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不相干的书呢?
在这个风沙弥漫的北京的下午,我们约延藏法师到了茶馆里,延藏法相端庄、令人肃然起敬,人竟然很随和,他说,要讲我这个少林弟子的故事,必须得从大师那儿讲起——
他去少林寺的时候还很年轻。他找到永信大师,表明拜师心意。大师看他身材很好,便以为又来了一个想学武术的,便决定送他在就近武校学学功夫。可是,小和尚说我不想学武,我要学禅。大师问为什么,小和尚口无遮拦说,学了功夫难道就不死了吗?这个毫无准备的回答惹得大师身边的人都笑出了声来,惟独大师不笑,只淡淡说了一句,我这里没有禅法。
小和尚很失望,认为自己找错了地方,悻悻地退了出去,在大师安排的挂单房住下,郁闷不已。可是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师便收下了他。那天,大师把小和尚叫到方丈室,问他想给自己取个什么法号。小和尚很机灵,看到大师经柜里放有一部《大藏经》,便说,我想带个藏字。大师说,好吧,从今天起,你就叫延藏吧。小和尚满心欢喜,大师收下我了!我叫延藏了!大师找了些佛经来给他看,并让延藏做自己的侍者。从此,延藏便呆在大师身边。
他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听说,少林寺的门不好进,永信大师从不轻易收徒弟,能够收下自己,一定是自己某一方面打动了大师。到底是什么呢?后来随着看书越来越多,他明白了,原来自己那天不经意间说出的话竟然是很有禅机的!而大师一句“我这里没有禅法”也是一句高深的禅林法语!阿弥陀佛!“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或许便是自己前世修来的佛缘,现在转成了慧根。
延藏发现大师很忙,一天到晚不闲着,可是,每天早晚都要打坐、习武,而且,夜半更深的时候,总是在灯光下看书,还常做一些笔记。这让他感到很诧异——少林寺方丈除了打坐、习武和处理日常寺务之外,也还不停地看书、学习。大师便对他讲,学习本身并不重要,而是要当做一种修行,用来历练我们的心。小和尚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觉得很新鲜,读书居然也是一种修行!后来,延藏慢慢发现师父还有一个习惯,特别爱逛书店。每次到外地活动,闲下来的时候首先要到书店去。延藏照猫画虎地学会了修行的第一件事情:逛书店。
延藏每日在师父身边,端茶倒水扫地……时间长了开始闹情绪:我来少林寺是要学禅的,可一天到晚却是干这些事情?真没意思。
方丈看出他的心思,说了六个字:打扫进退应对。
这是什么意思?
大师娓娓道来:扫地呀不仅仅是在扫地,而是在扫你我的心地,这是对应佛教的戒学;通过扫地打水慢慢懂规矩,可以知进知退,这对应佛教的定学;应对就是对答,能够在交流中产生智慧,这是佛教的慧学。因此,些须小事情决不可小觑。
延藏恍然大悟,一来少林便看到很多法师的禅房中挂着“戒定慧”三个字,猜想一定是有了高修为才可以接触到的。这回听师父一讲,原来这么高深的道理竟存在于这样简单的事情中,真是一叶一菩提!他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开悟了,从此便非常认真地从事这些细小的事情,一干便是好几年。延藏深深喜欢上了这种清静的生活,能够天天在师父鞍前马后,真不知是哪世修来的福分。他甚至想一生就这样跟在师父身边。
不久后,师父的一个决定打破了他这种安逸的生活——送他去闽南佛学院读书。延藏起初不想去,后来师父说,你老跟在我一个人身边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应该多参访一些名山古刹,多接触一些高僧大德,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修为。延藏含泪离开了大师,南下了。他学习非常认真,也很注意和法师们交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在闽南佛学院不到一年,让人钦佩的院长妙湛大师便圆寂了,伴随着妙湛大师的圆寂,延藏带着妙湛大师“勿忘世上苦人多”的临终教诲,怅然之间返回师父身边。
延藏觉得这次南行让自己的心沉寂了很多。他依然呆在师父身边,可是,他对师父的理解和体悟却在不觉中加深了许多。
少林寺寺大名显,很多人都想来拜会永信大师。可是大师不可能会见那么多信众,有些游客来了见不到大师,难免生出些怨气,这时候,他总是淡淡地说,随缘吧,至少是我做得确实不够嘛。这让延藏看到了大师的宽容。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又是武术圣地,可是很多人只知道后者,不知道前者。大师却从来不去辩解,他居然运用武学的方便法门和千年历史文化沉浮,结合对于禅心佛法的领悟,对照经律论三藏,从而对少林武术的结构和理性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提出了“武术禅”来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恰好暗含了中国禅宗中的动静等观、寓禅于武的不二法门。而且身体力行,拳不离手,无一日间断。延藏爱看师父习武,师父身体比较 。 想看书来重,可是习练起武来如生了翅膀,灵活异常。这让延藏看到了师父的大般若。
延藏经常陪大师出门,走在路上碰到饭点儿,大师总是简单应付。这让他很是不理解,便对方丈说:“师父,您是堂堂少林寺方丈,为了脸面,出门怎么也得弄几个像样的素菜呀!”可大师却说:“简单点儿吧,简单点儿好。”有回,他看见方丈在灯下补自己的破袜子,而且上面已经有了好几个补丁!延藏便劝大师说:“师父,您把这破袜子扔了吧,要不徒弟给您这就给您买去。”可大师却以自己体胖脚大不好买袜子为名多次拒绝。延藏在不理解中体悟到大师的节俭。
某年五月,永信大师的母亲做一个手术。那几天,师父特别忙,因为正好赶上浴佛节,各地信徒老友都来看师父,大师便忙于法务,没能抽时间去看母亲。延藏知道这事儿,心里觉得师父做得很那个,出家人是要上报四重恩的,自己的亲妈来做手术,他怎么也不去看望?就这样忙了一个礼拜,师父没能去看望,后来一打听,她已经做完手术回家了。延藏心直口快,说,师父你也太那个了!大师说,母亲是个虔诚的居士,我相信她会理解我的。延藏连连点头,可心里还是不能回过味儿来。不久,延藏的父亲来了少林寺,师父反而比延藏都尽心,拿出三天时间来陪着到处看,谈笑风生。延藏的父亲此次少林之行原本是要叫延藏回家的,通过和大师三天的相处,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临别时对延藏说,起先我认为人的生命只是在呼吸之间的,当我和永信大师交往之后,我觉得,生命不仅仅在呼吸之间,而是在念念相续之间。我这一生把你交给他,我非常放心,你在这里跟着师父比你回到家中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会更大。前后两件事的对比让延藏对大师充满了感激。不仅仅是师父的人格魅力帮他化解了来自亲情上的痛却,同时给了他在信仰的世界中得到升华的力量。这让延藏又看到了师父的仁慈之心和取舍之道。
慢慢地,延藏更加理解了,当和尚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积极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中国佛学院在各大寺院招生,师父毫不迟疑地推荐延藏去参加考试,延藏不负众望,一举成功。走的那一天,师父给了六百元钱,鼓励他好好读书,并说,我当年只上了僧伽培训班,后来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时间深造了,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去北京这个大都市好好体会、好好修行。那里和咱这深山中肯定是两个样子。
延藏走的时候很矛盾,他不想离开大师一天,他害怕因为外出学习而疏远了和大师在一起的机会。没想到这一晃竟是六年。看着远了,却比先前近了许多。
来北京读书期间,大师并没有因为距离的远而忽视了这个爱徒,他们师徒常常通电话或通信,每次师父都要叮嘱他用功读书。每次放寒暑假,延藏都想回山上做些杂活儿,可是师父却让他利用这些闲散的时间到处走走,游历山河、参访学习、增长见识。在大师的鞭策下,他顺利地完成了中国佛学院四年的学业。这时候,师父已经升座,身边也需要些人,延藏很想回去报报师恩,做些杂役,没想到竟遭到师父的责怪。师父说,我对你寄望很高,你不要让我伤心,你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将来一定有大的修为,小到少林寺,大到整个佛教界都有很多事情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我一个人的需要和大的需要比起来,你说哪一个重要。
延藏毕业后在山上只住了几天,便再次回到北京,在师父的资助下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的人类学专业,这也使得延藏成为建国50周年以来第一个和尚研究生。这让很多人知道了,少林寺不光出武和尚,也还有这样的文僧。
之后不久,方丈又及时地引导他报考了北京哲学宗教系的佛教文化专业。方丈的理由是:单学民族学容易使信仰淡化,一个真正的高僧应该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延藏一下子仿佛又明白了很多东西,自己师父在这不密之传中得到了一个让他终生恪守的秘密: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愿力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因此,延藏虽然身处繁华闹市,却不敢有一天间断修行。他现在每天早晚都要诵经典,诵当代禅学泰斗本焕大师所书血经《菩贤行愿品》十遍,然后打坐一个小时。而且督促自己在读书上广泛涉猎,近期,他又为自己的学业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就是在某学院选修了最时髦的MPA,他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宗教教职人员应该具有一种与时俱进、跨越时空的气魄。
说到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历程,延藏说自己最庆幸两件事:第一是他出家了,能够以出世的思想观照智慧,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而且,在他修行的路上碰到了当代不可多得的一位高僧——永信大师。他说,如果我父母给了第一次生命,那么师父给我的灵魂注入了第二次生命。用佛教的话来说,他也是我的法身父母。走入了少林,是我一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