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标是:向中西方读者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分析和鉴别涉外投资方略,包括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方略和外国公司的对华投资方略(尤其在技术领域)。
本书的撰写过程是对政策和个案分析的探究过程。围绕转化艺术的设计、形式和作用,我们按照话题分类,组织投资和交易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新闻报道和出版文献,通过灵活地运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法”,使得读者可轻松地查阅和开放地讨论,以促进探讨、鼓励分析和交流。
此外,双语版本也方便读者就同一话题进行讨论,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比较。
本书的主题是介绍和阐述转化的艺术和涂…迪米克模式,帮助投资者、开发商以及提供企业服务的人员成功地确定、分析、构建、磋商和管理对内对外投资项目。
2 转化的艺术与涂…迪米克模式
涂…迪米克模式提出如下三条原则,用以指导中国的涉外投资和商务,供国家决策者、企业领导者和投资者参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转化的艺术:由机遇到财富的转换(2)
原则一:理解并坚持与政府、经济事务保持社交及商务方面的和谐
互利互惠:各类企业作为中国某一涉外投资或风险事业的参与者都承担着法律或经济责任。那么如何理解:从它们各自可得的互利互惠程度和层次的确定或分配,可以看出该投资的本质和结构。
原则二:精通捐赠与商业宣传之间的关系
风险防范:对于在中国的资本(或技术)投资和经济生产而言,平衡不同级别的相关风险(缓解和管理),不仅仅只是程序化操作,而是比投资回报和生产水平更为重要的实质性过程。那么相应地,由于在中国社会经济准则和实践(即这里所谓的“人文意识”)高于法律规定,我们如何鉴别、定义、构建和管理中外经济利益及商业兴趣,以至于合理定位资源和各种关系,从而确定某一资本投资行为的成功概率。
原则三:使资本投资计划与原则一、原则二协调,为投资、生产和管理防范风险、避免损失
转化:如果涉外投资活动同时与风险的管理、缓解结合,那么在考虑“转化”的定义时,市场机遇转化成实际价值是否就构成了多中心的交易过程呢?
请读者在阅读中考虑:在某一特定的交易或风险事业中,以上三个因素的时机选择和实际运用如何影响对内对外投资的方方面面呢?
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说:“在当今电子货币时代,投资不再受到面纱重重的金融舞蹈的诱惑。必须有详实的关于储备、往来账户、财政和货币状况方面的信息,才能防止资本在一有麻烦时就急速外流。”
我的转化概念基于我在迈阿密法学院求学时对互利原则的思考。我的老师阿兰?斯旺(Alan C。 Swan)教授的著作《国际商务和经济关系管理规则》(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lations)在学术界仍被认为是该课题的领先权威之作;我有幸在就读该校期间贡献了初步的研究。
我认为,理解转化的概念有一个前提。换句话说,要理解“转化就是实现机遇转变成价值的过程”,必须首先认识到: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体里,投资银行业(它本身是一个中介而非一个过程)越来越依赖涉外投资交易和风险项目各方的互利互惠。因此,防范风险避免损失同时又互利互惠的思想,实质关系到各领域的参与者(从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到银行家和投资者)如何评估和看待交易项目的风险回报率。
结果,转化的过程只是部分地而非决定性指引着方向。它取决于市场的、国家的和传统的经济机遇如何产生和转移,以及如何将这些机遇与商业(和管理)性指定或转让价值联系起来。投资者可以依此设计、评估和管理资本注入和资本回笼策略。
本书仅仅是为探索这一过程作一部分贡献。它旨在提出问题以供分析,而不是提供答案。
在日常实践中,市场交易、金融投资和经济生产的过程因事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事实做具体分析。因而,我此处的努力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政府决策者和企业领导者提出更全面的分析框架。
作为主要的参考书目,请见John F。 Murphy and Alan C。 Swan所著的《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lations》(此书1992年获得美国国际法协会的优秀作品奖证书)。
3 双向视角和思维方法
这里向读者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对外投资方略:中国公司向海外投资的方法
企业领导层进行的转化
关键的决策策略
资本注入和资本回笼策略的风险防范问题
当多方参与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商务和投资时,转化过程关系到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转化过程成功与否,决定因素是风险防范机制。各方必须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来管理和减少风险。这一点,通过谈判中的领导地位、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的决策过程、资本注入和回笼策略的协调策划等得以实现。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对华投资方略:外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方法
通过规避风险进行转化:双边(或两国)互利
投资和操作的延续性策略
资本注入和资本回笼策略的风险防范问题一览
不管赢利与否,需要一定层次和程度的互利互惠,交易的各方才会参与任何既定的投资或风险运作。上市公司和未上市企业,均须根据互利互惠的层次、程度进行跨国或跨地区的商务和投资活动。
那么,这些企业如何实现这一转化过程,并且对转化过程进行控制或指导呢?
本书提供大量原始素材和信息,这些信息以不同视角展现,时而呼应,时而冲突。本书就像一辆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向读者提供双向的视角和思维方法。读者既可评估书中的素材,也可审视和评论涉外投资业务和国内外市场动态的方方面面。作者无意对读者指手画脚地规定如何运用这一分析框架。读者读完此书,通过思考书中每一章的问题和相关方方面面内容,便会形成自己的见解,体会如何运用这一框架。
此外,第四章(对华投资策略)比第三章(对外投资策略)更加详细。这是因为海外已经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产品,有公司提供信息和专业技能,中国公司可从那里获得帮助,进行海外投资。在北美和欧洲,(尤其与FDI有关的)投资银行业已经高度专业化,不少人持有专业证书,有各个层次的投资活动和企业。同样道理,中国公司要在海外投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是根据具体项目的具体情况挑选和任用合适的外籍专家。
然而,与文献记录、媒体宣传和课堂教授给学生的情况比较起来,目前外商对华交易和风险投资的实际情况更为虚幻。只有少数例外,我已经将文献作者和来源放在书中的索引之中。本书的这一部分将帮助读者围绕对华投资计划的结构和体系两个方面的各种话题进行思考。作者希望读者既审视思考涉外投资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探究了解对华投资与对外投资各自独有的不同问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跻身强国必由之路(1)
CHAPTER Ⅱ
中国经济的全球化:
跻身强国必由之路
全球经济各领域参与者各怀高招和技艺,遵循和体现某些标准、惯例和原则,本章的目的是综述这些标准、准则和惯例。本章概括性地提供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帮助读者以后分析相关问题,并在此书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超越。
国际经济各领域参与者各怀高招和技艺,遵循着某些标准、惯例和准则,本章重点是综述这些标准、准则和惯例。本章概括性地提供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帮助读者以后分析相关问题,并在此书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超越。
书中每一段落都介绍了一些话题和论点,构成一个国内、地区间及国际间的交易、风险投资的矩阵。这些话题(有时是孤立的问题或论点)都属于美国和欧洲商学院或大学课程的内容,读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就可轻松获得更多信息,进行深入学习研究。
因此,此部分的目标仅限于列出相关话题以供读者理解(虽然并不一定要接受)一般性术语和概念,以便参与讨论。
1 理论源自实践——深度解析经济全球化的理论
现代社会里,组织机构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各类机构自始至终地为个人和集体的活动分担风险、分配利益。
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的追求都是通过正式组织机构进行的。组织机构授予权力并规定其实施的范围,以便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和协调。
我们对比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要获得竞争力,靠的是使科学技术与经济体制相结合;通过运用银行决策中的社会关系网,我们可以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所产生的效率;也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公司内部利益的冲突,来思考政治和金融方面的权力集中。在这些方面进行辩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演变。
随着中国社会内部在经济方面的差距拉大,社会关系网以及各组织机构的规模和影响力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社会资本、企业文化和生产积极性呢?
在国际秩序中,在制订和应用国际法、建立和维护必不可少的决策机构时,需要不同层次的权威。这一体系的参与者共同负责指导商务机构和商务运作的准则和实践(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