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随笔-用思维的乐趣解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桥随笔-用思维的乐趣解构历史-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啊扒胍载饨傥洹钡摹S纱丝杉钥镓返慕绞怯烧怨庖灏镒挪糯蛳吕吹摹5笕硕源擞泻懿煌目捶ǎ赫怨庖甯静辉诔虑沛浔湎殖 �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中有关陈桥兵变的经过,主要依据的是真宗时修撰的太祖朝《国史》,而《国史》的史料则来源于《太祖实录》,确切的说是《太祖实录》(新录)。对于旧录,太宗曾责令史官两次修改,但均为满意。至真宗朝,再次重修。因此,新录完全可能为赵光义继承皇位提供依据,而夸大甚至无中生有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

  另《赵普 飞龙记》记载了陈桥兵变的起因与经过,该书成书时太祖建在,因此赵普不敢故意忽略赵光义的功劳而夸大自己的作用。但《飞龙记》中并无赵光义之名。

  据《劭氏闻见录》引《建隆遗事》称:赵匡胤领兵进入开封城之际,赵光义曾奔马出迎。因此,可以推定赵光义在陈桥兵变发生时,应该留在了开封城的家中。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的发起者吗?

  有人推论陈桥兵变不是由赵匡胤发起的,而是由赵光义和赵普事先预谋好的,并在陈桥驿当晚向赵匡胤交底,赵匡胤属于被逼当的皇帝。这种论点的依据有三:一、赵匡胤谎报军情,领兵出征实属多此一举。因为以赵匡胤的实力,可以随时让七岁的柴宗训随时死亡,让所有敢于反对他的朝臣名正言顺地“犯罪”受罚。二、陈桥兵变之时,赵匡胤的家眷就在开封城里。因此赵匡胤没有可能在造反的时候,主动把自己的家眷送给对方做人质。虽然我的小说《陈桥随笔》也类似这种说法,但从历史的真相上看,这种说法尚有漏洞。

  首先,五代时期凭武力夺天下者,如李嗣源、石敬塘、郭威等,均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威望,而赵匡胤在当时明显未能达到这种程度。地位声望在其之上的还有张永德、李重进、韩通等多人。在兵力方面,京城中殿前司虽有数万军队,但侍卫司的人数还是要超过殿前司的,而且依照世宗生前的布置,调动京城军队的权力是在韩通的手里。因此,赵匡胤如要成功实施兵变,则必须将军队调出京城。其次,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的家人确实在开封城,但并不意味着赵匡胤对此没有安排。《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当时赵匡胤将家眷安置在庙里上香。另外,留守在京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也一定负有保护赵匡胤家小的职责。

  另外,从赵匡胤出征的人员安排上,也可以看出赵匡胤的预谋。随赵匡胤出征的将领包括: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步军虎捷左厢、右厢都指挥使张光翰、赵彦徽,留守京城的是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前锋部队是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这一安排从表面上看甚为合理,殿前司和侍卫司都部分出征,便于相互制约,但赵匡胤如此安排实在另有深意。

  显德六年十二月,赵匡胤先派韩令坤“领兵巡北边”,慕容延钊率禁军“先行”,进军的目标是河北真定。韩令坤和慕容延钊与赵匡胤的交情都不浅,而这两个人在陈桥兵变之时,等于形成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8226;河南方舆纪要序》中就曾指出:“夫河北,足以制河南者也。”这就是说对河北地区形成有效的控制,就可以辖制河南了。随赵匡胤出征的张令铎是出了名的本分人,张光翰、赵彦徽和赵匡胤的私交非浅,这样一来侍卫司步军就等于控制在了赵匡胤的手里。而高怀德与赵匡胤的关系也十分紧密,而且就算高怀德不肯归附,在侍卫司步军和殿前司精兵的加持之下,高怀德也必然难有作为。留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都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与赵匡胤的交情可见一斑。韩通虽然名义上仍掌握京城军权,但侍卫司人马多已调离。而石守信、王审琦的队伍是绝对不会听韩通调派的。同时,这样的人员调派也有效的形成了河北地区、陈桥驿、京城三处军队相互之间的相互制约,并为控制军士肆意劫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人并非专业的历史工作者,因此上述谬论仅供方家作为餐后消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