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散文《海外的悲悼》来悼念恩师。没能亲自为鲁迅送行,成了萧红永久的遗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师生情,深似海:鲁迅与台静农
台静农1922年9月在北大旁听时,听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但直到1925年4月,才在小学同学、鲁迅的学生张目寒的引荐下拜会了鲁迅先生。
  当时同去的还有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等几个安徽籍同乡,鲁迅对这几位年轻人的来访十分高兴,与他们交谈了很长时间,临别时还将他新出版的小说集分别赠送给他们。以后,这几位文学青年多次拜会鲁迅,他都十分热情,经常是谈到深夜才离去。1925年的8月,这几位文学青年来拜会鲁迅时,向鲁迅诉苦说,他们翻译的文学作品出版很困难。鲁迅说,他的译作也有没有出版的,主要是出版商赚不到钱就不乐意出版。他告诉他们,日本有个“丸善书店”,十几个大学生集资成立的。他建议这几个文学青年办一个书店,他可以为他们代审书稿,如经费不足,他可以筹措几百块钱,先印一本他的书,不要稿酬,等赚了钱,再给大家出版。这样,就在鲁迅的倡议和支持下,他们成立了文学社团“未名社”。
  鲁迅在与这几位文学青年的交往中,发现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很有潜力,便鼓励他多读外国的文学作品,注意从自己熟悉的民间掘取创作的源泉。台静农遵从鲁迅的教导,从诗歌创作转向小说。他起初的创作还很稚嫩,鲁迅每次都将小说文稿仔细批阅,做好记号,与他交换意见。经台静农修改定稿后,鲁迅再推荐给《语丝》等刊物发表。在鲁迅的指导和帮助下,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受到鲁迅很深的影响,因之有的评论家称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都是师从鲁迅的。在台静农的小说《地之子》出版后,鲁迅十分高兴地向读者推荐这本书,称它是“优秀之作”。1934年鲁迅为良友图书公司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在选入的59篇作品中,就选入了台静农的4篇作品,足见鲁迅对他的重视和肯定。
  台静农在1926年编选了一本《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书,收入了自1923年到1926年间的报刊发表的评论鲁迅著作的文章12篇。这是台静农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评论鲁迅的论集。
  1927年,在北大任教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他对鲁迅的文学贡献很重视,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就请北大同仁刘半农征求鲁迅的意见。当时刘半农与鲁迅的关系疏远了,刘半农就找到在中法大学任教的台静农,让他将斯文赫定的建议转告给鲁迅。台静农当天晚上就给鲁迅写信,恳请鲁迅答应提名参评。不料鲁迅在回信中,除了表示对刘半农表示深深的感谢之外,他还谦逊地写道:“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还有很多,“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婉辞拒绝了斯文赫定的建议。
  在鲁迅与台静农交往的十几年间,台静农收到鲁迅的信函达69封之多。这些信函有的是通报事件,如发生女子师大事件时,鲁迅写信将他们状告教育总长的事告诉给在外地的台静农;有的是请托办事,如1934年鲁迅给台静农写信,让他帮助收集汉唐画像拓本。台静农对鲁迅的委托尽心竭力地托朋求友,帮助收集。在台静农及其朋友的帮助下,鲁迅收集到南阳汉画像拓片231幅,初步编成《汉唐石刻画像集》,但遗憾的是这本画像集在鲁迅生前未能付印;还有的是以诗代信,抒发鲁迅对时局的感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的妥协求和。此外还有些信函是讲谈学问,联系出版,购买图书以及家常琐事等,由此不难看出他们的关系密切,无所不谈,可谓知心的师友。鲁迅逝世后,台静农将鲁迅的信函全部交给许广平,编入《集外集》和《鲁迅书信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拳拳难忘的师生情:郁达夫与刘大杰
著名文学史家刘大杰是湖南省岳阳县人,自幼父母双亡,依靠外婆抚养与资助读书。1919年他15岁时考入免费的武昌湖南旅鄂中学,半工半读,成绩仍然很优秀。1922年他考入武昌师范大学文科读书。在这里他认识了郁达夫。
  1925年年初,郁达夫应邀到武昌师大文科任教。当时他已经出版了小说集《沉沦》,社会上有很大反响。学生们听说郁达夫来学校讲授“小说创作”课,都很踊跃地去听课。刘大杰本来就喜欢文学创作,听课自然非常积极,课后也经常提些问题向郁达夫请教。因此,郁达夫对这个好学的学生很重视,就越来越熟悉了。在郁达夫的影响下,刘大杰对文学的爱好更为执著。1925年冬天,师大中文系的守旧派联名反对郁达夫,他愤而辞职,离开武昌。刘大杰对学校的做法不满,也退学了。
  刘大杰的成长和事业有成,与郁达夫的影响和资助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大杰羡慕郁达夫留学日本,但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当郁达夫得知他的愿望后,便于1926年年初,资助他到日本留学。1930年回到上海。起初在大东书局当编辑,后来受聘到复旦大学担任教授。
  1933年郁达夫移家杭州后,曾委托刘大杰与北新书局联系他的著作的版税问题。刘大杰也曾请恩师帮助他的朋友“撑一下场面”,对这样的委托,郁达夫都能慨然应诺。师生情谊,非同一般。
  他们间的诗词交往也传为佳话。郁达夫的诗词造诣被郭沫若誉为“方家”,其诗词创作水平不亚于小说创作。刘大杰自幼喜欢古典诗词,读中学时就发表了一首旧体诗《卖糖儿》,受到国文老师的赏识。他们经常以诗词唱和,互表师生间的深情厚谊。1931年刘大杰曾写了首“七律”赠给恩师。郁达夫读后当即写了《读刘大杰词》:
  未免三分名士气,
  半生清苦理应该。
  岳阳人物无多子,
  乱世文章出异才。
  立志勉追刘禹锡,
  填词漫学贺方回。
  长君一日为师友,
  岁暮题诗代折梅。
  诗中以唐代诗人刘禹锡和宋代词家贺铸(方回)作比,鼓励刘大杰矢志奋斗,同时也表达了师生间的深挚情谊。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到南洋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们也常有诗词唱和,1945年因汉奸告密,郁达夫被日寇杀害。第二年刘大杰得到这个噩耗后,步恩师的一首“七律”的原韵,写了首《哭郁达夫》:
  春云旧梦已如烟,
  醉酒谈诗十七年。
  当日谁能怨贾谊,
  而今我自哭张颠。
  休言湖海难逃网,
  只恨文章不值钱。
  窗外潇潇秋意冷,
  断肠风味写吴笺。
  刘大杰这首悼念诗,回忆了师生间的深厚友情和对恩师的深切思念的感情。此后,刘大杰怀念恩师,还写过三首诗悼念恩师,也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女编剧:洪深与赵清阁
我国第一个女编剧赵清阁  赵清阁是我国三四十年代享有盛名的剧作家,出身于河南信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3年到上海美专学习绘画,同时也在天一电影公司兼职,做宣传或做场记。在这家电影公司,她认识了一些左翼作家,其中给予她影响最大的就是剧作家洪深。
  当时洪深已是很有名气的剧作家,他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桥》在剧坛上影响很大。赵清阁进入天一电影公司就在洪深手下工作,得到洪深的指导与帮助,对她投身于电影事业给予很大的鼓励。在工作中,洪深经常结合具体工作给她讲电影剧本的镜头感,蒙太奇的特征与运用,让她经常抽时间看导演拍戏,还鼓励她练习电影剧本的创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洪深、金山等著名戏剧家,在周恩来的指导下组成抗战演剧队。赵清阁参加了洪深领导的演剧二队,她为演剧队写些小戏、独幕剧,帮助学生剧团拍戏,还跟随演剧队到开封、武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