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结“快乐人生三句话”的教育法,最初是受上海的一位研究记忆法的先生的启发。
他给我讲了如何用“太好了”这三个字改变他和他儿子的故事。
他告诉我,过去因为儿子学习差,他和妻子常常吵架,每次儿子考坏了,他们夫妻二人就互相埋怨,还要训斥儿子是“笨蛋”,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差,有一天,终于落到了全班的最后一名。这位先生想,心烦也没有用,不如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接过儿子的考试卷,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这回你再也没有什么负担了!”
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您是不是有病了?”这位先生说:“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再担心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前跑,就是在进步!”
儿子大受启发,一想,对啊,在童话《龟兔赛跑》里,乌龟还能跑第一呢!于是,他心里高兴起来,轻松起来。第二次考试,他的成绩是全班的第19名。
爸爸拿过考试卷子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比上回已经前进十几名了!”听了这话,儿子也很高兴。
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的第5名,爸爸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1名就差4个人了!”
“后来,我儿子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1名!”讲到这里,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满意的笑容。
他的故事很有道理。我觉得,今天的孩子们就很需要这种心态,应该从小学会乐观地、潇洒地面对人生,将来肯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爸爸妈妈说出的“太好了”三个字,为什么对孩子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因为这三个字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巨大的信任,激励着孩子面对现实,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这样就调动了孩子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叫“先接受现实,再改变现实”。有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人,一生中不会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打败,他总会有办法站起来,再重新开始,总是会想办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不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
………
父母感悟“太好了”(1)
………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自杀?探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父母过高的期望,令孩子失去求学和生活的乐趣;二是孩子自身心灵脆弱、心理不够健康。
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企盼孩子幸福。在有些父母眼中,“成功”就是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将来当官、挣钱。他们以为这一切得到了,“孩子就幸福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位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内心封闭而想到了轻生,企图在西客站跳楼自杀,经过民警几个小时的规劝才被救下。某大学一位年轻的数学教授,只因学生对他评分不高,觉得没面子,就在大学校园内的树林里上吊自杀。
大学的文凭、受人尊敬的工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更没有带来成功。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20世纪伟大的人生导师戴尔·卡耐基讲过:“人人都渴望幸福,但是,幸福之路只有一条,简单地说,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情。幸福与不幸福,并不是由个人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职业的贵贱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快乐?
有位心理医生做出了最精辟的解释:快乐就是“我的思想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生是快乐史,也是烦恼史。生活中,每个人会感受到快乐,也会遭遇到烦恼。不同的是,有的人快乐多于烦恼,有的人烦恼多于快乐。
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排解烦恼,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尽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烦恼的人并不是命运不好、家庭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好,快乐的事到了他那里也会变成烦恼。
有位妈妈对我说,她有两个儿子,因为心态不同,命运就大不相同。大儿子心态不好,遇到什么事总说:“太糟了!”小儿子心态好,遇到什么事爱说:“太好了!”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带小哥俩去公园玩,不巧那天公园关门了。大儿子说:“太糟了!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一来就关门!真气人!”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小儿子却说:“太好了!我可以到别处去玩,也许别的地方会更好玩儿!”他跑到小树林里,又抓蛐蛐又看蚂蚁搬家,玩得兴高采烈。
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找了个对象,他觉得媳妇这不好那不好,处处不如意,整天不高兴,后来离婚了;小儿子成了家,他觉得媳妇又好看又贤惠,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你看,”她说,“两个儿子都是我亲生的,我不偏不向,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呀?”
我说:“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人的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名记者问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在哪里?”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人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人就是悲观主义者。”
幸福与快乐,不是父母给予的,而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
在心灵的世界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叫“太好了”,另一个叫“太糟了”。叫“太好了”的人,每天在你心中编织着欢愉的网络,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微笑着说声,“太好了”。他有一种力量,能把负变成正,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变为有利。靠这种力量,他能把你带入一个光明的世界、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那个叫“太糟了”的人,每天在你心中编织着痛苦的网络,无论遇到什么,他都紧皱着眉头说:“太糟了!糟透了!烦死了!”他给你带来的永远是烦恼,跟随着他,你走进的是一个悲惨的世界。
//
………
父母感悟“太好了”(2)
………
“太好了”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21世纪人类解除烦恼的一剂良药。
你想让自己和孩子都获得解除烦恼的能力吗?那就走进“太好了”的世界,用“太好了”的心情去对待自己,对待孩子,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好心情是可以互相感染的。爸爸妈妈有了好心情,孩子也会快乐起来;老师有了好心情,学生也会快乐起来。
女儿要去考试了,胆怯地说:“妈妈,我真害怕,考不了第一,别的同学会怎么看我?”你微笑着说:“太好了!我的女儿要上考场了!别想结果,只想过程。平时怎么学,考试就怎么写。妈妈不在乎第一,而在乎你平时的努力。”
女儿考试获得了好成绩,你会微笑着说:“太好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女儿考砸了,你也微笑着说:“太好了!这回你知道自己哪儿不会了!成功永远躲在失败的后面。”
儿子想当班干部,最终当选了,你微笑着说:“太好了!你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了!”如果落选了,你也要微笑着说:“太好了!你把成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有时,我们对快乐的看法会本末倒置。如:“好好学,成功了,你就会快乐。”其实应该说:“你快乐,你就可以好好学习,可以更加成功。”
孩子拥有了“太好了”的心情,就拥有了让人生快乐的财富。
“快乐的人生”不是去享受别人给你的快乐,而是在忍受痛苦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有个人家中挂了一幅画,这幅画是一张白纸,上面画有一滴墨点。一位客人进来看到了,奇怪地问:“你们家怎么把墨点挂在墙上?”
这人笑答:“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整张白纸都写满快乐,墨点只表示一点点痛苦。”
客人又问:“去掉墨点,不就都变成快乐了?”这人说:“去掉痛苦就显不出快乐了。问题是,不要让墨点遮住你的眼睛。”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是快乐与痛苦的交响曲。有些父母只是一味地“给予”孩子快乐,自己去承担痛苦,其结果是孩子并没感到快乐,因为他不知道痛苦是什么。
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心态特别好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难事,她都会从容不迫,不急不慌,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有这样一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去东北下乡插队的第三年,腰部受伤,摔倒在玉米地里。老乡们把我送进部队的32l医院。内科主任周依群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认真检查了我的病情,严肃地说:“你必须住院治疗!”我一听,“哇”地哭了。周主任好生奇怪:别人排着队要住院,住不进来才哭,让你住院你怎么还哭?
“我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我说。
周主任笑了:“先别想钱,你是北京知青,先住进来,看病要紧。身体养好,干工作的时间多着呢!”
起初,住院的事没敢写信告诉妈妈,我怕她着急,等到病情稍好一点才写信告诉了她。很快,妈妈从北京来信了。我打开信一看,呆住了,信中说:“太好了!你终于可以休息了,你太累了!”我一下子被妈妈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心里豁然开朗!仔细一想,对呀,我能躺在这么亮堂温暖的病房里“养精蓄锐”,真是“太好了”!有这样好的条件我为什么不去享受呢?这样一想,我立刻高兴起来,马上恢复了活力。我原本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腰稍好一些,我又帮医院病房出黑板报,又帮部队排节目,成了病房里“最受欢迎的人”。结果,病好了医生还不愿让我出院。
以后的三十年中,每次生病受伤,我就会想起妈妈的话:“太好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