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盗墓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盗墓史-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现孙权墓的地宫呈“甲”字状,墓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力。至于孙权墓是否被盗了,目前还不得而知,估计很难幸免。
  但可以肯定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墓肯定被盗了。据明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自正德中,吴中古墓如城内梁朝公主坟、盘门外孙王陵、张士诚母坟,俱为势豪所发,获其殉葬金玉古器万万计,开吴民发掘之端。”这里的孙王陵就是孙策的坟墓。
  黄省曾所记孙策墓被盗一事,并非首遭。早在宋代,孙策墓就被盗墓贼光顾过了,随葬品被掘一空。孙策死后被葬在苏州盘门外三里处。孙策墓被盗经过,在宋人滕崴《孙王墓记》一文里有反映。当时,盗墓贼挖开孙策墓后,搞到了不少金玉珍宝,其中有银盂杯、金搔头等。后来,官府抓获了那个盗墓贼,交出了所盗宝物。但交出的宝物并没有收缴国库,而是被当时的权臣朱勖据为己有。此后,孙策墓屡遭盗掘,面目全非,废变为烧瓷器的官窑。
  有一个巧合最后说一下,据新资料考证,与孙权一样,同葬在紫金山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孙权的后裔。这里就有迷信的说法了,从历史上看,第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权,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中山,这该不会是一种因果轮回吧?!
  附一:
  盗墓者巧遇吴芮后人
  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专於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馀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转引自晋人郭颁《世说》)
  附二:
  赵佗墓
  南越武王赵佗,相传葬广州禺山,自鸡笼冈北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交广春秋》云:佗生有奉制称藩之书,死有秘异神密之墓,是也。孙权尝遣交州从事吴瑜访之,莫知所在。独得明王婴齐墓,掘之,玉匣珠襦,黄金为饰,有玉玺金印三十六,铜剑三,烂若龙文。而文王胡墓亦莫知其处。佗墓后有大冈,秦时占者言有天子气,始皇遣使者凿破此冈,深至二十余丈,流血数日。今凿处形似马鞍,名马鞍冈。(摘自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墓语》)
  看点提示:
  ● 春秋大墓深葬“积沙”反盗之谜
  ● 盗秦陵铜柱铸器之谜
  ● 后秦皇帝闹噩梦盗墓之谜
  在盗墓史上,三国时期是“群盗”,之后的十六国时期是“乱盗”。乱世出英雄,乱盗现皇帝。后赵皇帝石季龙盗墓遇到了盗墓史上少见的难题,掘开春秋名人赵简子墓后,地下泉水上涌,狂抽月余不涸。失败之后仍不放弃盗墓之心,铲子再伸向古今第一帝陵——秦陵,竟然盗出了地宫中的铜柱。十六国时期,皇帝盗墓与盗皇帝墓成风,石季龙自知生前所做恶事过多,生怕后人找到他的真尸葬处,在反盗墓上想足了点子,虚冢设疑,杀人灭口,但最后却让自己的宠妃李菟坏了大事……
   。。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1)
继孙权之后,盗墓史上又出现了一位盗墓狂人——后赵太祖石季龙。石皇帝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将铲子伸向了秦陵——石季龙也是唯一一位盗掘过秦陵的皇帝。
  三国鼎立局面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统一王朝——西晋。然而,在晋宗室内部“八王叛乱”之后,仅仅半个世纪(52年),西晋便灭亡了。西晋司马皇室后裔退至江南,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史称东晋。
  西晋的灭亡,与北方胡人内迁,强势进入中原有直接关系。“胡人”,是中原汉人对中国境内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不文明称呼,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
  其中匈奴、羯等五个少数民族当年曾入主中原,在眼花缭乱的地方割据之后,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中国北方境内竟然出现了16个小国家,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五胡乱华”时期,也称“十六国时期”。
  与此时代特征比较吻合的是,盗墓局面也是乱象丛生,可以说是“五胡乱盗”。十六国的国君不少都是盗墓皇帝,“皇帝盗墓”多与“盗皇帝墓”多,成为这一时期的绝版景观。
  石季龙盗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演的。
  ● 同宗相逼过把“皇帝瘾”
  说石季龙之前,要先说后赵的始主石勒。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地区)武乡人;羯(jié)族。石勒庙号“高祖明皇帝”,是一位很传奇的皇帝,荒年时曾被人贩子、州刺史司马腾枷押至山东出售,幸得主人放免。石勒的一大特长是善于相马,因此结识了马牧帅汲桑,从此开始了征讨天下的生涯。
  石勒先是投奔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汉(前赵的前身),当上了大将军。公元319年,石勒脱离前汉,自称“大单于”,定都襄中,为区别于刘曜的“前赵”,史称“后赵”。公元330年,石勒改称“大赵天王”,同年改称“皇帝”。
  石勒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如重视教育,主动实行“汉化”政策,延用至今天的小学制度和考试制度,便是石勒创造发明,并首先推广的。石勒能成大器,最后当上了皇帝,还因为有一个小他21岁的能干侄子——石季龙。
  石季龙(295—349),原名石虎,字季龙。因避讳,只称其字。石季龙才六七岁时,有善于看面相的人就说,“此儿貌奇有壮骨,贵不可言。”石虎早年丧父,从小随母亲生活,由石勒的父亲抚养长大,不少史家因此误会,把石季龙当成石勒的弟弟。
  石季龙17岁时才出来跟着石勒打天下,史称石虎作战英勇,弓马娴熟。石勒很喜欢这个有头脑有本领的侄儿,遂封他为征虏将军。在后赵的建立过程中,石季龙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季龙功劳卓著,石勒也不薄他。石勒称赵王,便封石季龙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加侍中、开府,后又封为中山公;石勒称帝,便任命石季龙为太尉,守尚书令,进封中山王,食邑万户,由此可见石勒对石季龙的看重。
  人一有两下子就会翘尾巴,石季龙功高盖主,自然野心勃勃。皇帝都是有私心的,石季龙再能干,毕竟不是自己的儿子,石勒定下自己的二儿子、石季龙的堂兄弟石弘为“大单于”。“大单于”相当于太子,是权力继承人,石季龙对此心有不满。
  公元333年,当了15年皇帝的石勒死后,本想直接当皇帝的石季龙担心影响不好,还是先让石弘当皇帝。石弘是个傀儡,实际由石季龙操纵军政大权,石季龙自任丞相、魏王。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2)
为扫清称帝道理上的障碍,石季龙对石勒的重臣或杀或贬。
  操纵天下已是权力的极限了,对一般人来说应该很满足了。但石季龙觉得不过瘾,他想过把皇帝瘾。石勒的直系看到石季龙太霸道,于是起来反抗他*,石季龙借机行事,于公元334年11月废石弘为“海阳王”,之后干脆找个理由把他杀了。
  石季龙自立为帝,仿石勒自号“大赵天王”。公元349年,再仿汉制,改称皇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南境内),石季龙终于当上了皇帝。
  后赵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33年,统治着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大片地区。虽然统治中原的时间不长,但造成的破坏并不小。
  听说汉人坟墓中都随葬有大量财宝,既爱好古董收藏,又十分贪财的石皇帝,便干上了盗墓的勾当,把国内有点名气的墓冢统统挖开,盗宝。
  ● 一盗春秋名人赵简子墓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石季龙和其叔父皇帝石勒,都是盗墓贼,境内的前代帝王陵和名人墓,都让他们盗了。此即《晋书·石季龙载记》(卷一百零七)所记载的,“曩(nǎng)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
  石季龙盗墓的数量,史书上语焉不详,但名气都不小,其中有两座墓特别出名:一座是春秋名人赵简子的墓,再一座是中国古代第一帝陵,始皇帝嬴政的墓——秦陵。
  赵简子(?-前458),即春秋末年大名人、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一位人物,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有建树。生前提倡“以法治国”,在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之后,赵鞅亦曾“铸刑鼎”,颁布成文法。但赵简子此举,遭到了提倡“以儒治天下”的孔子的嘲讽和反对。
  赵简子的改革给赵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此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再后,出现了“战国七雄”称霸天下的局面。
  石季龙盗掘赵简子墓一事,可不是古人笔记所写,而是源自正史。《晋书·石季龙载记》有明确的记载:“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
  但石季龙的盗墓计划,最后未能成功。
  当时,石季龙派了很多士兵前来挖掘,采取了现代考古发掘中常用的“大揭顶”手法,从墓的最上面封土层,一直往下硬挖。不久即挖到春秋大墓中常见的“积炭层”。为什么古墓中常会发现积炭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墓中积炭有两种积极的作用,一是防潮防湿,吸收棺材四周和地层中的水气,保护棺材等葬具使用寿命,有利于尸体长期保存;二是防盗,由于炭比较松散,往往与积石一块使用,与沙石一样以便造成大面积塌方,盗洞不容易形成。
  赵简子的墓里炭数量惊人,积炭层竟然有一丈多厚度。石季龙的士兵费了很多事挖掉积炭后,接着往下挖时,又遇到了巨型大石板,每块石板有八尺多厚。这时已挖得很深了,但好不容易将石板搬开后,石季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