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那么师父给我的灵魂注入了第二次生命。用佛教的话来说,他也是我的法身父母。走入了少林,是我一生值得荣耀的事情。也许我只是少林寺这个巨大的禅宗熔炉中的一点星火,但是我相信某位大师讲过的一句话,“星星之火,未必不可燎原”。第二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是他生在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蓬勃向上的时代。遇到了中国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给宗教事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底蕴。人生能够如此,还有什么缺憾呢?
提到未来,他没有太多的想法。他说自己目前只是处于学习阶段。但是在少林寺出家的经历给他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终生无法抹去。他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因为那里不仅仅是他早年修行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他安心的永信大师是他精神上的一种依托。
。 想看书来
10、释延鲁:少林武僧总教头的…
俗名林清华,1970年7月生于山东省临沂地区郯城县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0日上午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释延鲁禅房
有天晚上看电视,江苏有线台播出了少林弟子武术表演的新闻,这让我们颇为奇怪:我们这些天都在少林,怎么不知道他们去了南京?一打听,才知道是少林寺武僧培训基地的释延鲁法师带着学校学生去做的表演。
之后第三天我们终于见到了延鲁法师。他的名片上打着的职务是嵩山少林寺武僧培训队总教头。听人介绍说,延鲁的武功高深莫测,算得上寺里年轻一辈武僧中的高手。坐下来聊天,才发现延鲁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有点儿口吃。他在我们的提问下回忆着许多年前的一幕一幕。
延鲁的故乡山东省临沂地区也是武术之乡,他从小接触武术。他说:“我叫林清华,父母给我起名字的时候是希望我将来有出息上清华大学的,现在出家在少林寺,感觉就像是佛教里的清华大学一样。我们家乡几乎人人练武,你要是不会两下子,人家就瞧不起你。那时候,电影《少林寺》的播放对我的震动很大,我很想像觉远和尚一样,做个英雄。于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来到了少林寺。因为父亲以前和永信大师认识,便把我交给了师父。最初父亲只是希望我跟着师父学点真功夫,可是,后来我受师父的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决定留下来了。”
寺院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皈依仪式,林清华成了释延鲁。
为了让父母宽心,延鲁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自己在少林寺生活得很好,练功非常专注,提高很快,永信师父虽然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是见识、武学都深不可测,能够拜到这样的老师,比什么都幸福。
如果说延鲁来少林的初衷仅仅是学一身高功夫,这一点都不假。可是,仅仅拜师不到几个月,在师父的耳濡目染下,他竟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师父的介绍下,他去了开封僧伽培训班学习佛法,在外人看来枯燥的佛教徒的生活中,延鲁体味到其中的自由感觉,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身心非常澄明,他说,这种境界真的让人感到幸福。永信大师对延鲁非常器重,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延鲁陪自己出访,延鲁在师父身边,自然是得到了不少长进。
谈到永信大师提出的“武术禅”,延鲁感慨良多——“师父口中的三个字不但解决了练武和修行的关系,还让自己从中悟出了武术之魂。什么是修行?由动入静为修,由静入动为行。因此,武术之中之所以有禅也就不言而喻了……”
“出家是大丈夫所为”,延鲁一再强调这一点。他觉得有些人认为出家是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厌倦,这是不对的,在很多高僧身上,他看到了佛教的精神。尤其是我们的大乘佛教,不仅仅自己要修行,还要普渡众生,这比个人英雄主义又升华了。他强调说:“有了坚定的信念,什么时候都不会变。自己现在的对外社交活动越来越多,这正可以考验自己。自己要学会把握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对外界的交往,更能检验一个佛教徒对佛教的真诚。”
延鲁领师命担任少林武僧团培训基地校长。这个培训基地其实是为武僧团输送人才的,在培训队发现了好苗子,就可以考虑进入武僧团。
作为总教头的延鲁已经带领武僧们出国十多次了,演出时观众几乎场场爆满,效果非常好。而他个人,也在这种飘洋过海的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很多滋味。比如自己的武功,他说:“当然会有一些耽误,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演出是为了弘扬禅武,所谓牺牲小我,弘扬佛法,有什么不好吗?话说回来,其实对一个人的武学影响不会太大,就像上学一样,一开始你要每天上很多时间的学,可是工作以后就不一样了,虽然学习的时间在减少,但你学的知识也会随你的见识在更新。武术也一样,他是随着你对生活的理解而加深的。”
释延鲁当场给我们放了一段VCD,是他们一次演出的场面。那些年纪不大的武僧队员们练起功夫来可都不含糊。尤其是硬气功,眼看着拿大铁棍子往身上砸,啥事儿也没有!更绝是一个小和尚竟然拿肚皮当案板,用一把锋利的刀来切白菜,直看得人心惊肉跳。通过画面,看到释延鲁坐在台下,表情严肃,像是捏着一把汗。
你有没有亲自上台表演的时候?
以前有,现在很少了,但是去年有过一次,那是在不上去不行的情况下。中央某领导到少林寺来,晚上安排了一个表演。他的一个弟子表演硬气功——撞石碑。按说,平常这个表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那天出了点差错,由于表演不是在山上,而是在山下的一个旅馆,当时忘了抬他们经常用的那种比较薄的石碑,而是随便找了一块,他当时在台下一看,就把心给悬在嗓子眼儿上了——至少比平时练的那种厚了5公分!再换已经来不及了,他的弟子运了半天气,使劲撞了过去,当的一声,石碑纹丝不动。又连续撞了七次,还是没撞断,可自己弟子的头皮都破了,这种精神感动了贵宾,他们连说别撞了,别撞了。而延鲁师父当时觉得很不自在,不能让贵宾在少林寺留下遗憾。他一下站起来,纵身上台,贵宾使劲儿拉他,不让他上,万一他再撞不开怎么办?少林寺不是丢大面子了?他站在台上,看见方丈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把心一横,今天我非撞开不可!其实,延鲁的专长是长拳,而非硬气功,但是逼到份儿上了,责无旁贷,再怎么说,自己的功力在那里放着呢。他站在台上,把上衣脱下来,调整了一下呼吸,直直向石碑撞去,只听一声闷响,石碑从中间断为两截!全场欢声雷动,掌声久久不绝……
尽管延鲁不是很善于表达,但这个故事足以让我们惊叹了。
说到平素人们对练武术的理解:行侠仗义,延鲁说:“现在不比过去了,治安不错,因此我们出手的机会就极少。有时候会偶尔碰到一些赖皮,我也会适当教训他们一下,“惩恶就是扬善。”这里面不存在原来的英雄主义情怀,反而很自然的。这可能和我的佛学修养有关吧,生活就是佛,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拥有佛一样的大智慧。”
11、释延虎 释延豹:武林高手…
释延虎,俗名王名珠,1963年1月生于河南周口西华县
释延豹,俗名王长有,1963年6月生于河南上蔡县
采访时间:2002年4月12日至14日
采访地点:深圳天基权保健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
1996年冬天。嵩山少林寺。大雪纷飞。
延虎、延豹兄弟身着俗家衣装,三步一叩首,拜别了他们修行了多年的少林寺,拜别了师父永信大师,走出了少林。尽管师父已经授意他们下山做利国利民的事,但是,两个大男人还是哭了一路,因为他们和师父的感情实在太深;因为这片古老的丛林带给他们的东西实在太多……
延虎原名王名珠,自幼熟知水浒传的故事,10岁那年独自跑到梁山学武,一学数年。1983年来到少林寺,当时少林寺刚刚恢复,百事待兴,他因有一身功夫,被任命为少林武术社教练,负责教一些年轻僧众练习基本套路。一晃半年过去了,少林寺宏远的佛学和精深的武学思想慢慢深入他的心灵。接触到真正的少林武术,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武术有多浅;接触到佛教思想,他才觉悟到自己的自己早年学武只为强身健体、不为人欺负的想法有多幼稚。他终于在1983年底出家为僧,投身少林寺29代接法传人永信大师门下,得法名延虎。延虎得永信大师真传,习得“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
延豹原名王长有,自幼接触民间秘术,跟随异人练习一门绝世武功——铁裆功。练到佳处,眼看大功告成,却怎么也跨越不了最后一关。于是,来到少林寺,和延虎同时拜永信大师为师,得大师少林绝学相授,功夫大长,练得裆硬如铁。
兄弟二人早年练武时便认识,双双拜师之后便再无一日分开,有虎就有豹,像两个连体人。一个虎虎生风,一个豹啸山林。在少林寺出家为僧13年,兄弟二人常伴师父左右。
《少林寺》电影公映以后,很多人来山上学习武功,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功夫也不错,便上山来比试,每次见到这样的情景,虎豹二人总是跃跃欲试,但每次都被师父拦住,师父总是淡淡地说,出家人莫与人争长短。但是来的人多半是来者不善,看少林寺没人应战,便出言不逊,这让兄弟二人大为不解:堂堂禅宗祖庭、一代武术大师、一群武林高手,被人找上门来,岂有不还以颜色的道理?但是师父不让动,他们自然不敢轻动。这样一来,来挑战的人眼看没趣,也就走了。于是,又有一些传闻传到少林寺众武僧的耳朵中,说少林寺的武术是徒有虚名什么的。虎豹说给师父,师父每次都一如往常地一笑,说,出家人本就无名,何必在乎?
1989年,延虎、延豹应邀去法国,这次出访是受师命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