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 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威克理夫是早期倡导用白话翻译《圣经》的学者之一。他和助手们完成了一项伟大工程——把拉丁文圣经译成英文。

  当翻译家并不是威克理夫的人生梦想,他在历史上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倡导了“反对教会干预政治”,以及以《圣经》为中心的教会改革。

  罗马教会不能算是根红苗正的纯宗教组织,天主教也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它早已和政治摸爬滚打在一起,扯不清,理还乱。教皇们卷入政治漩涡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大饥荒爆发后,罗马教会宣传的主流思想逐渐受到人们质疑。天主教大分裂后,罗马教会的威信更是降到低谷。所有这些都使教会改革迫在眉睫。

  威克理夫的思想正是应此而生,他是最早挑战教皇世俗权威的人之一,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威克理夫被认为是新教改革的先驱,也被称为“教改运动的晨星”(The Morning Star of the Reformation)。

  他在英格兰四处布道,宣传自己的思想,故而拥有一大批被称为“罗拉德派”(Lollards)的忠实粉丝。

  威克理夫思想与天主教主流思想相抵触,自然变成教皇眼中宣传“歪理邪说”的始作俑者。庆幸的是,由于威克理夫与朝廷高官非同寻常的关系,他始终没遭到宗教*,直到1384年12月31日元旦来临之前,六十四岁的他寿终正寝。

  【约翰&;#8226;胡斯】

  改革和流血是一对孪生兄弟,这是历史上的奇怪现象,戊戌变法就是地球上有原始猴以来最为惨痛的例子。

  历史上为改革献身的又何止戊戌六君子?威克理夫所发起的罗拉德运动遭到同样的命运,他的门徒虽众,却多遭*,其中最著名的殉道者就是波希米亚的约翰&;#8226;胡斯。

  胡斯是天主教神父、哲学家、宗教改革家,以及布拉格大学的教授。

  那么他是如何接触到威克理夫思想的呢?英格兰离波希米亚可有千里之遥啊。

  说到这里,咱就必须把早已作古的金雀花王朝末代国王理查二世请出来啦。

  大家还记得否,理查二世的第一任妻子是德国皇帝查理四世之女,这场联姻和绝大多数联姻一样都是政治流水线上的高端产品。

  查理四世原是波希米亚国王,因此他闺女带到英格兰的仆人都是波希米亚人。查理四世之女死后(1394年),这批仆人返回故乡波希米亚,同时也让威克理夫思想在那里生根发芽。不久,一批从英格兰留洋回国的学生把威克理夫的专著带到波希米亚,并使威克理夫思想在那里逐渐发展。

  胡斯深受威克理夫思想影响,积极着手对波希米亚教会进行改革,正像威克理夫当年在英格兰那样。

  【布拉格大学风波】

  1408年,天主教大分裂进入新高潮,罗马城教廷的格里高利十二世(Pope Gregory XII)和阿维尼翁教廷的本尼迪克特十三世(Pope Benedict XIII)都把眼珠子瞪得跟杠铃一样,相辱以沫。

  布拉格大学也深深卷入这场漩涡之中。波希米亚国王温塞斯拉斯四世(Wenceslaus IV)是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的兄弟,哥俩都是德国皇帝查理四世的儿子。温塞斯拉斯四世认为格里高利十二世阴谋阻挠他继承德国王位,他一怒之下放弃支持罗马城教廷,并严令治下高级教士在天主教大分裂中保持中立。他还希望布拉格大学也保持中立,不要偏向任何一方。

  当时的布拉格大学也算是个国际性高等学府,其知名度绝不在今天的耶鲁、哈佛之下。学校里除了波希米亚人以外,还有巴伐利亚人、萨克森人和波兰人。在大学事务的投票决议中,波希米亚人只占席位的四分之一。

  接到温塞斯拉斯四世的命令后,波希米亚各级神职人员态度不一。

  总主教扎伊册(Zajic)把国王的话当做耳边风,继续效忠格里高利十二世。大学里的波希米亚人坚决支持国王的决定,而他们的领导和代言人正是胡斯。

  在胡斯和其他波希米亚宗教领导的劝说下,温塞斯拉斯四世下令波希米亚人在大学事务中拥有四分之三的投票权,外国人“分享”剩下的四分之一。

  在那个年代,人人平等可望而不可及,不平等却是招之即来、挥之不去,那是家常便饭。但是,温塞斯拉斯四世这么搞显然有失公允,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外国教授和学生愤然离开布拉格大学,时间是1409年,出走的约有五千至两万人,数目着实不少。

  出走事件使扎伊册变成光杆司令,变成胡斯的粉丝们包围下的孤岛。

  胡斯的名望如日中天,他不仅成为布拉格大学的校长,更成为王宫的座上宾,与温塞斯拉斯四世“哥俩好、五魁首”。

  也正因为如此,威克理夫思想在波希米亚以摧枯拉朽之势蓬勃发展,深受国人追捧。胡斯的粉丝也越聚越多,他们还有个响亮的专有名号——“胡斯派”(Hussites)。

  可是,出走事件对布拉格大学和胡斯并非幸事。

  大批精英的离开使布拉格大学从“211、985大学”沦为普通高校。

  出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分散到欧洲各地,从而催生出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 of Leipzig)等诸多学府,这也是天主教大分裂对近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之一。

  出走者没有忘记让他们丢了饭碗的“罪魁祸首”——胡斯,于是便把波希米亚被异端控制的新闻广播到欧洲各地,胡斯也自然成了天主教会眼中散布“歪理邪说”的牛鬼蛇神,是威克理夫第二。

  【宗教对立】

  恰在出走事件发生的同一年,“比萨宗教会议”(Council of Pisa)隆重召开,会议的主旨是要选出一名新教皇,结束长久以来两个教皇对立的局面,结束天主教大分裂。

  可惜事与愿违,教皇倒是选出来了——亚历山大五世(Pope Alexander V),不过此公的出现没能阻止分裂,反而制造出空前盛大的乱世——三个教皇对立。

  教会的乱世恰是温塞斯拉斯四世所希望的,他和胡斯,以及胡斯的大量粉丝们纷纷倒向亚历山大五世。

  迫于各方面压力,扎伊册也转而支持亚历山大五世。扎伊册老兄很会见风使舵,他充分利用政治氛围,在新主子面前大肆诋毁威克理夫思想,胡斯也成了他嘴里制造宗教混乱的罪魁祸首。

  威克理夫思想是在抵制教皇的世俗权力,这是任何一个教皇都无法容忍的,得到胡斯支持的亚历山大五世也不例外。

  如此一来,胡斯以及胡斯派成为三个教皇的共同敌人。唉,大祸不远矣!

  同年12月20日,亚历山大五世发布教令,授权扎伊册全权负责*威克理夫思想的追随者。扎伊册这下因祸得福,咸鱼翻身,转眼间变成教皇面前的大红人。

  胡斯跑到亚历山大五世面前极力辩白,可任凭他磨破嘴皮子,也无济于事。

  作为钦差大臣,扎伊册工作得格外卖力。焚书坑儒在波希米亚上演了,威克理夫的专著全被焚毁,威克理夫思想被禁止传播。不但如此,亚历山大五世还把胡斯及胡斯信徒统统逐出教会。

  好在以温塞斯拉斯四世为首的政府坚决支持胡斯。不过,宗教*还是在波希米亚部分地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此后的两年里,胡斯的大对头亚历山大五世和扎伊册相继仙游。随着两位老哥驾鹤西去,波希米亚的宗教运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亚历山大五世的接班人叫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此公的座右铭是:教皇,就要对别人狠一点。

  他发布教令,号召十字军攻打支持格里高利十二世的那不勒斯王国。这份教令理所当然地在布拉格发布。

  胡斯站出来极力反对东征,还编写了一份小册子宣传自己的观点:不论教皇还是主教,都没有权利以教会的名义参与世俗纷争。

  受到胡斯的鼓舞,胡斯派焚烧了教令,这种做法直接把胡斯与若望二十三世的对立推向顶峰。若望二十三世毫不含糊,砍掉三名“胆大妄为”之人的脑袋。这三个人被认为是胡斯运动的第一批殉道者。

  流血事件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宗教冲突再度升级。

  温塞斯拉斯四世预感到情况不妙,便出来当好人,意图斡旋两家和好,若望二十三世也企图游说胡斯不要再闹事。然而,倔强的胡斯软硬不吃,不给任何人面子。

  就在这时,布拉格的神职人员向若望二十三世告御状,大肆诋毁胡斯。若望二十三世则借机发飚,命令红衣主教毫不手软地对付胡斯。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胡斯派的残酷*。胡斯派岂会坐以待毙,奋起发动反击。胡斯也没闲着,振臂疾呼“至高无上的审判者不是教皇,而是耶稣基督。”

  紧张空气笼罩着整个波希米亚,心急如焚的温塞斯拉斯四世赶紧把胡斯弄出布拉格,希望就此平息事端。

  可是,胡斯的离开没能让事态缓和下来。温塞斯拉斯四世继续为平息乱局不懈努力着,他召集国家的头头脑脑开大会,商讨如何让对立双方都消消气。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召开一次终结争端的宗教会议。

  波希米亚教会为了不让胡斯参加大会,把会议地点改在布拉格的总主教官邸。

  由此可见,这场宗教会议简直就是耍猴戏。事实也确实如此,会议并未如愿地解决争端,会场上听到的只是一系列争吵,除了制造高分贝噪音以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被排挤在“会务组”之外的胡斯笔耕不辍,撰写出一部宣传威克理夫思想的著作。胡斯派把它传播到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和奥地利。

  罗马城教廷深知威克理夫思想的“危害”之大,便立刻开大会深刻批判威克理夫思想,并下令焚烧相关书籍。

  【康斯坦茨宗教会议】

  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