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轻心啊!要充分准备,周密计划,以勇猛的战斗行动,突然发起攻击,打敌惊慌失措,猝不及防,在敌来不及反应时,就实现突破目的,而后迅速向两翼扩展、巩固,守住突破口,一定不能让敌人再次封口。这个担子很重,敌人会全力反扑。你们一定要把困难想得多一些,把措施想得细一些,把办法想得全一些,争取一次性成功。徐向前的嘱托,既语重心长,又明确具体,许世友感到责任重大,决心不辜负方面军首长的信任。
  部队的一切作战准备在秘密隐蔽地进行着。徐向前对作战计划又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直到入夜,下达了作战命令:红十二师三十四团,在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的协同下,向胡宗南、肖之楚两敌的阵地突然发起了进攻,顿时枪炮声大作,杀声冲天,红三十四团和红二一九团在北山隘口展开,前面是一道刀削的山脊,上面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脊线两侧,均是望不到底的渊谷,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个粉身碎骨。突击部队就要从这条山脊线上冲过去,杀向敌重兵守卫的山隘口。突击队的机枪一齐射向山隘口敌火力点,突击部队一个梯队冲上山脊,被敌火力压下来,又一个梯队冲上去,又被压了下来。因地形过于狭窄,红军只有一条路可走,敌火力又十分集中地封锁在山脊线上。倒下去落入深渊的红军指战员越来越多。红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挥舞着大刀,亲自指挥突击部队先投手榴弹,而后乘着炸烟冲击,直至冲上了山隘口。冲到了敌人眼前,守敌顿时慌乱,有的弃枪而逃,有的跪地求饶,有的欲意反抗被当场击毙。面对溃不成军的守敌,红三十四团很快就在两敌之间的结合部上打开了缺口。此时,敌人开始组织反扑,企图封闭突破口。胡宗南和肖之楚急令所部进至漫川关以北十余里的柳树河,设置阵地,组成第二道阻击阵地,企图阻止红军向纵深发展。但紧随红三十四团之后的红二一九团马上前出与增援之敌同时赶到了柳树河,各自占领阵地,展开对射。红二一九团在正面火力牵制的同时,迅速从两翼向敌发起冲击。敌人不辨虚实,狼狈后退。徐向前亲临指挥,要求红三十四团和红二一九团一定将敌阻击于此,掩护主力部队通过漫川关。敌人向红军阻击阵地发起轮番攻击,双方的伤亡都较大,但我红军将士已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了。所以,只有拼尽全力,控制住得以突围的通路,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战至13日黄昏,敌人终于没能突破红军的阻击阵地。漫川关一战,红四方面军以2000多人牺牲的代价,突出重围,脱离了险境,进入陕南,再次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的企图。胡宗南又一直尾追到陕南。
  老将军罗应怀在《突破敌重围,转战三千里》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记叙这场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的:
  漫川关战斗,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当时,我军处境之险恶,战斗之激烈、残酷,是前所罕见的。枪子和弹片把无名高地上的松树枝叶削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一根根半截子树桩。我们营上去的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八十多人。我打的旗,被弹片撕成一条条碎片,连旗杆也被子弹打穿了好多孔。二营撤离阵地时,发现有两个班的十几名同志由于长时间趴卧在冰天雪地里,竟被严寒夺取了生命……我们以一个团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敌人四十四师两个旅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掩护了全军的胜利转移。这种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勇敢精神,在全军传为佳话。直到事隔五十年后的今天,徐帅同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还无限感慨地说:漫川关突围,真是危险啊,多亏了三十四团在山垭口顶住了。
  危急关头,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依然那样沉着镇定。徐总指挥部队,向以深谋远虑、出奇制胜著称。在他的直接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了不少漂亮仗。而今,敌人前堵后追,情况瞬息多变,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员。身系全军之安危,不仅要权衡敌我态势,而且还要不断排除来自张国焘的干扰,迅速而准确地决定每一步“棋”的走法,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徐总始终保持着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以清醒的头脑,调查着敌情的变化,抓住战机,克敌制胜,使我军多次化险为夷……
  部队突出重围迅速转战,许世友接到前方侦察员的报告:前方发现了一条穿越漫川关的险道,但道路很窄,只能通行一个人,请示总指挥徐向前是否选择这条路。徐向前当机立断:从这条道穿过去。可是没走多远,前边又传来报告:“路越走越窄,驭炮的马也难以通过!”为了迅速脱离险地,为了尽快摆脱可能尾追的敌人,徐向前又果断地命令到:“驭马和炮全部扔掉,不得有误,继续前进,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军队。”
  为了保全大局,笨重的装备和马匹全部扔掉了,部队轻装跑步前进。凌晨,方面军大部队越过了漫川关,又翻越了野狐岭,接近了竹林关,驻扎敌守军虽然有两个团,但并无戒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红军会如此迅速地赶到。徐向前又指挥红军一举攻占了竹林关,占领了通往陕西关中平原的古道,使红四方面军获得了新生。
  

人物简介(1)
陈毅:原名世俊,字仲弘,笔名曲秋。四川乐至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和该校中###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19年去法国留学。1921年回国参加反内战等社会活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到武汉,被中央军委分配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做政治部文书工作,并兼任中共武汉军校党委书记。7月,武汉军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陈毅仍负责党的工作。1928年1月,与朱德一起率部到湘南,在当地党组织配合下,举行湘南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陈毅任党代表。3月,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向井冈山转移,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会师。1930年7月,赣南红军独立师扩编为红二十二军,陈毅任军长,隶属红一军团建制。12月,率红二十二军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2月,红二十二军缩编为第六十二师纳入主力红军后,陈毅调任赣西南特委书记。5月至9月,率当地地方武装参加中央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月,根据中革军委决定,成立江西军区总指挥部,统一指挥江西的红色地方武装,下辖独立第三、四、五、六师,陈毅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陈毅因伤被留下,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1936年12月,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后不久,成立了新的统一的中央军委,陈毅为委员。在陈毅、项英等领导下,南方红军游击队在极端艰苦并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并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为而后成立新四军,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创造了条件。1938年1月,新四军在南昌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书记项英)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随后率部东进抗日,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指挥机关合并,在溧阳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统一领导江南的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10月,指挥苏北新四军发动著名的黄桥战役,全歼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万余人,打开华中抗日新局面。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盐城成立,统一指挥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陈毅任副总指挥代理总指挥职务。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陈毅等为委员。1942年3月,刘少奇回党中央工作后,由陈毅任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代理书记。1945年9月,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6年1月,山东野战军组成,又兼任司令员(后又兼政治委员)。12月,与粟裕等组织宿北战役,歼敌整编第六十九师2万多人。1947年1月,又发起鲁南战役,歼敌整编第二十六师、第五十一师及第一快速纵队万余人。1947年1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华东野战军,并成立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陈毅任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同时撤销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成立华东军区,陈毅任司令员。全军共辖12个纵队和6个军区,共64万余人(其中野战军27万余人)。2月,发起组织莱芜战役,歼敌李仙洲集团万余人,收复县城13座。5月,组织指挥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万余人,毙敌师长张灵甫。8月,为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配合刘邓大军和陈谢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豫西,华东野战军组成外线兵团和内线兵团,分别担任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任务。陈毅、粟裕进入鲁西南地区,指挥外线兵团作战。1948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工作,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并仍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华东军区司令员。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野战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并兼任华东军区司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