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散,各自逃命去也。

  突袭队放火焚烧帐篷,释放奴隶,夺走财宝,搞得*营地鸡飞狗跳。

  阿卜杜勒赶紧命令一些部队停止进攻,让他们回营地增援,就是这道命令让*军彻底输掉了这场战役。

  正在进攻的骑兵看见一些战友纵马往回飞奔,还以为那些家伙正在逃跑。别人都逃命,自己也别犯傻,留着脑袋还得吃饭呢,他们也跟着呼啦啦往下撤。牵一发而动全身,*军全线崩溃。

  铁锤查理趁机挥动手中兵器,法兰克士兵一拥而上,随后掩杀,从背后把那些跑得慢的*人由马上拉下来,一斧头砍断了肋巴骨。还有的士兵干脆把战斧和标枪投掷出去,再看*人像下饺子一样滚落马鞍桥,死于非命。

  阿卜杜勒傻了,骑在马上大喊道,谁让你们撤退的,给我回来,我很生气。他的声音早就被奔腾的马蹄声淹没,谁还听他的。

  法兰克士兵很快杀到原来*军的阵地上,把还在那里傻喊的阿卜杜勒包围起来,“再让你生气。”一个士兵跳起来一刀插进他的前胸。阿卜杜勒两眼一翻,仰面倒在地上,口吐鲜血,当场毙命。

  铁锤查理未敢穷追,收拢军队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布成方阵,防止敌军反扑,一直在原地等到天黑。

  次日,*军没再进攻,铁锤查理怕有埋伏,认为敌人想诱他到开阔地带决战。他派探马前去侦查,*军营地早已杳无人踪,除了帐篷啥都没了,他们已于夜里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撤退,返回伊比利亚半岛。

  图尔战役中,法兰克军斩首一万有余,自己只损失一千五百人,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此战记于Arabs; Franks; and the Battle of Tours; 732)

  阿卜杜勒算是一个不错的指挥官,在这场战役中,他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俗话说“兵贵神速”,他轻敌、贪图小利,没马上挥军北上,这给了铁锤查理足够的时间动员军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没派探马,对手的动向一无所知,这些失误都是灾难性的。

  入侵者逃跑了,法兰克人胜利了,基督教胜利了。

  这次大捷阻止了*人对西欧内陆的进攻,救西欧文明于水火之中。

  想像一下,如果铁锤查理失败了,西欧就再也没有可以抵抗穆斯林的力量。整个世界只有唐朝和拜占庭有实力面对强大的*人,西欧的*化更是不堪设想。

  感谢铁锤查理,感谢法兰克王国。

  【铁锤查理是曹操】

  图尔战役的失败终于让*人明白法兰克人并不仅仅是“菇毛饮血”的民族,但这并没有让*人长长的口水更短一些,只是让他们长大的嘴巴变小了,放缓了对西欧的攻势。

  欧多死后,铁锤查理想趁机吞并欧多的领地。他来到阿基坦地区,企图让当地贵族宣誓效忠于他。

  当地贵族牙根儿不买他的账,在他们看来,你查理只不过是个篡夺大权的宫相,顶多算个管家,根本不配领导我们。他们一致推举欧多之子胡诺尔德(Hunold)当新领导。

  铁锤查理勃然大怒,正当他准备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贵族时,*人攻入他盟友的领地普罗旺斯。铁锤查理无奈,暂且承认了胡诺尔德的地位,先把他安抚住。

  胡诺尔德起初也拒绝承认铁锤查理的权威,但是他的领地所处的位置实在太差劲,南方的*人有事儿没事儿就到这里打打秋风。迫于压力,他只得向铁锤查理低头。从此,胡诺尔德和铁锤查理联合起来,应付*人的不断进攻。

  铁锤查理认为必须将敌人阻止在伊比利亚半岛,不让他们在高卢占据任何立足点。于是,他频频主动出击,并在阿尔勒(法国南部城市)击败*军。

  经过不懈努力,他的战略意图终于实现,*人被逼退至高卢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Narbonne)以南。

  *人虽然又多次入侵,但是他们始终无法逾越法兰克王国这道铜墙铁壁。在王国的东部,铁锤查理战胜了弗里斯兰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和阿拉曼人,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世人眼里,铁锤查理是个奸相,是曹操,但是如果没有他,法兰克王国恐怕早就是*人的囊中之物矣。

  737年,法兰克懒王驾崩,铁锤查理不立新君,国王的位置一直空缺,他实际成为王国的唯一统治者。但是他没有篡位,他要像曹操一样把开国之功让予儿子。

  741年10月23日,名噪一时的欧洲英雄铁锤查理谢世,享年六十五岁。

  弥留之际他把王国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Carloman)和丕平三世(Pepin III),卡洛曼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

  【加洛林王朝】

  在哥俩的通力合作下,墨洛温王朝的末代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Childeric III;743—751年在位)被拥立上台,王朝的大贵族也被清除殆尽。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千古难变的真理。没人可斗了,哥俩互相斗起来。古代父子相争、手足相残的事举不胜举,无数英雄豪杰拜倒在权力的石榴裙下,这不足为怪。

  这场为了独占整个国家的决战以丕平三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卡洛曼失魂落魄,归隐修道院。

  丕平三世其貌不扬,个头不高,多少有些络腮胡子,被称作“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尽管不是帅哥,矮子丕平却足智多谋,是个政治高手。

  担任宫相以后,矮子丕平继续发扬家族的光荣传统,把懒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独揽国家大政。当然,只要别耽误懒王自娱自乐,随便你怎么玩弄,他都没有怨言。

  尽管实权在握,宫相这个位置已经盛不下矮子丕平日益膨胀的欲望,他的下一步棋就是如何平稳地接管国王之位,堂堂正正地统治法兰克王国。

  自克洛维皈依以来,天主教成为法兰克的国教,国王的任免需要得到教皇的首肯,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矮子丕平派使者询问教皇匝加利亚(Pope Zachary):“国王不问政事,我虽然百般劝谏,却丝毫不起作用,如何是好?”

  教皇很明白他的意思,便答道:“为法兰克操劳者便是它的主人。”

  矮子丕平暗自高兴,这句话正中他的下怀。有人会问,这么容易就把教皇搞定了?

  其实,困于意大利北方伦巴第人的不断入侵,教皇如风中残叶,随时都有凋零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皇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靠山。拜占庭在意大利半岛上势力薄弱,根本靠不住,矮子丕平的出现真如天上跳下个大馅饼,教皇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拒绝呢?二人一拍即和,狼狈为奸,墨洛温王朝算倒了血霉。

  矮子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把教皇的“决定”公之于众,得到贵族们的一致同意,能不同意嘛,那些反对他的人早被扫进垃圾堆了。

  贵族们欢呼着把他放在盾牌上,高高举起。末代懒王被迫剃掉头发,扔进修道院,搞宗教研究去了。

  751年,按旧约中的仪式,美因茨红衣大主教为矮子丕平涂油加冕。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顶帽子,墨洛温王朝结束,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751—876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舞台。

  按规定,只需得到本国红衣大主教的加冕,国王就算有名份,如果能让教皇亲自加冕,矮子丕平这个篡位者的合法性就更能得到认可,别人谁也别想说三道四。

  就在矮子丕平想好事的时候,机会来了。

  伦巴第人攻陷拉文纳,垂死挣扎的教皇实在撑不住了,意大利告急。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Pope Stephen II)冒着风雪,舍命翻越阿尔卑斯山,向矮子丕平求救。

  斯蒂芬亲自把红衣大主教做的那套法事又重新做了一遍,矮子丕平高兴了,终于让教皇亲自给戴了帽子,看谁还敢不听寡人的话。

  矮子丕平并没意识到,这一举动意味着君权需要得到神权的承认才能有效,这为后来神权、君权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埋下祸根。

  【丕平献土】

  作为教皇亲自加冕的条件,矮子丕平与教皇结成同盟,将伦巴第国王生擒活拿。

  作为戴帽子的回报,拉文纳至罗马的“五城区”大片领土被划归教皇管辖,教皇国(Papal States;752—1870年)诞生了。这个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政教合一的教皇国从此存在了1100年有余。

  这个事件史称“丕平献土”,它被基督教世界颂扬了千年之久。

  768年9月24日,矮子丕平因水肿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矮子丕平的文治武功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位期间,法兰克军的足迹踏遍今天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两次搞定萨克森人的叛乱,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也被他*,还赶跑了纳尔榜和塞普提曼尼亚的*人。经过九年征伐,阿基坦地区也被基本控制。

  矮子丕平对历史的影响可谓深远,他一手缔造了教皇国。

  自此,教皇在中世纪时期的地位迅猛提升,成为影响欧洲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阿维尼翁之囚”事件都和教皇国有关,后来意大利统一的步伐也因它的阻止而进展缓慢,这些后文再表。

  矮子丕平作为加洛林王朝的开国之君,更是被认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一,他留下一个实力雄厚的王国,为儿子查理曼称霸西欧打下坚实基础。

  【君士坦丁献土】

  丕平献土以后,教皇有了新靠山——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国家——教皇国。

  实惠算是拿到手了,但是老百姓们一旦说起来,会说教皇国的领土是从蛮族国王手里得到的,毕竟基督教原来是罗马帝国的国教,现在教会竟然和灭亡罗马帝国的蛮族勾搭连环,好说不好听,说不定还会遗臭万年。

  怎么办呢?实惠是绝不能丢的,名声也得要,教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