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去是如何盗掘开魏襄墓的,书里并没有交代,但进入墓室后的所见都记下了——
魏襄王的墓,全部是用带纹理的石块做成的外椁棺,高约8尺,里面空间很大,长宽能容下40个人。当时,刘去还用手摸了一下棺壁,感觉很润滑,就如新的一样。墓中有石床、石屏风,也都完好无损。这石床就是放置棺材的底座,后来明清帝王陵中,把这石床称为“宝床”。
刘去盗墓时,距魏襄王下葬已有200多年,可能是墓室密封好,没有空气进入,因此所发掘的墓内物品如下葬之初一样。但接下来的所见就有点奇怪了,棺椁内竟然没有看到随葬品,仅发现石床上有一只玉痰盂、两把铜剑,及其金玉杂物等。刘去把这些都带在身上,留作自己使用。
魏襄王的墓内竟然没有多少随葬品,是薄葬的原因,还是下葬早期就被盗墓贼光顾了?
刘去盗魏襄王墓引出了一个疑问。稍懂一些中国盗墓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国古代盗墓史上有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不准盗墓。这个会在后面有专章讲述,这里仅简单说一下。
不准是汲郡人,盗墓事发西晋初年,那时他便曾光顾过魏襄王墓。因为不准的这次盗墓,意外出土了一部重要的史书《竹书纪年》,史上又称《汲冢书》。该书记录的历史很久远,从夏以来,一直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极为珍贵。
不准盗墓时,距刘去盗墓又过去了200多年。既然刘去盗墓时发现魏襄的随葬品没有什么,怎么还会有大批的竹简留存墓中?推测起来,要么《西京杂记》记载有误,要么是《晋书》记载不实。
如果对照一下《晋书·束晳传》(卷五十一)的记载,便不难发现问题:“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从这里看,当时官方并未能肯定不准盗的就是魏襄王墓,还可能是安釐王冢。
安釐王是襄王的孙子,如果刘去盗的是魏襄王墓,不准盗的便应该是安釐王冢。
● 魏哀王的墓暗设墓盗机关
刘去在盗墓中碰到最难盗的一座古墓,是魏襄王儿子魏哀王的墓。
古人造墓时,反盗墓手法是最为丰富的。魏哀王的这座墓反盗手段比较复杂。造墓时所有的缝隙,都是将生铁进行高温熔化成铁汁后滴入封闭,墓上面也灌注了铁水。后代帝王陵中也不时可见这种反盗墓手法,比较著名的有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游戏派”盗墓之王——汉广川王刘去(4)
刘去本人并不是靠盗墓吃饭的专业盗墓贼,他盗墓是图好玩。后来,应该是身边的人给他出了主意,找来钢凿一类的东西,凿了三天才将墓打开。
墓打开后,麻烦又来了,又出现了反盗墓中的第二招——墓毒。有黄色毒气如雾一样飘出来,气体刺鼻,还有苦味。刘去不敢进去,派士兵把守着,一直到7天以后,毒气才消失。
墓毒相当厉害,在古墓中不时遇到。如果将毒物涂在尸体上,则会形成“尸毒”。这种手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假如盗墓贼贸然进入,一不小心就会中毒,重者墓中毙命,轻者落下终身废疾,遭到所谓的报应。
刘去破墓毒这一 “毒关”后,本想下面还会有什么机关,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乎预料。进入墓道后,刘去发现,第一道石门上既无门闩,也没有后来帝王陵中常见的“自来石”,也未上锁。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工匠粗心大意,还是最后封闭墓室时太慌张,把这么重要的反盗墓手法都忘记了。
与其老子的墓一样,魏哀王的墓里也有一张石床。床上有石质矮桌。左右各有三个石俑人侍立着,都穿戴着武士的衣冠,身上佩着利剑。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墓室,再打开一道门后,才看到棺材。这道门上,有锁有闩,刘去当时打开时,应该费了不少劲。
哀王这口棺材应该很高档,漆黑漆黑的,光亮照人。这棺是用兽皮掺杂了漆做成的,有好几寸厚,累计有十来层。
这发现,与《礼记·檀弓上》所记载的是一致的,“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虽然魏哀王不是天子,但当时已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这样高规格的葬具已非周天子独用了,所以,刘去的发现是可信的。
秦始皇的棺材据说也是这样,用大砍刀都砍不进去,用锯子也锯不动。最后刘去这伙人想出一个法子,把铁锯条放在火上烧热再锯,这才锯断了几层。后来还是因为实在太坚固,只好放弃撬棺材,再到其他厢室寻宝。
刘去一伙人,又摸到了另一道墓门,打开后看到里面也有一张石床,有七尺见方。这地方应该是王后,或是殉葬的姬妾专用空间,内有石屏风和铜叶装饰的帐钩一副。铜叶有的掉到石床上,有的掉到了地上,显然是帐子腐烂了以后所致。床上的石枕头上,积满了灰尘,黑糊糊的,很厚,可能是腐朽了的衣服。
床的两边各有石女20名,都侍立在一旁。有的手里拿着毛巾、梳子、镊子这些东西,有的则举着盘子,像是侍奉进餐。
魏哀王的墓显然比他老爸魏襄王的墓造得好,所用葬具也相当讲究。但有一点都很奇怪,魏襄王的墓内没有多少随葬品,魏哀王的墓里面也没有其他器物,仅有几百枚铁镜子。
看来魏王家族的墓,早年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可能性相当大。
● 刘去盗墓让美女裸尸吓退了
凡盗墓者皆胆子很大,刘去也这样。但胆子再大,也有害怕的时候。刘去在盗开了魏王子且渠的墓后,便看到了极恐怖的情景,最后是把盗洞堵上,恢复原状退了出来。
且渠到底是哪位魏国国君的儿子,史书上没有交代清楚。
盗且渠的墓,刘去并没有花多大力气就打开了。因为墓穴挖得不深。不只墓穴浅,连葬具也没有,看不见棺材。但里面有一张石床,长一丈,宽六尺,也有石屏风。石床下面尽是云母石。
古人认为,云母石是石的根,故取此名。此石质韧,可层层剥离成薄片,薄片光滑透明,有弹性,古人常用它作镜屏,也会用在墓中作防腐材料。
“游戏派”盗墓之王——汉广川王刘去(5)
让刘去胆怯的是床上的两具尸体,一男一女,年纪都在20岁上下,头朝东脚朝西,身上*,*躺着,没有衣服,也不见遮盖的被单。刘去怕的倒不是美女帅哥的裸尸,而是这两具少说下葬也有两百年的尸体竟然如活人一样,连头发和牙齿也和常人无异,真是活见鬼了。
刘去很害怕,很可能是吓得半死了,哪还敢靠近尸体寻找随葬品,赶紧退了出来。
刘去的所见很奇怪,为什么魏王子连葬具也没有?还有,为什么会是两具裸尸?再穷也得给他穿身送老衣(殓衣)啊。而且,两人怎么会同时死去?我怀疑那个女的很可能是王妃或是王子的侍妾,是殉葬的。
一种推测,魏王子的墓可能也是早期被盗,因为墓室内不见衣物和棺材什么的。在中国盗墓史上,盗墓贼常会干这样的事情,如孙殿英盗清定东陵时,便把慈禧的衣服扒光了;同治皇帝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曾被民国时期的盗墓贼扒光衣服,并遭开肠破肚。
还有,魏王子和那名女子的棺材可能很漂亮,可能被盗墓贼抬走了。如明朝时苏州一带就有盗墓贼专盗棺材和死人身上的送老衣卖,他们把尸体从棺材内拖出来,把尸体的衣服剥光后,再把尸体随便往地上一扔,就算完事了。
魏王子墓中惊现帅哥美女的*,是不是这个原因?当然,这仅是推测,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
● 盗墓贼盗到薄葬墓最扫兴
魏王子墓里没有盗得东西,而真正让刘去失望的是袁盎墓,原来袁盎实行的是薄葬,墓内除了一面辟邪用的镜子外,别无他物,自然让刘去一无所获。
袁盎墓是刘去所盗墓中,离他的年代最近的一座墓,下葬时间应该不长。
袁盎实有其人,在《汉书》上有记载,他是楚人,官至太常,进入了九卿序列,品级应该很高了。袁盎敢于直言进谏,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怨恨,最后被赐死。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死后也无法大操大办,丧事从简。
刘去打开袁盎的墓后,爬进去发现,袁盎连副像样的棺材都没有,棺材是陶瓦做的,即所谓“瓦棺”。而过去常用的葬具是“木棺”,所用木材,最高档是金丝楠木、紫檀,因为紫檀木太珍贵了,贵比金子,所以比较罕见,以楠木棺材为多。一般手头比较拮据的人家,则使用柳木。
袁盎虽然是被赐死的,但不至于连一口柳木棺材也置办不起吧。据此可以推测,袁盎的安葬方式是典型的薄葬了。
而在西汉初年,薄葬一度成为一种时尚,先秦的厚葬之风所造成的浪费,所引发的盗墓曝尸,让后人摇头叹息和心寒。所以,有识之士便率先行动起来,实施“用瓦棺殓常服”的薄葬。如开创“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文帝刘恒,生前便提倡实行薄葬。至于后来从他的霸陵里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盗墓贼最烦遇到这种薄葬,会十分扫兴。如果已知道是薄葬墓了,他们干脆就不去挖,免得白费劲。因此薄葬也成了一种反盗墓手法。据《太平广记》(卷五百八十九)转南齐刘澄之《荆州记》所记,魏征南将军司张詹,便以薄葬骗过了好多盗墓贼。其墓在冠军县东,墓上刻着“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钢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
当时盗墓贼都信以为真,即使在晋末 “八王之乱”后盗墓风最盛的时候,也没有盗墓贼光顾张詹墓。但到了南朝元嘉六年,天下闹灾荒,盗墓贼也不管有无随葬品了,将墓盗开,结果随葬品很丰厚:“金银铜锡之器,朱装雕刻之饰,烂然毕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游戏派”盗墓之王——汉广川王刘去(6)
当然,盗到张詹这样的假薄葬墓是很幸运的,但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