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听了就想到:“的确如此,这是很有必要的。”但老师接着说道:

  “不过,代数究竟有什么用处,我也不太清楚。”

  我觉得很是遗憾。如果它有什么用处的话,也许我还会想去学,可是它却……就这样,就算我几何能考100分,我的代数却总是0分,数学平均只有50分。我就是这样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在“低能”的感觉之中长大。电话号码我也只能记住一两个数字。

  我对数字完全不在行,可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数字,我却能够记得非常清楚,有时连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当我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而去很多国家的时候,我完全不用笔记本就能够记住很多数字。亲善大使视察的旅途是很辛苦的,我和朝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摄影家田沼武能先生、报社的几位记者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在大约一星期的时间里,要进行约100小时的活动。一路乘坐汽车或者小型飞机前行,访问医院、学校,和孩子们见面,有时还要和总统会面,还要视察难民营、沙漠、埋有地雷的地方、被破坏的房屋等等,总之,几乎在奔跑中查看。深夜我们还要核对数字,例如“那座难民营中有多少人”之类,所有的数字都要由电视台、田沼先生、记者们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互相核对无误。因为如果向外界公布的时候出现差错,那可不得了。那时候只有我一个人不带笔记本。因为我和孩子们见面的时候,如果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没法抱孩子们,也没法和他们握手了。但是不知为什么,这时候的数字我都能清楚地记住,让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奇。

 

你是个低能!(3) 
 


 
'日'黑柳彻子  

连载: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日'黑柳彻子  
 

  在内战之中的安哥拉,1000名儿童中有375名在5岁之前夭折。卢旺达的纷争之中,50万人以上被杀害,200万人以上沦为难民逃往国外,在刚果(旧扎伊尔)周边的35座难民营中,有384 800名卢旺达难民,另外还有150万人成为国内难民。在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有17万儿童因为重度营养不良而处于危险之中。埋在科索沃的地雷达到了100万颗。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儿童在5岁以前夭折。海地的12岁少女为了养家糊口,仅仅为了42日元(6古尔盾)而卖身。在海地,没有工作的成年人占总人口的8  
0%,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识字人口的比率只有15%。乌干达的艾滋孤儿达到100万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数字不是很简单吗?迄今为止的16年间,我访问了20多个国家,各种各样的数字加在一起,数量是相当庞大的,但我几乎都能记住。上篇文章我写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个LD(学习障碍)儿童,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对算术和数字很不擅长。但是,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数字,也就是有关世界上的孩子们的数字,在我的大脑中却整理得清清楚楚。

  即使是被称作低能的孩子,也会在某个地方有那个孩子独特的、只属于他自己的潜能。

 

相关评论  
   
  我真的很佩服日本那个黑柳彻子。她那本《窗边的小豆豆》不知你看过没有,不声不响地上市,销量却大得很,长期停留在各个书店或网站的排行榜上。现在又出了一本《小时候就在想的事》(南海出版公司),算是“小豆豆”的续集吧,仍然是记录她童年故事的。
 
 
 大家都爱小豆豆 
 


 
蒋方舟  

连载: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出版社:   作者:蒋方舟  
 

  每个小孩的记忆里都有一所“光明小学”,那是一所完美学校。数学书的应用题部分是我们获知“光明小学”最新动向的渠道:“光明小学近日添置一批娱乐设施,总共花费1020元……请问每个篮球多少元?”“光明小学举办秋季运动会,为运动员购买奖品共花费2000元……”“光明小学举办元旦晚会,需要购买100只气球……”基本上,“光明小学”的学生每天都在有组织,有计划地玩各种好玩的东西。像我这样的小孩,就有过怂恿同学集体转学“光明小学”的经历。我有个同学,上初中后才知道,那个数学题中的完美“光明小学”,  
是虚幻不存在的。 

  等我看了《窗边的小豆豆》以后,我就再也不向往光明小学了,因为书里的“巴学园”更好玩,更可亲,更理想化,更符合孩子对学校的期待。在我的想象里,在巴学园上学的孩子每天从学校回来之后,就瘫在沙发上,丧失了对颈部的控制功能,脑袋里仍在回想刚才在学校经历的深刻而持久的喜悦。 

  我大概属于较早看到这本书中译本的那批人。那时候,小豆豆被翻译为“小冬冬”,而我刚刚学会写字,在每一页的空白处,我都用最喜欢的莹黄色,按照这本书里的口诀学着画梳发髻的老妇人:“画一个圈,画一个圆,竖着两下,横着两下,画一个圆,画上个点,画一个圆,头发三根,头发三根,头发三根,一眨眼间,一个太太。”对于我,确实是异常欢快愉悦的阅读过程。 

  我现在再一次看《窗边的小豆豆》,最为奇怪的是作者黑柳彻子的记忆。我们知道,记忆其实是靠不住的。在我读过的小说和回忆录里,那些同学、早恋对象、学校、家、从学校到家的公车,甚至花瓶和屏风,都可以钻进时间隧道里,在文字里重现;只有“我”,那个第一人称主角,是回不去的。主角总是比别人看得远些,冷静些,清醒些。目光凛凛,内心叽里咕噜说个不停,其他人,都是背景和皮影。就如余秋雨先生新出的回忆录《借我一生》里说:“《铁皮鼓》里那个矮小的男孩子能够见证很多连大人也看不清的历史,在我们家乡,那个男孩子就是我……”这个男孩,其实是被一个老头附体的。这样的回忆,也是可堪怀疑的。 

  我小时候对“小豆豆”这个人称一直放心不下,不敢证实是不是作者,后来看到《名字的由来》这一篇:“小豆豆的真正名字叫‘彻子’……”我才明白过来。黑柳彻子不用第一人称 “我”,而用第三人称“小豆豆”,是因为小豆豆和巴学园,或者说和整个童年是一体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童年。这个“小豆豆”才更符合真实的记忆,尽管懵懂,却更可爱。 

  记忆可以传染,当你看到别人把记忆翻新的时候,你自己也会回想起自己曾经坐在窗边,或者向窗外看的童年。而我和小豆豆最相似的部分,就是心理的“初级阴暗面”。 

  小豆豆向往穿有很多褶皱的灯笼裤。因为她羡慕穿着灯笼裤的大姐姐,一跺脚,露在外面的大腿就会颠悠一下。而我小时候很想穿健美裤,以为穿上健美裤就可以健美了。 

  小豆豆喜欢阿泰同学,每天早上帮他削铅笔,而她自己铅笔,只是啃一啃。我小时候,每天都会把削好的铅笔给同桌用,而我自己用秃铅笔,实在秃得不行了,就在地上磨一磨。 

  小豆豆最倒霉的一天,是她把最珍爱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用舀子舀便池,舀出了一座小山,都没有把钱包找到。我最开心的一天,是从学校便池里拣到了一杆圆珠笔,我听到两个女生议论,说圆珠笔掉进了便池,她们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拣。我等她们走了以后,就跑去把笔捡起来,而且十分庆幸地对其他人说:“笔没有沾到脏东西。干净得很,干净得很。” 

  《窗边的小豆豆》还出了续集,叫做《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也许不能叫做续集,但的确是第一本的补充。小豆豆长大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还是保持着儿童的可爱,我很喜欢《爸爸减妈妈》这一篇,她在巴学园的时候,代数经常0分,43减26,对她来说就是不得了的算术,长大主持节目后,算术并没有改善,但遇到数字,偏要在直播时当场算出来,闹出好多笑话,观众笑着看完这期节目,收视率反而升高了呢。 
 
阅读孩子这本天书:重读窗边的小豆豆 
 


 
徐国静  

连载: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出版社:   作者:徐国静  
 

  20年前,第一次读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莫名其妙地被充满童趣的“巴学园”迷住了,莫名其妙地喜欢上小林校长,当然,还有天真活泼的小豆豆。而且,记忆十分清晰。所以,当翻开南海出版公司推出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欢喜。

  仔细想了想,《窗边的小豆豆》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深深地有一种莫名其妙地被吸  
引的感觉呢?

  其实,吸引我的第一个原因是黑柳彻子写出孩子的真实和原貌,准确地说是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真实和原貌,而这种真实和原貌在其他教育方面的书籍里,几乎少见,可在现实生活里,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又都似曾相识过。

  什么是孩子心灵的真实和原貌呢?那就是小豆豆站在窗前跟小燕子说话,久久向窗外张望等宣传艺人,反反复复开关书桌的那些被作为退学理由的行为,反应了一个孩子心灵的真实,这种真实以一种特殊的原始形态展示着:强烈的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导出来的痴迷态度和沉浸感,由沉浸唤醒的内在学习激情和力量。但在强调统一划齐的学校教育里,课堂教学的种种规定不允许一个孩子跟随好奇心的引导,也不允许一个孩子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喜好的事物里。孩子这种天然的原始的学习能力不但得不到鼓励,相反会认定为有学习障碍。就像黑柳彻子在《小时候就在想的事》“我是LD”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凡是在课堂上异想天开,或牵着好奇心的手,跟着感觉走的孩子都被判为“LD”(有学习障碍)。比如:爱因斯坦,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