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功夫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功夫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袁彪问过他的叔叔,或许会发现,他学少林功夫地方的并不是少林寺,而是山门之外的民间武校。

    这里如今已是“世界最大武术基地”和“中国武术器材和武术用品集散地”。在册的58座武术学校中,有超过6万名在这里习武的常住学生。他们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愿意,他们可以在附近的“少林塔沟教育集团”里从幼儿园一路读到本科。

    如今,这所被称为武林正宗的千年古刹,还要花500亿元建一个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里面会矗立起一座少林武术功夫大学城,核心是中国第一所武术大学。未来,这里还将被用来拍功夫片、办功夫擂台赛,甚至成立功夫电视频道等其他产业,“在5年至10年内实现世界级旅游资源向世界级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变。”

    袁彪终究还是没有机会来了,因为在山东的武校,他已经学会了被称为“套路”的中国功夫。这时他才发现,真正的武术原来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原来练武是那么苦,大冬天5点钟就得起床,一天三练,风雨无阻。

    练完“套路”,袁彪又练上了“散打”。这是两个在新中国竞赛体制中特有的武术名词,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架构里,就是用“套路部”和“散打部”囊括了所有竞赛武术类型。而那129种拳种的传统武术,则可以归类到一个“社会部”里,管辖所有非专业队体系里的民间习武者。

    如果按照通常的成长模式,被济南市体校挑走的袁彪将会沿着业余武校——市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四级金字塔,一步步往上走。然后在这个级别的专业队里呆着,捧着铁饭碗,将全运会、全锦赛和省运会奖牌作为最高的生存目标。

    然而,极具变化的商业时代,让这个庞大而传统的体育也开始了转型。

    先是像“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这样的商业比赛,将散打运动员拉出了黝暗的专业队,一系列的中外对抗赛又紧跟而上,将中国武术推向与国外搏击术较量的擂台上,2009年。26dd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踉跄诞生,又出现了一个纯市场化的武术职业联赛。

    “洋溢虎”袁彪欣然成为这个联赛中青岛响虎俱乐部的“五虎将”之一。第一个赛季的团体个人双料冠军是对他最好的褒奖。在这方新的舞台上,这个联赛明星要和功夫一起,赶快习惯新的时代。

    袁彪不用关心这个联赛能否像国外的格斗、拳击一样,有朝一日成为成功的商业运作。但它背后的俱乐部和中视体育却不能不考虑。

    曾经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让徐睿这样的中国第一批武术搏击赛事运营者学到了很多。通过”散打王“,他熟悉了一整套商业赛事的管理体系:竞赛管理、赛事制作、电视包装、宣传传播流程、招商流程等。2004年散打王赛事停办之后,徐睿仍在致力于搏击商业赛事的组织与推广。2009年年头和年尾的两场散打比赛——柳海龙对阵日本自由搏击高手伊贺弘治的“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和中泰双方各出5人的“中泰拳王争霸赛”,推广人都是徐睿。

    这两场赛事的投资人余鸿坚也是在2004年前后开始做单场商业搏击比赛的。余鸿坚曾是体操和拳击运动员,如今是广东我能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管理着几百号体育场馆物业人员和一支十多人的商业比赛专业操作团队。

    在过去担任广东体育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时,余鸿坚以每年一场的频率,操盘了2004年“中国功夫vs日本极真空手道争霸赛”、2005年“中国功夫对俄罗斯极真空手道争霸赛”和2006年“第5届中国功夫对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在商业搏击赛的推广上,余鸿坚和徐睿有着类似的观点:商业比赛就是生意,规则也好,炒作也罢,只要能投观众所好,就是无可厚非的。

    于是,2009年“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时修改日方选手胜负履历以抬高身价,年末中泰争霸赛挑气民族情绪等,在其看来也都是“对得起衣食父母”的平常之举。

    “投资风险不大,赚不了也能保本。只要解决了赛事冠名,承办方基本都是稳赚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说。

    “这个市场上的商业比赛80%是亏损的。”余鸿坚并不同意“官员”陈国荣的说法。按照他的说法,单场商业赛事投入包括双方队员的出场费、营销宣传费、赛事承办费和招待费等几大块,光是出场费就得几十万,总成本动辄高达几百万。而收益则基本就是门票和赞助两块,他自己操盘的商业比赛,盈亏也只能做到五五开。

    在广州举行的搏击比赛中,票房最高的是2006年的“第5届中国功夫对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超过140万元。2009年的”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取得了超过100万元的票房,而岁末闹得舆论哗然的“第6届中国功夫对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更是超过年初的“柳海龙赛”,一头一尾两个赛事,都让余鸿坚捞到了一笔。

    余鸿坚谈到收入,还是牢骚满腹:“国外卖赛事转播权能占总收入50%,国内却还要给垄断的媒体交钱——央视50万,地方卫视20万。”而绝大多数的武术商业比赛,也仅有20-50万元的票房。算掉赛事投入和给媒体的转播费,赛事的投资人和承办方确实没多少赚头。

    事实上,湖南经视并不是最早看到武术搏击类赛事价值的。“散打王”的成功让不少电视台的节目组或者制片人开始不满足于转播比赛,一些和武术搏击相关的综艺节目相继出现。

    就在”散打王“停办后不到一年,河南台娱乐节目《武林风》诞生。这是一档以武术比赛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自2004年开播后经历了数次改版,一年后便以13。69%的最高收视率称霸河南。更创造了王洪祥这样颇受关注的民间武术明星。

    而另一些省级卫视则干脆办起了比赛。诸如黑龙江电视台依托《大比武》系列节目办的“2008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影响也不小。而且,由于这些节目或比赛本身就是电视台自己的“孩子”,运营成本低,可以共享全台广告资源,有一些在广告招商上甚至比”散打王“还要成功。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央视。其子公司中视体育的董事总经理阮伟另辟蹊径,创立了一个既不能归入散打又不能放进套路的全新武术节目——“武林大会”。

    “我是1991年做的体育记者,曾经跑过武术口,也拍过《峨眉武术行》之类的纪录片,觉得那种套路表演挺没劲的。”阮伟说,但他觉得散打又缺乏传统武术的韵味,于是一直在考虑怎样真正挖掘武术的技术与技法,“但这种想法做出来需要平台”。

    2005年,阮伟调到了CCTV-5下属的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这时恰逢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提出做一个武术节目,并在央视内部招标。面对CCTV-5这个覆盖面国内无人能及的巨大平台,阮伟知道不能错过机会。

    阮伟是个有想法的人,到中视体育后,他成为了一个组织体育娱乐赛事的专家,也创造了这个公司的收入从3000万到超过6个亿的传奇。在内部招标中,他提交的“单拳种对打比赛”的方案脱颖而出。2007年3月,大型传统武术赛事类栏目“武林大会”出炉。这是当时第一个单拳种比赛的节目,中国传统武术中的129个单拳种以“多种项目集合群”的方式出现在电视上。各单拳种协会推荐参加的民间武术爱好者不戴拳套,不分级别,一对一打擂台赛。

    不到半年时间,“武林大会”席卷了3。4亿人次收视人群,并在央视一套的暑期专场还创下了1。49的收视新高,连登陆中国20年之久的NBA赛事都无法与之媲美。开播6个月后,节目不仅在韩国播出,还吸引了台湾以及欧美多家电视台的垂青。

    然而,和商业上的顺风顺水相比,“武林大会”自诞生以来,其作为一个业余搏击节目的争议就从未停息,这个电视节目的诸多短板也慢慢显露出来。对此,阮伟也很无奈:业余选手水平不高,打得不好看,而且练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少,选拔选手时常都是无米之炊。另外,一个单独的节目可承载的商业价值实在有限,更无法完成带动传统武术发展的产业链布局。

    让武术成为NBA

    阮伟决定另起炉灶。

    2008年12月30日,一个被称为“武林大会联盟”的职业俱乐部联盟成立。之后不久,这个由职业武术运动员参加的赛事联盟改名“。26dd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以区别于业余选手参加的“武林大会”。

    “两者的区别就像目前CCTV-5播出的NBA与《篮球公园》。”阮伟说,“。26ddA就像NBA一样,会有从报道权买卖到广告赞助、门票,再到俱乐部、运动员的商业运营,以及戒指、T恤等一系列衍生品的整条产业链。”

    在阮伟的计划里,。26ddA会在2010年完成整个赛事的主客场、规则和技法提纯等制度,到了2011年,就可以把四强赛或者全明星赛放到欧美去打,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接下来出售报道权打下基础——至于投入,财大气粗的央视”已经做好了三年不盈利的准备。“

    “央视说他们不挣钱?我才不相信。”岳欣说这话时有些酸溜溜的。他是运营商东方武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的赛事总监,他们运营的CKA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与。26ddA开赛相距不过一个月,参赛选手中不乏张开印、边茂富等著名的散打名将。但说起对未来的预期,岳欣的底气明显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