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下的评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舞台下的评说-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的“病树”,千帆侧畔的“沉舟”。沉渣改变不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让它自生自灭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好大的口气
曾有一篇文章提出,2008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的贡献达到22%,2009年中国的预期增长为8%,比2008年的9%低,但对全球的贡献居然要达到50%,也就是说全球增长的一半来自中国。类似的言论近期在媒体上不少见。什么中国的4万亿支出将挽救全球,中国可以率先走出衰退,全世界都希望靠中国走出衰退云云。好大的口气啊!中国居然成了全世界的救星。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吗?
  我们不否认,这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确经历了高速增长,但我们的底子薄,至今也仍然只占世界GDP的5%。占世界5%的经济居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达到22%,甚至50%,我真不知道是如何算出来的。而且要明白,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也不像有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枝独秀,而是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匹本来就不大的马,自己又受了伤,如何能拉动世界经济这辆大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固然联系很紧密,但发生问题的根源还在自身内部。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原因在于美国自己。我们无论增加多少支出,也无助于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各国经济出现问题,都有各自的原因,日本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欧洲的经济也各有各的难处,美国经济出问题,并不是这些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仅仅是诱因。各国经济的问题要靠自己去解决,绝不可能中国经济上去了,其他国家经济就会好转。中国增加4万亿支出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可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别国也不会为此而欢呼。而且这4万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又能值多少,对世界经济会有什么作用呢?
  各国经济之间当然有相互影响。经济学家用“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来描述这种影响。“溢出效应”指一国对另一国的影响,“回波效应”指受到影响的国家对原来引起影响的国家的影响。例如,中国出口对美国的影响称为中国对美国的“溢出效应”,而美国受“溢出效应”而发生的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进口增加又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称为美国对中国的“回波效应”。一般而言,“溢出效应”大一些,“回波效应”要小得多。各国之间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并不一样。一国的进口越大,所引起的“溢出效应”就越大。中国对外依赖率(出口+进口/GDP)为60%,而且在经济增长中35%来自出口,所以受别国的“溢出效应”就大,但中国的进口并没有出口那么多,所以,对别国的“溢出效应”就要小一些。中国的出口中40%左右是对美国的,所以,美国对中国的“溢出效应”就大。中国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的危机,从而出口大大减少。美国经济危机通过“溢出效应”影响了中国。但中国经济这种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回波效应”对美国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目前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还能在中国增加政府支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进口吗?尽管我们不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主动增加对国外的采购,但增加的也非常有限。一来我们这次增加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保民生的项目。这些项目所用的物资基本是在国内购买,用于增加内需的,进口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二来发达国家对我们实际上仍然有禁运,涉及国防、高科技的产品与技术,即使他们再困难,也不会卖给我们。我们并不是不想进口,但我们想进口的东西,他们不卖给我们。这也是形成外汇储备巨大的重要原因。我们无法大量进口,即使我们外汇储备再多,国内增加的支出更多,也无法对他们产生有效的“溢出效应”,我们能拉动世界经济吗?至于当世界的救世主云云更是匪夷所思,痴人说梦了。
  这次中国的经济困难,根源还在于没有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前些年经济过热,但诱因还是美国经济危机引起的全球衰退和进口减少。所以,最先受到冲击,而且受冲击最大的还是出口加工行业,由出口加工行业又波及其他行业。其他国家没有摆脱危机,增加进口,我们就难以走出衰退。所以,先于其他国家复苏,率先走出衰退云云都只能是一厢情愿。短期内我们还无法摆脱对国外高达60%的依赖率,我们的走出衰退还要寄希望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当然,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坐等世界经济的复苏,我们仍要作出自己的努力,但想真正使经济再度高速增长,光凭自己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我之所以不敢苟同中国经济会对世界的作用有50%,就在于这种说法背后反映了一种不应有的心态。一是对世界经济衰退给中国带来冲击的严重性仍然缺乏认识。过分轻视困难,一味说好听的话,绝不是鼓信心。克服困难,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困难,把困难看得严重点,才能更好地战胜困难,“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要重视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反映了一种浮躁、狂妄的心态。我们能对世界经济有多大作用?这篇文章除了谈到中国的4万亿支出能带来中国贸易与投资的更大机会以外,还说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避免动荡”,“给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国际银行业和企业界带来新的希望。”这话又有点夜郎自大了。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除去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的,以及买了美国国债的,还能剩下多少?就算两万亿美元全在,这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能占多大比例?以杯水想去救车薪,用两万亿美元想去救世界金融市场,岂不是太可笑了?何况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对国外开放,如何去救国外流动性短缺的银行?自以为有两万亿美元就了不起,正像一则笑话中讲的拿10元钱向售票员说“见过吗?”的人。国际金融界的危机这次相当深,我们救不了,也无法救。还是老老实实地用这点钱做点有益于国内经济的好事吧!
  记得*同志教导我们要“韬光养晦”,就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经济发展起来,不要整天想什么拯救全世界。自己尚且一穷二白,如何能救全世界。*总理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不要想什么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全球意义,而首先要想一想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意义。
  克服经济困难还要许多事情要做。不讲如何去做,大讲做好的全球意义,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
  

把增长速度放慢一点好不好(1)
去欧洲,到了一个不出名的小国斯洛伐克。斯洛伐克过去和捷克在一起,称为“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咱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东欧剧变之后,捷克嫌斯洛伐克穷,于是就变成了两个国家。
  在斯洛伐克,的确感到了它的落后,不用说与德国、法国这些西欧国家比,就是与过去同属一个大家庭的捷克、匈牙利相比,也相当落后。斯洛伐克的人均收入在400—600欧元,在欧洲也属于较低的。但走在斯洛伐克街上却感到,这个经济上并不发达的小国却相当和谐。大街上,汽车也不少,但很少看到奔驰、宝马之类名车,在号称富人区的地方也看不到什么豪宅。斯洛伐克没有严重的两极分化,人们对这种虽不富裕,但相对平均的小康生活颇为满意,有一点世外桃源的意思。
  走在斯洛伐克首都的大街上,我反复想一个问题:是拼命追求GDP高增长好呢,还是像斯洛伐克这样,增长率并不高,但整个社会和谐好呢?
  从本质上说,高增长与和谐并不矛盾。我们所理想的和谐是共同富裕的和谐,是建立在强大物质财富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以共同贫穷为特征的和谐。这种和谐要依靠高增长来实现。我所见到的斯洛伐克的和谐也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我们说斯洛伐克穷只是相对于欧洲的发达国家而言的,而且指的是经济总量小,但它的人口少,人均GDP并不低。斯洛伐克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国,在东欧剧变与捷克分开之后,也引进了不少外资。目前,德国及其他一些欧盟国家在这里都有投资,建立了一些汽车零部件厂及其他工厂。斯洛伐克的增长率没有达到我们这样令人吃惊的10%上,但也一直在增长。尤其是作为一个小国,在公共设施、国防等方面的开支并不大。而且,没有过快的增长就没有污染、两极分化等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
  有不少人经常批评“小富即安”的思想,其实我觉得“小富即安”与传统的中庸之道有一致之处。一个国家,“小富不安”,总想成为超级大国,并非幸事。苏联的道路失败了,美国也不见得有多成功,因为有不少美国人并不觉得自己幸福。当超级大国容易成为别人的靶子。其领袖也许风光得很,但其国民并不一定幸福。一个人“小富不安”,总是要追求更富,以比尔?盖茨为目标,其结果也许大富了,但付出的太多,当总结这一生时,也不见其会有幸福感。我看斯洛伐克的人民,脸上洋溢出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其幸福指数并不比一个亿万富翁差。当我看斯洛伐克人开着两厢的“斯克达”,喝着当地产的啤酒时,我经常想,他们也许比开着奔驰,喝着1000欧元一瓶的红酒的人还要开心。幸福是一种心态,它的分母是欲望,分子是收入,无论分子有多大,如果分母太大,岂不永远不会幸福?到了斯洛伐克,我突然领悟到了“小富即安”的可贵之处。“小富即安”并不是要人懒,而是要人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和谐社会重要的心理基础。
  我之所以在斯洛伐克有这种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