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毛凑掸子聚集起来的,人数让人啼笑皆非,只有一千名骑士和一千名步兵,区区两千人而已。 

  即使这样,巴巴罗萨的军队也比伦巴第联盟多。伦巴第联盟此时才凑齐三千五百多人,只有一千四百多名骑士,磕碜啊。 

  【雷那诺战役】 

  巴巴罗萨带着几名干将偷偷潜出帕维亚,来到援军驻扎的地方,准备引导他们与主力会合。 

  巴巴罗萨的行动相当隐蔽,可还是被伦巴第联盟获悉,他们决定在半路上拦截,一来可以阻止两支德军会合,二来说不定能一举生擒巴巴罗萨。 

  巴巴罗萨引援军蹑手潜踪地向帕维亚运动,伦巴第联盟杳无声息地在雷那诺以西排开阵势。

  1176年5月29日,伦巴第联盟拦截巴巴罗萨的“雷那诺战役”(Battle of Legnano)悄悄拉开序幕。

  伦巴第步兵的核心力量是九百名敢死队员,步兵阵中有一辆牛拉战车(Carroccio; 中世纪意大利各城市使用的战车);上面插有城市军旗,车上放着一个祭坛,坛上挺立着一座大十字架。该十字架归指挥米兰军队成功击败皇帝康拉德二世(Conrad II)的将领所有,因此它也成为反抗德国皇帝的胜利象征。 

  伦巴第联盟知道巴巴罗萨一定会经过他们的阵地,可以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 

  拂晓时分,等不及的伦巴第联盟派七百名骑兵组成的侦察队前去探查。巧的是,德国援军的三百名先锋骑兵迎面而来。遭遇战时间不长,却十分血腥。当巴巴罗萨的援军主力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多于敌军两倍的伦巴第侦察队已经溃不成形,向本阵方向逃去。 

  巴巴罗萨对伦巴第联盟的阵地发起毁灭性攻击,伦巴第骑兵大部分溃逃,只剩下步兵和战车还坚守阵地。

  德国骑兵向伦巴第步兵发起冲锋,伦巴第步兵排成方阵,敢死队员更是誓死保护战车,一步也不退缩。围绕战车的战斗漫长而又血腥,尽管德国骑兵吃力地对抗伦巴第步兵,可是他们依然能占据上风,伦巴第步兵逐渐不支。 

  正在巴巴罗萨为骑兵攻击得手而哈哈大笑的时候,他屁股后面开了花。重新集结的伦巴第骑兵和前来增援的骑兵,以及从逃跑途中返回的侦察队,从德军背后杀了过来。德军毫无心理准备,防线很快被突破。

  巴巴罗萨的贴身卫队和掌旗官惨死阵中。巴巴罗萨本人做了一个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后空翻转体360度,被受惊的战马甩到地上。巴巴罗萨没进过体操队,着地的姿势实在不敢恭维。

  德军看到皇上降落以后再没爬起来,各个惊慌失措,导致全线崩溃。伦巴第骑兵随后掩杀,一直追出数里才算罢手。这场险胜的拦截战让伦巴第联盟缴获不少战利品,还抓了不少俘虏。 

  伦巴第士兵打扫战场,四处寻找巴巴罗萨的尸首。溃散的德军残部逃至帕维亚,总算和主力部队“会合”。 

  皇后闻听巴巴罗萨战死的消息,哭得死去活来,夫呀,你死得好惨啊。 

  三天以后,一个蓬头垢面、浑身血迹的高大汉子出现在帕维亚城外,守军都惊呆了,这是……皇上! 

  巴巴罗萨奇迹般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躲过伦巴第联盟的搜寻。巴巴罗萨没有死,可是他对伦巴第的统治彻底崩溃。 

  伦巴第联盟的胜利迫使巴巴罗萨来到威尼斯,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署《威尼斯和约》(Peace of Venice;1177年)。巴巴罗萨承认教皇对教皇国的统治权威,相应的,教皇也认可巴巴罗萨对德国教会的统治。

  【动荡的统治】 

  1180年,巴巴罗萨终于建立起一个包括萨克森、巴伐利亚以及德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在内的强权统治。 

  拒绝借兵的狮子亨利下场挺惨,巴巴罗萨借助其他亲王爵爷对狮子亨利的敌意,召开主教和亲王大会,宣布帝国法律凌驾于地方法律之上,流放了狮子亨利。 失魂落魄的狮子亨利在老丈人金雀花亨利的诺曼底待了三年才得以返回德国。

  不过巴巴罗萨对德国的统治依然很不稳固,问题出在德国的封建制度上。在英格兰,领主以下的小领主,以及小领主手下的臣子都必须向领主效忠。而在德国,小领主直接向领主效忠,小领主手下的臣子没有义务效忠领主。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即使巴巴罗萨搞定一个领主,该领主手下那些有野心的臣子也会群起而乱。德国的局势依然一团糟,内战不断。 

  另外,教皇得到实惠,与巴巴罗萨和谐了,伦巴第联盟却依然战斗着。后来,巴巴罗萨勉强承认伦巴第联盟自由选举城镇执政官的权利,他们才算罢手,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约》由此达成。 

  【大排场】 

  1184年,全欧洲成千上万的骑士被邀请到德国,参加巴巴罗萨为两个儿子受封骑士举行的隆重庆典。 

  在咱们中国古代,孩子长大了,要举行成人仪式,也就是古书里提到的行冠礼。

  在中世纪的西欧,贵族家庭的孩子长大了,也要举行类似的仪式,那就是孩子要接受骑士封号。骑士在十字军东征以前地位相当低下,随着东征的进行,骑士的地位大幅提升,因此贵族们十分看重孩子的受封仪式。 

  现在都讲究和外国接轨,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中国的一项风俗就已经和英法接轨了,那就是送红包。

  在英法,参加受封仪式得送超值大礼包,这也成为很多贵族发财致富的捷径,“要发财,多生娃”。

  而在德国,只需送点礼物即可。巴巴罗萨费尽心机搞大排场,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提高神圣罗马皇帝在欧洲的地位。

  【如何成为一名骑士】

  西欧国家建立在蛮族部落体系之上,与战争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军事成为整个西欧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空气里始终充满着火药味。

  担负保家卫国这一神圣使命的正是封建贵族。故而,贵族这一称谓,不仅意味着荣华富贵,也意味着宝剑和烈火。

  在中世纪,当贵族家的子女也挺不容易。女儿被看作贵族家的资产,往往成为强强联合和巴结上级的牺牲品,政治婚姻是她们不愿走,但必须走的道路;儿子要想世袭为贵族,必须先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骑士,而成为一名合格骑士的道路那是漫漫而又修远。

  贵族的儿子长到七八岁时,会被送到高级领主的城堡里。他可不是去当大少爷,而是充当干杂活的侍童,还要侍奉和保护女主人。

  女主人及其女儿会教侍童骑士礼节和文化知识,以及声乐、口才等贵族技艺。这一时期,正是侍童产生懵懂的“爱”的时期。而基督教会鼓吹性与爱分离,宣扬不夹杂“邪念”的爱。因此,侍童把对女主人的“爱”转变成对女性的崇拜,保护女性更是责无旁贷,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士之爱”,后来则发展成欧洲的一项重要礼仪——女士优先,骑士精神和骑士风度又由此演化而来。

  到了十四五岁,侍童升级为扈从。扈从相当于准骑士,也是预备役军人,责任是护卫主人,也有随军出征的义务。在这个阶段,扈从主要学习被称作“骑士七技”的骑术、剑术、投枪、游泳、打猎、弈棋和吟诗,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士打基础。

  大约二十一岁左右,扈从可升级为骑士,但要经过晋封仪式。晋封仪式源于日耳曼人授予武器的仪式,一般选在宗教节日(相当于中国的黄道吉日),必要的时候也会临时在战场上举行(比如前文里巴里安让骑士“提前毕业”那段)。

  晋封仪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 世俗型:主持人是君主或贵族,多在王宫或城堡举行;

  二、 宗教型:主持人是教皇、主教等神职人员,多在教堂举行;

  三、 世俗宗教混合型:主持人多为君主或贵族,神职人员负责弥撒等宗教活动部分,地点在王宫城堡或教堂。

  整个仪式比较繁琐,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授予准骑士宝剑。准骑士斋戒沐浴、祈祷忏悔、宣誓效忠,还要披挂整齐,铠甲头盔一应在身。主持人把佩剑放在准骑士颈上或肩头轻拍几下,并朗声宣读骑士准则。此时,受封者去掉“准”字,成为正式骑士。

  最后,新骑士要骑马表演武艺,以示自己无愧于骑士这一称号和殊荣,有时仪式过后还会举行马上长矛比武等娱性节目。

  14世纪以后,晋封仪式趋于简单化。为了扩充兵力,统治者允许非贵族通过金钱或战功获准成为骑士。

  【光荣的骑士头衔】

  采邑制不仅是一种层层扒皮式的土地所有制,也是骑士制度的经济基础,凡是自备战马为领主出征者皆可称为骑士,国王们也常以自己的骑士称号感到荣耀万分。

  前文讲到的巴巴罗萨、路易七世,以及后文陆续出场的狮心王理查、法国国王腓力二世、路易九世,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都以“骑士国王”而著称。 。 想看书来

56  埃及英雄!萨拉丁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东方,看看第二次东征结束后的这些年里,东方发生了什么。

  【新英雄——努尔丁】

  第二次东征以十字军的失败而告终,信任危机伸出无形的黑手把十字军国家紧紧搂抱在怀里。除了巴巴罗萨以外,在东征中受益最大的人就是穆斯林势力的领头羊——努尔丁。

  努尔丁为自己谋划了一个宏伟蓝图:摧毁所有十字军国家。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整合所有穆斯林势力,大家要劲儿往一块儿使。如何能让四分五裂的穆斯林势力走到一起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精神文明上提出统一的思想,好在老祖宗们留下了“吉哈德”这个有力武器。大家还记得吉哈德吗?本书在讲先知穆罕默德时曾提到过,也就是白话所说的“圣战”。

  努尔丁与时俱进,把吉哈德发扬光大,添加了很多符合当时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