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十福晋 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十福晋 上- 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四面色不豫的说道:“回皇阿玛,蒙古雪灾,儿子还是觉得不能放任不管,这道理连小孩子也知道,儿子叫弘暄就是想证明这点。”
  八阿哥轻声呵斥道:“十四弟,别胡闹。”
  康熙冷笑了声,道:“看来朕的混账儿子还不少。”
  弘暄早已不是当初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屁孩了,见形势不妙,虽然很好奇,但还是闭紧了嘴巴,等着康熙发话。
  半响,康熙才道:“胤禩,你给弘暄说说。”
  看来康熙担心十四会误导弘暄,便叫八阿哥来做调查。
  三阿哥笑道:“皇阿玛,这事压根就不用问弘暄,十弟妹是蒙古人,弘暄自然会对蒙古偏心的。”
  弘暄虽然觉得有点不对,但因为搞不清状况,还是打定主意沉默是金。
  康熙对弘暄的安静很满意,就凭这点,就比老十强多了。便问道:“弘暄,你三伯说的可对?”
  弘暄想了想,道:“皇玛法,不管额娘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孙儿都是大清的子民,只要为大清好,偏心蒙古也无妨的。”
  太子面无表情,悄悄摩挲扳指的拇指却停了下来。
  四阿哥轻轻皱了皱眉头,旋即又一脸的平静。
  八阿哥也不(露)声色的打量了一眼弘暄。
  十四只有一个想法,这小子比弘春反应快。
  三阿哥不想自己适得其反的又让弘暄表现了一把,很是懊恼。
  康熙则甚是满意,对弘暄道:“嗯,是先生教你的?”康熙想当然的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至于家庭教育,不提也罢,老十不祸害孩子就不错了!
  弘暄摇摇头,道:“不是,是额娘说的。”
  乾清宫中一片沉默,半响三阿哥才笑着问道:“你额娘是不是告诉你,只要偏心蒙古都是为大清好啊?”
  这次康熙觉得三阿哥甚得他心,康熙也怀疑其木格有给弘暄洗脑的嫌疑。
  弘暄继续摇摇头,无辜的说道:“没有,额娘只是说各个族人都是大清子民,虽然满人比汉人少,也没什么大碍,没专门提蒙古人。”
  三阿哥一下抓住了弘暄话中的把柄,忙问道:“喔,这么说来,弘暄也认为汉人不足为虑。不必防范了?”
  十四怕弘暄上了套,给老十带来麻烦,忙(插)话道:“三哥,你这是什么话,弘暄小小年纪,怎知这些?”
  三阿哥笑道:“就象十四弟说的,好些道理,小孩子其实都懂的,是吧,弘暄?”
  弘暄急着要走,没心情老实回答三阿哥的问题,便答道:“三伯,我还小,不懂许多大道理,要不我干嘛上学啊?”
  三阿哥讪讪的脸一红,眼珠一转,笑道:“弘暄,你阿玛就没告诉你,天下汉人太多了,咱们满人可不能有一丝松懈?”
  弘暄很不耐烦的瘪了瘪嘴,撒谎道:“阿玛教过。”
  三阿哥笑了,坏坏的问道:“那怎么先前我问你,你说不知道啊?”
  弘暄没好气道:“我又不知道阿玛说的对不对。”
  三阿哥可算找着机会破坏弘暄在康熙心中的印象了。心中大喜,但脸色却严肃起来,教训道:“弘暄,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怎么能质疑父母之言?先生没教你吗?”
  弘暄见摆脱不了三阿哥的纠缠,有些郁闷的说道:“大唐好多将领都是异族人,我去查过了,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还有好多好多,我一时记不住了,这些大将可全是战功赫赫,有些是受降后就直接重用了。也没见大唐怎么防范,可还是开创了大唐盛世啊。所以我不知道防范汉人对不对,三伯,等我以后明白了,我一定告诉你。”
  其木格老在家里缅怀大唐的辉煌,感叹大唐的胸襟,可叫她说出大唐优秀异族将领的名字,又哑口无言,只知道个安禄山,可惜还是个反面人物,于是本着怀疑的态度,弘暄便翻出本《唐史》,跑去请教蒋先生,没想到今儿却派上了用场。
  而十四听后,忙道:“皇阿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虽然不能放任异族坐大,但也不能整天象防贼似的防着,否则长久下去,必会离心离德。弘暄小小年纪就能有此疑惑,而我们又怎能执意忽视这点?”
  康熙看了看板着笑脸的弘暄,摆摆手道:“弘暄,你先去厢房歇着,皇玛法忙完了这阵再检查你的作业。”
  康熙更加笃定弘暄是个好苗子,决心加大培养力度,遂改变了明日再指导弘暄的主意。
  弘暄想了想,终于忍不住道:“皇玛法,阿玛今儿要带我去给九伯负荆请罪呢。”
  康熙也知道其木格生产时,勒孟以下犯上的事,今早还严厉斥责了老十教子无方、束下不严,可眼下,康熙却不这么想了,这事其实就没弘暄什么事,这么小的孩子,在那种情况下,怎么能叫他还保持镇定?
  于是。康熙颇为贴心的说道:“弘暄,这事你就不用管了,朕会知会你阿玛的,他自己去赔罪就是,少拉上你。”
  弘暄一听,差点哭出来,道:“皇玛法,你就让我去吧,一人做事一人当。”
  弘暄这番话更是让康熙觉得孺子可教,甚是欣慰,便摆摆手,道:“告诉你阿玛,叫他收起(性)子来。”
  弘暄这才喜上眉梢,耐着(性)子慢慢走出乾清宫,刚一跨过门槛,就撒腿开跑。
  跑到宫门外一看,勒孟早已守候在那里,忙问道:“阿玛呢?”
  勒孟道:“王爷先去了九爷府上,叫奴才护送小主子过去。”
  弘暄有些失望,看来弘春他们是没法去了,便叫勒孟打点了宫门处的侍卫,叫他们去阿哥所报个信。
  一路上都兴奋不已的弘暄总算盼星星盼月亮的来到了九阿哥的府门外,下了马车后,弘暄打量了一下勒孟,见勒孟没换装的意思,又瞧了瞧四周,没瞧见荆条,便问着门房道:“我妹妹过来了吗?”
  昨儿安安曾说过,她一定要过来见识一下负荆请罪的。
  门房忙道:“格格上午就过来了,还嘱咐奴才们,若大阿哥到了,定要派人去后院知会一声。”
  弘暄这才慢慢的进了九阿哥的府门,之所以慢,是想给安安留够时间,免得等安安赶到的时候错过最精彩的部分。
  于是,在弘暄的刻意拖沓下,狂奔的安安带着四格格总算在前院的走廊上与弘暄汇合,一见弘暄,气还没喘匀,就问道:“你和勒孟怎么这样子就来了?荆条和棍子呢?”
  弘暄两手一摊,道:“我也不知道啊,要不你先进去问问阿玛。”
  安安点点头,拉着四格格又一阵开跑。
  弘暄则悄悄问着勒孟,“勒孟,阿玛没说荆条和棍子放那儿了?”
  勒孟虽然在京城生活了许多年,却从没登门给旁人请过罪,所以也不知道具体的程序,茫然的摇摇头。
  弘暄正纳闷,就听到大厅里传来九阿哥的狂笑,中间还夹杂着老十的怒吼,弘暄的寒颤还没打完,老十就如一阵风似的冲到了弘暄的面前,将弘暄拎进了大厅。
  九阿哥见了弘暄,更是笑得乐不可支,老十恼怒道:“你脑袋瓜子里想什么呢?整天尽给爷丢脸!”
  弘暄完全(摸)不着状况,这荆条还没背上,请罪就开始了?
  安安忙过来,拉着老十的衣袖道:“阿玛,是我给弟弟说的,不关弟弟的事。”
  老十犹怒视着弘暄,道:“你自己没脑子啊?!”
  弘暄茫然看向安安,安安不好意思的说:“弟弟,好像和戏文里不一样…”
  九阿哥笑得更大声了,老十脸更红了,骂着弘暄道:“你当你是唱大戏的啊!”
  弘暄总算理清了头绪,很是失望,昨儿安安悄悄告诉弘暄,老十要带他去负荆请罪,然后就自告奋勇的要帮着策化,虽然弘暄有些疑虑,但安安却信心满满的道:“要是一般的赔罪,阿玛肯定不会说这个成语的,再说了,好像这次我们犯的错有些大,怎么会简简单单的上门赔罪就完事?”
  弘暄猛然想起那日十四曾放过话,也觉得这些叔伯们应该不会轻易饶了自己,遂觉得安安分析的有道理,十有八九是正式的负荆请罪了。
  弘暄倒没觉得这会让自己没面子,反正是要去赔罪的,若能象廉颇那样流为美传,那才是最合算的,因此弘暄便也跟着激动起来,今儿还特意通知弘春他们前来观礼,没想到却白高兴一场…
  今天的更新送上,请大家继续多多支持,多投推荐票和粉红票,谢谢
  


第二百零十一章 琢磨

  第二百零十一章琢磨
  弘暄和安安耷拉着脑袋给其木格请安后。便没精打采的回自己屋了,其木格有些诧异,虽说老十带着弘暄去给九阿哥赔罪,但按理说,九阿哥应不会为难弘暄才对,本想问问,但见两个孩子都没什么兴致,便按捺住了好奇心,等老十回院后再说。
  老十回府后没直接回后院,而是到书房听取蒋先生和刘贵的调查汇报,然后又关起门来与蒋先生商议了半天,最后才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其木格的屋外。
  其木格隔着门帘关心的问候了老十的身体,接着就询问老十与康熙的会谈是否顺利,老十长长叹了口气,道:“其木格,爷正要给你说这事,爷最迟后天就得回山西了,没法等到孩子满月了。”
  其木格听后楞了楞,道:“爷,还有一个月就该过年了,就不能给皇阿玛说说。等年过了再去山西,这天寒地冻的,路上跑几个来回,就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
  老十斜靠在软榻上,闭着眼睛,闷声道:“爷过年也不回来了。”
  其木格张大嘴巴,有些不可置信,中国人历来都最看重春节的,后世的农民工宁愿在火车站等上几天、在列车上站上几天,也要不辞劳苦的搭上回家的列车,就为的是赶在除夕前抵家,合家团圆,这优良传统怎么到老十这就断了呢?看来皇家的人对亲情是要比黎民大众淡漠的多。
  半响,其木格才说道:“差事有那么忙吗?”
  老十瓮声瓮气的说:“皇阿玛说我这些日子耽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