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⒒⒗巍⒒ā⒋‘磝,北魏的鲜卑军队不适应夏秋之际在河南一带作战,而且河南一带的守军也偏少。拓跋焘听从崔浩的建议,主动撤出守军。
  宋军一场漂亮仗没打,就占领了四座城池,西面的部队甚至进抵潼关。司州、兖州统统回归,宋军上下喜出望外。唯独刘裕旧部王仲德面有忧色地说:“你们这些年轻将领没跟胡人打过硬仗,哪里知道胡人狡诈之处。现在他们北退,一定是等着反击呢。假若冬天河水封合,他们肯定会再来的!”
  到彦之不过是刘义隆当年放在荆州的旧将,哪里听得进这些,只是一味向朝廷报喜。局促平凉一带的赫连定见宋军恢复河南,翻盘的信心大增,便派了使臣与宋国求和,订立盟约。双方相约共同攻打北魏河北之地,事成之后,以恒山以东归宋,恒山以西归夏。(我在《纵横十六国》中曾说过,这是一个可笑的盟约,早早划定势力范围,却完全不自量力。更何况这样临时抱佛脚的盟约,毫无诚信可言,最终留下一个笑柄,让北魏上下鄙视一把。)
  拓跋焘听说夏宋同盟,决定先###夏国。群臣都担心宋军乘虚渡河。拓跋焘又问崔浩,崔浩胸有成竹地分析道:“刘义隆和赫连定联合,看起来很强大,其实都是玩虚的,两家都希望对方先行动。宋军排兵布阵,有一大弱点:在河南东西绵延两千多里的战线上分散兵力,每处不过数千人。这样的阵势,防守还凑合,渡河进攻是万万不可能的。赫连定残根易摧,一攻即溃。届时我军再东出潼关,席卷河南,必获全胜。”
  拓跋焘依计行事,命安颉等人在河北待命,只等天气寒冷,就渡河南下。他则亲率大军,进攻平凉。
  夏国守平凉的是上谷公赫连社干,拓跋焘派赫连昌去招降不成,便又派安西将军古弼攻打安定。赫连定这时候正打下魏国的鄜城(今陕西洛川东南),听说平凉这边有危险,赶紧带了两万步骑兵救急,却被拓跋焘先算一步,以刚刚得到的高车骑兵袭击。赫连定猝不及防,大败而逃。拓跋焘一路围追堵截,把赫连定的军队困在鹑觚原(今陕西长武西北)上。拓跋焘下令阻断对手的水草资源,夏军很快就人马饥渴,支撑不住。赫连定无奈出兵挑战,被北魏将军丘眷击败,死者上万。赫连定身受重伤,单骑逃跑,一路上收集残部和逃难的数万民众,西保上邽。(痛定思痛的赫连定在一年后率部西进,准备灭掉西秦和北凉后割据河西地区,可惜任务只完成了一半(灭西秦),就被吐谷浑骑兵击溃,身败国灭。)
  赫连定的失败使关中各地的夏军再无战心,北魏很快就乘胜攻克安定、平凉、长安、临晋、武功等地,尽得关中。而东线的河南一带,也已捷报频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十 尘埃初定(1)
正如明眼人崔浩所见,宋军的兵力过于分散,面对阵容强大的北魏铁蹄,极难胜任防御黄河的任务。这就好比下围棋,每个局部都想占住,然而处处都是薄形,结果自然是处处受攻,没有一处能真正转化为实地。
  形势判断过分乐观的到彦之却不觉得危机将至。他企图派偏将姚耸夫北渡黄河,进攻冶坂(今河南孟县西)。姚耸夫被安颉打得大败而回,到彦之仍没有认识到战情的紧迫。他只是简单布置了沿河的防线,就和王仲德一起回保东面的东平,以为河南四镇可以高枕无忧了。
  神麚三年(公元430年)的寒冬来得特别早,黄河北岸待命了几个月的魏军终于行动了。十月下旬,冠军将军安颉率领大部军队从委粟津(今河南范县东)渡过黄河,进逼宋军最西面的据点金墉。自上一次魏宋河南大战以来,金墉城的城防已有多年失修,宋军得城不久,也没有粮食储备。守将杜骥根本没有死守的打算,只是害怕这样逃跑要被治罪,就骗洛水边上带有小股部队的姚耸夫说:“金墉城防已经没问题啦,粮食也够吃,就缺人呢,将军若来助我,必立大功。”
  姚耸夫刚打过败仗,立功赎罪心切,就傻傻地来金墉报到。来到城头一看,嘿,这都什么破墙啊,怎么守哪?眼看魏军就要杀到城下,咱们跑吧,一扭马头就往南撤退。
  狡猾的杜骥也跟着逃跑,回到建康跟宋文帝说:“微臣本想固守金墉,怎奈姚耸夫来到城下就逃跑,军心沮丧,难以控制,以致失守。”宋文帝很怒,就下令把姚耸夫斩首。(宋军战斗力本身就弱,姚耸夫在当时还是相当勇猛的一员偏将,却被自己人陷害而死;宋文帝文治不错,军事水平却十分低下,对自己将士的性格、能力了解太少,比太武帝拓跋焘差得太远了。)
  安颉攻下洛阳,将宋军留下的五千多将士全部杀害,继而与龙骧将军陆俟攻打虎牢,迅速将其攻破(这一战果比上一次大战大有进步。从中也可看出,由于魏军并不重视城池本身的防御工事,而更看重机动兵的战斗力,他们在占据这些城池时并没有花大工夫建设和改造城防,导致虎牢这样重要的关口已经不再那么易守难攻了),宋军守将尹冲被俘后被杀,荥阳太守崔模投降。
  这时河北的魏军集结在东平西北面的七女津,到彦之怕魏军渡河,忙派偏将王蟠龙到河中夺取北魏的渡船,却被魏将杜超等人所杀。洛阳、虎牢相继失守,青州西面只剩下滑台一处还由宋将朱修之苦守。到彦之不听部将垣护之的劝阻,也不再协防滑台,下令退兵。
  到彦之打算焚烧战船,步行南撤。王仲德劝道:“洛阳、虎牢被攻陷,势所难免。现在敌军离我军尚有千里,滑台还有强兵把守,如若放弃战船南逃,军心散乱,必成溃散之势。于今之计,应乘船入济水,至马耳谷(今山东东平陵城东南)口,再作商议。”
  宋军便顺济水南行。行军艰苦,到彦之多年的旧疾眼病忽然复发,疼痛难忍,军中将士也有不少人染上瘟疫。到达历城(今山东济南)时,到彦之终于不愿这么缓慢地走水路了,下令烧船弃甲,步行逃往彭城。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帅这一撤,各地守将也无心恋守。兖州刺史竺灵秀南下逃往湖陆,青州、兖州一带的宋军陷入一片惊恐。
  东线的魏军南渡,兵临济南,济南城中只有几百名将士,由太守萧承之率领。这位萧承之就是将来建立南齐政权的萧道成的父亲。此人颇有些见识,魏军声势浩大,他命手下放弃守备,大开城门,以待魏军。众人不解,他说:“现在我们守卫孤城,形势危机,若再示弱,城将不保。不如给敌人留下我军强劲,并不惧怕他们的印象。”魏军来到城下,果然害怕城中有伏兵,反而带兵撤退。(这又是一例空城计,历史上这样真实的战例还是不少的。)
  宋国的其他各城大多望风而遁。魏将叔孙建追击竺灵秀,在湖陆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宋军又损失了数千人。到彦之、王仲德回到建康,此仗败得丢盔卸甲,府藏武库都已空虚。宋文帝对到彦之的一片信任,全化作泡影,失望气愤之余,免了到彦之、王仲德的官职,听候处置;竺灵秀擅自弃军逃跑,被正法。
  (此战中,宋文帝过于倚仗自己旧部下到彦之,而对于父亲留下来的旧将檀道济、王仲德不能重用,导致宋军的损失惨重。檀道济等人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利用他们的经验对付北魏正是用其所长。在战争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王仲德提出的几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并没有得到统帅到彦之的重视。宋文帝若能用檀道济甚至王仲德做统帅,防线不可能设得这么薄弱,魏军仍然可能攻占河南诸镇,但代价肯定会大得多。)
  滑台城这座河南最后的堡垒还在宋军手中。过了年,也就是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了,宋文帝只得请出檀道济,命他率军出清水,与王仲德、段宏等共同支援滑台,以图最后一搏。魏军则由叔孙建、长孙道生率领,阻击宋军路线。檀道济军中有不少都是刘裕的旧部,战斗力很强,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与叔孙建的军队相遇,大胜对手,进而转战至高梁亭(今山东东平境内)一带,阵斩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宋国援军沿济水而上,半个多月里与魏军连战三十多场,大多取胜。宋军到达历城后,离滑台就不远了,这时北魏大将叔孙建想到了制止檀道济援军前进的妙招,他派轻骑兵偷偷绕到宋军身后,放火焚烧宋军的粮草。等檀道济反映过来时,粮食已经烧得差不多了,没有了粮食,再勇猛的军队也无法前进,檀道济就被困在了历城。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 尘埃初定(2)
滑台的战事并不等人,安颉率部连日猛攻,拓跋焘又派将军王慧龙助攻。城内粮食耗尽,朱修之带着将士们挖寻老鼠,熏烤熟了充当食物。魏军终于攻克滑台,俘虏了朱修之和东郡太守申谟,以及城中的一万多宋军将士。
  滑台陷落了,自身又粮尽,檀道济只得从历城撤退。有兵士逃到魏军大营,把宋军缺粮的窘况向叔孙建等人报告。魏军迅速从后面追了上来,四面围堵,宋军将士十分害怕,不少人都跑了。檀道济并不慌张,这天晚上就到营帐中与兵士一起查点粮食,兵士们一边拿着竹筹计着数,一边用斗量米。
  宋营里混入了魏军的细作,这时也在观察情况。细作见营中军粮成山,满满的米袋之中都是白白的大米呢,立刻跑回去向叔孙建禀报:檀道济粮草充足。叔孙建一听,认定投降的兵士是奸细,就把他杀了。
  檀道济军粮已尽,哪来那么多粮食呢?原来当夜量的并不是大米,而是临时堆积的沙子,为掩人耳目,在沙子上放了少量剩余的米粒而已。这就是檀道济“喝筹量沙”的诡计,巧妙地骗过了魏军。
  天将发白,檀道济命兵士身披盔甲,自己则换上白衣,坐上马车,带领军队慢慢地向南走。魏军见识过檀道济的厉害,见了这般架势,以为这次又有伏兵,不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