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家都落座后,张老师拿来一瓶红葡萄酒,给小王、小金到了小半杯,给小张和自己到了一点点,说:“酒不是好东西,喝多了伤害身体,不过今天是过年,我们就和尚破戒喝点红酒吧。”大家都被她的话逗笑了。她又招呼大家吃菜:“都动筷子啊,菜多着呢,我是按你们全部都来准备的……唉,不是讲好都来我这里的吗?怎么又去了厚才家?他家经济不宽余,地方又小……”
“刚才我们是准备好全来的,正要走的时候,民兵营长来了,他叫我们去张厚才家,说他家是贫农,大队为这件事还贴张厚才三十斤稻谷……”小金突然开口道。
张老师脸上的笑容凝固了,王佚夫赶紧递眼色给小金,但他没有看到,继续说:“我们原来都要到张厚才家去的,要不是因为小张说已经和张老师说好去她家,不能说话不算数,我们就都不来这里了。”
张老师感觉自己的泪水快要涌出来,她起身道:“蔬菜少了,我去炒一个青菜。”说着去了厨房。
王佚夫用脚碰了碰小金,小伙子懵懵懂懂的看着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苦笑了。
当张老师从厨房端着一盘炒青菜出来时,她已经平静下来,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谁都没有再提刚才的话题,晚宴在一种安详的气氛下继续进行着,张老师问了一下两个新知青家里的情况,他们都愉快的回答了。小金是长子,下面有四个弟弟妹妹,经济状况不是太好,还有,他的母亲好像不是亲的,不过他说的不是太清楚,别人也没再问下去。小张只有一个哥哥,父亲四年前去世,母亲则是在六十年代初的那场大饥荒中饿死的,这个腼腆的少年今天话还蛮多的,不像刚来农村时的拘谨样子。大家还谈了一些乡村里的有趣事情,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个小时,知青们要回去了,张老师把剩下的菜肴的大部分都盛装好让他们带回去。
知青走后,房子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张老师开始回想刚才小金说的话——
真不明白这些干部对她有什么不放心的?她只是看着这些孩子可怜,生活上接济他们一点,她能有什么坏心呢?唉,这些人啊……
“我们原来都要到张厚才家去的,要不是小张说已经和张老师说好去她家,不能说话不算数,我们就都不来这里了。”她回味着小金这句话,泪水又涌出了眼眶,不过在酸楚之余,心底里又涌起了一阵温暖,她想起小张刚才告别时的话“张老师,明天早上您不出去吧?我一定来给您拜年”——他显然是感觉到了她的心酸,心地多善良又多细致的孩子啊!他今年才十五岁,对了,如果自己的孩子活下来应该和他同岁,都是五七年生人。忽然地,她想起来少年眉宇之间的神态有点像自己已经十几年没有见面的丈夫——另外,他们的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相象的地方:善良、谦让,沉默少言,但骨子里却又倔强的要命,常常在不能认真的地方认真的要命。她的思绪被带到了十四年前——
……………
认真和讲实话是一种美德,可是在中国却往往成为致命的缺陷。自古以来这片号称礼仪之邦的国土上鲜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好君主,多的是喜欢阿谀奉承和好大喜功的昏君,也因为此才出现了许多让人啧啧称道名垂千古的死谏忠臣和无数让人扼腕叹息的千古奇冤。虽然说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是对封建社会的彻底背叛,可某种深入到中国人骨髓里面的东西还在,统治者的俯视天下和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伏首仰慕仍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尽管共产主义的圣曲《国际歌》明明白白告诉人们“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可这里举国上下都在同唱“中国出了个大救星”。人是有弱点的,在这种氛围里很少有人能像美国创建者华盛顿那样不自我膨胀的,胜利者欣然的接受了“大救星”这一称号,在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里,他对艰难时期还能听进去的“逆言”渐渐的感到了刺耳,进而到难以忍受,于是有了反胡风、批马寅初……等运动;到五七年,做法上变本加厉——先假意的鼓励大鸣大放,引“牛鬼蛇神”出洞,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伙虽然心怀不满但平日里只敢“腹谤”的儒生一网打尽。
现在天下太平了,大家都用一个声音说话,人民公社、总路线、大跃进……畅通无阻,大好河山到处都是万岁和万寿无疆的欢呼。正当他和他的人民沉浸在就要提前迈入共产主义大门的愉悦中的时候,经济灾难却悄悄的来临。一个在他眼里一贯桀骜不逊的武夫看到了危险,在高唱凯歌和造假买好虚报成绩已接近疯狂的气氛里,这位正直的开国功臣站出来说了真话,对经济灾难已经出现和领导者的失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经过了包裹的批评已经不是那么尖利,但听惯了歌功颂德的耳朵还是难以承受,一场暴风骤雨的斗争当着全体中央委员的面暴发了,结果人人皆知。至此,更没有人敢再去说破“皇帝新衣” 的真相,而那场造成千百万人饿死的灾难也失去了最后拯救的机会。
张老师的丈夫吴企正便是在那场大鸣大放引“牛鬼蛇神”出洞的运动中被请君入瓮的。他其实并不在给党给领导提意见的行列,之所以跟着遭到灭顶之灾的起因却是一场学术争论。当时他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提出了与*主义以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历史观有所不同的看法——这当然是会被批判的,不过灭顶之灾还不至于,但倔强和认真的性格害了他。
“都是这要命的认真和讲实话,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孩子!” 张老师悲怨的对不知在那里的丈夫隔空呐喊。过去的经历实在太惨痛了,平常她努力克制自己不去想,因为她知道那样会让自己疯狂,今天却不经意的被这个和自己丈夫有些相象的小知青引了起来,她陷入到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痛苦回忆中……
6。 往事不堪回首
张老师出身于一个读书人家,她的名字燮柔还是她当过秀才的爷爷给起的,取自《书&;#8226;洪范》中“燮友柔克”一词,意思是希望她一生和顺,以柔顺见胜。但这孙女儿却时乖命蹇,还未出生,上面三个哥哥害瘟疫死了两个,到三岁时她当教书匠的父亲又中年早逝,从此这一家人就靠母亲独自支撑。祖上没有留下土地,也没有留下其它什么大的家产,母亲带着她和长她十岁的大哥只能依靠做手工活和变卖家中一些小物件艰苦度日。抗日战争暴发那年,在外求学的大哥突然和家里失去联系,过好几年才知道他去了延安,去投奔一个堂叔。这个堂叔在大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了,是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人物。这样家里就剩下她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母亲虽然是旧式妇女,没念过书,但却是个明白事理的女人,尽管当时生活极其艰难,但仍然让女儿读完了中学。为了能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张老师中学毕业后留在了故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一直到解放初期母亲病故她才重拾学业。五零年她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她分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那里她认识了她的丈夫,他大她九岁,是个治学严谨的人,在中国历史和古印度历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虽然四十不到,却已是当时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权威性的人物。他们在一起作为同事相处了好几年,他很喜欢她,但腼腆的性格使他不能对她有所表示。虽然她也同样的喜欢他,但作为一个姑娘,她能怎么办呢?终于有一天有个同事看不下去,替他们捅破了窗户纸。婚后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尽管有时候他们会为学术问题争的脸红脖子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老吴(大家都这么叫他,虽然他年龄并不是很大)是个非常执著的人,在许多历史问题上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状况,他的很多看法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在报纸刊物上根本没有发表的希望。但1957年春天毛主席发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忽然间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知识界感到了一股清凉的自由之风。此时老吴将他以前没有可能发表的一个观点在一份学术刊物上登了出来。在这篇文章里他认为阶级斗争并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巨大的人口压力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力量。古代人口由于没有节制的增长所产生的压力迫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当这种变革没有出现突破性进展之前,往往通过战争等手段来减少人口压力,这时候人类历史就处在一种停滞和往复循环状态。他以中国历史为例,指出人口变化的曲线和改朝换代之间的关系,他在文章里写到: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变换几乎都发生在人口数目的高峰期,这不是偶然的。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了粮食和生产粮食土地的短缺,从而更加激化了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无法调和的时候,战争便暴发了。残酷的战争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损失,使人口数量降到低点,大量的耕地成了无主之地,这样由于耕地不足而激化的阶级矛盾也得到暂时的缓解,于是和平来临,新的国家诞生了。在新的和平环境下人类又开始生息发展,但由于生产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过了一段时间,有限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大量增加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又变的突出。如此反复,造成了中国历史的不断重复和循环。他特别强调,由于中华民族的非扩张性,人口过剩往往只能通过内部解决,这更使得中国历史的这种循环比其他民族更为典型。
张老师对丈夫的观点非常赞同,所以她也参与到了其的写作过程中。这篇文章是以他们夫妻的名义发表的,刚一出来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文章中带着马尔萨斯气味的观点明显的有和毛主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