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忠诚指数为零。
  刘邦没有马上着急上火,而是把推荐甚至担保陈平的魏无知喊来,给魏无知一个辩护的机会。魏无知讲话很有技巧:我完全是按照刘汉王您的用人需求来推荐陈平的,您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我考虑的也是能不能找到能帮助您打倒项羽、夺取全国胜利的奇谋之士。魏无知在重申刘邦的用人需求和自己的对口责任之后,巧妙地先把自己的责任拎开了,然后才推心置腹地说,他盗的是他嫂嫂,又不是您的老婆(刘邦的老婆在项羽手里,刘邦听到这儿心里会不会打突),而且他贪污虽然不对,但是水至清则无鱼哦,再说了,没点儿灰色收入,汉营的工资水平实在……嘿嘿……
  刘邦和陈平有两次深谈,第一次刘邦还假模假样,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你不断地跳槽,现在到我这儿来了,我是相信你的,不过……)
  陈平很干脆:“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我是空手来的,不搞点儿钱没法生活呀,如果我的策划你一用就赚大发了,你就用;如果没有效果,我贪的那俩子儿,全部还给你。)
  刘邦直呆呆地盯着陈平,心里话:这家伙,这么坦率,像我的儿子。
  刘邦第二次又找陈平,问:策划搞好了没有?
  陈平说,三十六计,最狠的是美人计,项羽这家伙是个情圣,只爱虞姬一个(刘邦听到这儿心里舒了一口气),所以只能用第二狠招:反间计。项羽重色轻友,咱把他的朋友全部搞掂,不过得大把砸银子。“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引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史记》)
  刘邦大喜:等我打下江山,开几家国有银行,银子大大的。“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盗嫂受金何足论(2)
“黄金四万斤”是什么概念?这要请教专家,反正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是仨瓜俩枣,犯不着特别说明一下“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巨额专款拨下来了,没有财务监督,也不要单据报销,多爽。###侵吞“国务机要费”要是能这么爽,也不用让太太那么辛苦,又要找发票,又要吃官司。
  刘邦看来也是结果论者,只要有效果,该花多少花多少,多少银子我都认了。至于最后落到谁的口袋里,我不管了。这种办法叫“费用包干”,潜台词是“节余归己”。老板这样做,兵仔好喜欢。问题是,刘邦给陈平的任务是有考核的,要见实效的,陈平的风险是,如果没有效果,不管你贪没贪,都逃不出刘邦的处罚,即使拿出正规发票也没有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建立敌后根据地
壬午,立子盈为太子;赦罪人。
  ……
  秋,八月,汉王如荥阳,命萧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事有不及奏决者,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关中户口,转漕、调兵以给军,未尝乏绝。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2、323页
  如史家言,在楚骑兵追击下,刘盈被老爸三次推下车,比抛弃还抛弃,不知道心里有没有留下阴影,有没有心理疾病。反过来,刘邦立刘盈为太子,说明对儿子本无厌弃之心,如果有厌弃之心,推下车去不管死活,或可理解。如此灭绝人伦的事情,事后竟然一点儿余波也没有,当事人俨然和好如初,心里一点儿芥蒂也没有,是为尊者讳?还是大家私下和解了而史家没有听闻?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后,先是齐王大将田荣不服,后来汉王刘邦也起事,一年之后,形成了楚汉相争,诸侯王或左袒或右袒,有坐山观虎斗的,也有前拥汉后拥楚的。表面上看,楚军战斗力最强,但刘邦率诸侯五六十万之众伐楚,并打进了楚国的都城彭城。这次刘邦不端着了,“汉王遂入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当时项羽正在齐国和田横干仗,一听老窝被端了,马上回来,把刘邦打得不仅仅是丢盔卸甲,而且丢儿弃女,连老爹老妈以及太太都做了俘虏。但是,从势力版图看,当时的诸侯包括刘邦、项羽、彭越、田横、英布、陈馀等人在内,除了刘邦有关内、巴蜀作为根据地之外,其他列国都是暴露于敌方的攻击之下,连霸王项羽都没有战略纵深,稍一不慎,就让人家端了老窝。
  所以,从战术角度看,项羽依然最强,能征惯战,所向披靡。但从战略上看,只有刘邦有自己的战略腹地,后劲十足,一战而败,仍可以继续组织动员战争资源,应该说,天下大格局已经定下了。
  刘邦令萧何守关中,培养太子,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这都是胸有成竹的安排。萧何在关中,调度军需,补充兵源,有力地支持了刘邦前线的战争。有了大后方,刘邦就得到了战略的主动权,他后来基本采取了消耗战、持久战的策略,与项羽拼实力而不拼战力,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手中有粮
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初,秦之亡也,豪桀争取金玉,宣曲任氏独窖仓粟。及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而豪桀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者数世。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2页
  在“天涯煮酒论史”上看过一篇关于中国历代人均粮食据有量对比的文章:现代中国人均粮食据有量为800斤以下,民国600斤以下,晚清800斤左右,乾嘉时期1000斤左右,康乾盛世时期1700斤,晚明近1800斤,宋代1300斤,盛唐1000斤,汉代500斤。
  一个人一年500斤粮够不够吃?勉强够吃。但人均500斤,就会有很多人饿肚子,何况秦末汉初,恐怕还到不了500斤。1970年,我随父母下放到山西吕梁,有的生产队人均分配粮食180斤,还是带皮带壳的毛粮,当时又没有什么副食品(实际上绝大多数副食品是粮食转换过来的),怎么够吃?这样的公社社员都要吃返销粮,至于加起来够不够500斤,我看够呛。中国几千年来除了个别混蛋皇帝以外,都知道老百姓是要吃饭的,而且选择依次是糠、粮、肉,所以“大块吃肉”一直是最能蛊惑人心的造反广告。
  对粮食的重要性,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有切身的感受,“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都是这种感受的结果。小时候看电影,日本鬼子大扫荡,把老百姓抓起来,想要的除了八路,就是粮食。可以说,从三皇五帝到毛泽东,老百姓吃不饱一直是一个梦魇。到了邓小平时代,中国大体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仅此一点,功在千秋。不过,也有专家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解决,除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即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更主要的原因是化肥、农药、良种、水利等科技水平的提升。直到今天,在最高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国情如此,不敢掉以轻心。
  说回楚汉相争时代,天下大乱,生灵涂炭,那段历史,除了“人相砍”,还有“人相食”。《资治通鉴》里“人相食”出现过多少次?有时间要数数,估计不在少数。
  原本生产力水平就很低,加上连年战争,粮食短缺成了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生死存亡。
  首先,刘邦有根据地,有根据地,就有粮食,就有兵源;其次,刘邦在行军布阵时特别注意就地取用粮草,“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看来当时秦皇帝还是有战略储备的。
  在楚汉战争中,粮食供应这个大问题,只有在叙述萧何时才会提及。刘邦纠集的反楚同盟军最多时达五六十万人,这么庞大的军队粮秣供应担子不轻哦。项羽按道理压力要小一些,他的八千子弟兵比较精悍,但长于攻拙于守,在中原大战场上,不仅没有战略纵深,连割据一块地方的能力也似乎不足,这样,人员虽少,军需供应反而不如刘邦这边搞得好。
  宣曲在今天的陕西,关中之地。宣曲任氏祖上,是秦国官仓的管理员,天下一乱,国有资产流失,什么手续也不用办,也不用MBO(管理层收购),任家于是就“粮食大大的”。从史书的记载看,任氏是因为囤积粮食,在缺粮时代换成硬通货,于是成为天下巨富。故事的逻辑没有错误。但是,我一直纳闷,照常理,在那个###的时代,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守着大粮仓,除非有装备精良的武装部队保护,否则,那还不和美女带着粗粗的金项链走在深圳的街上一样。《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凡二年)◎《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凡二年)
  

反目成仇
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汉高帝三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