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六,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第七,培养对关卓凡个人的忠诚。

    其实,关卓凡兜来转去,根本上,就是为了这最后一条。

    如果只是走传统的拉同乡、喂银子、用私人的路子,也许也能把这支军队拢成自己的“私兵”,但这一定是一只没有什么战斗力的“私兵”,摇摇晃晃,说塌就塌。

    这样的一支的军队,勉强拢在手中,又有什么大用?

    如果经过了前面的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改造,这支军队,就是支准现代化的军队,即便关卓凡不采取任何的“非常手段”,除了他这个“缔造者”,在本时空,也没有任何一个旧官僚、旧君主可以指挥的了。

    这才是保证对轩军绝对控制权的“正途”。

    何况,关卓凡还有一大把的“非常手段”。

    这个“非常手段”,当然不是摆明军马,要求“忠诚领袖”,那未免太刺激朝廷的眼球了。

    而是“迂回攻击”,“曲线救国”。

    比如,这个“课本”,分成多章,每一章都会有一段“爵帅的话”,或者叫“爵帅讲话”——都行,叫什么名字,关卓凡还没想好。

    这“爵帅的话”,自然都是好话,讲大道理的话。只是全书没有一句“皇上的话”,“太后的话”,通通都是“爵帅的话”,这本书念完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金口玉言”的那位,自然就变成了“爵帅”。

    在书里,关卓凡戴了一位老师的面具,话说的再多,也算导人以善,对此,不会有谁有意见吧?

    而且,中国的政治传统中,皇帝也不能随便说话,因为开口就是“君无戏言”,变不了现的话就尴尬了;另外,皇帝高高在上,底层的子民,平民也罢,士兵也好,是“没有资格”直接聆听“纶音”的。

    到了近现代,周边工业化大潮浪涛汹涌,还玩这种农业社会的装逼路数,关卓凡以为,属于自动放弃话语权,须怪俺不得。

    还有,轩军的文书布告,打头的四个字,一定是“奉爵帅令”,全文极少出现“朝廷”或“圣谕”这种字眼。

    “奉爵帅令”和“爵帅的话”,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时间长了,轩军上下,自然而然就认为,有权力对自己下命令的,就是“爵帅”了。

    而“奉爵帅令”,在台面上,有非常合理的解释。

    轩军“奉旨以西法练兵”,其兵制非朝廷经制。因此,在体制上,朝廷给轩军的任何敕诰,都是给关卓凡一个人的,然后由他“代表朝廷”实施。

    轩军的将领,在朝廷经制中有具体职务的,其职务和轩军并不发生直接关联。因此,轩军任何一位将领,都无法单独接受朝廷的敕诰。

    如姜德的“狼山镇总兵”,和他的“松江军团第四师师官”没有任何关系。只有事关“狼山镇”的军务,才能发给姜德本人。呃,江苏的“狼山镇”,已经裁得差不多了,能有什么军务,非得远在天津的姜总兵本人来办呢?

    松江军团军团长华尔,“三等子爵,赏戴头品顶戴,提督衔”,更是只有爵位、荣誉和级别,在朝廷经制中,没有任何具体职务。

    轩军种种事务,不仅管理建设完全自主,将领任免和部队调动,亦百分百操于关卓凡一人之手。朝廷在事实上固然干涉不了,即便在体制上,也很难干预——什么“师官”、“团官”,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官。

    这就是关卓凡要采取新建制的第二个原因:将轩军和朝廷彻底区隔开来。

    新军装,新仪注,新建制,新思想,通通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既为保证轩军的战斗力不下降,也为保证自己对轩军的绝对控制。

    这个时候,相对于中国其他军队,这支军队的战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要轩军在手,通向大目标的路上,不论有什么蹉跎起伏,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

    *(未完待续。。)

    ps: ; ;明天一更,放在傍晚。

    *
第七十五章 委员会和委员会
    道光二十年,即1940年,鸦片战争,英军总兵力一万九千人。

    咸丰十年,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总兵力一万八千人。

    两次战争,侵华军队的总兵力相若,即是说,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对付前工业化的中**队,两万兵力足矣。

    开始“工业化”了之后呢?

    光绪26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总兵力五万。

    当时的中**队,其实还是农业社会的身子,但作好作歹,总算在下体,穿了一条破破烂烂的“半工业化”短裤。对付这种军队,侵略军的兵力,增加一倍,算到头了,再多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现在的轩军,总兵力超过六万,其中沐浴过美利坚腥风血雨的,超过五万。这五万兵,对阵英法,或者经略全国,或许还略有不足;但若只求自保,则坚固过于磐石。

    关卓凡在轩军内部,建立了一个“军事委员会”,把华尔、张勇、福瑞斯特、白齐文、伊克桑、姜德、安德森七个人放了进去,华尔任“主任委员”,张勇任“副主任委员”,其他五个,是“委员”。

    关卓凡自己,任“委员长”。

    明确规定:轩军日常之管理和建设,由主任委员以下负责;涉及轩军之调动、指挥,一律报委员长批准。

    理论上,丁世杰也是这个“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当然这只是“挂名”,丁世杰并不参加天津驻军的实际工作。

    华尔这个军团长。性质颇为微妙。他以客卿身份参加轩军。以“松江军团军团长”名义。成为关卓凡在美指挥作战的副手。其权力,其实是有限的。

    本来,“松江军团”只是一个“战时机构”,就是说,是“临时性”的。现在,“松江军团”不但变成永久性的,还和轩军二合为一,则华尔这个军团长的权、责为何。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必须加以明确。

    “军事委员会”的建立,表明:轩军调动、指挥的权力,在爵帅一人之手;其他的人,只有“管理和建设”之权责。

    战时,经爵帅授权,将领们才拥有对本部的指挥权。

    还有,五个师长,参与军团层面的工作,使轩军的的日常管理。成为“集体负责制”。一方面,军团的决策经研议而得共识。执行起来更加顺畅;一方面,也可预防有人专权,削弱关卓凡对轩军的控制。

    最重要的是,既然“涉及轩军之调动、指挥,一律报委员长批准”,那么,轩军以外的人,就不能“调动、指挥”轩军了。

    不过,关卓凡留了一个“后门”:在必须做出关于轩军调动的重大决定、又无法联络到爵帅的情况下,由七个委员投票,决定如何进止。

    军事委员会之下,建立“士兵委员会”。

    关卓凡的这个决定,对诸将之震撼,不在“扫盲工程”之下。

    “士兵委员”每个连队一人,由全连士兵“自行推举”,军官不得参与,不得干涉。

    每个班先自行推举一位“士兵代表”,然后全连的“士兵代表”开会,从中自行推举出一位“士兵委员”。

    就是说,“士兵代表”既是“推举人”,也是“被推举人”。

    “士兵委员”任期一年,期间退役、阵亡、升职,即行“补充推举”。

    “士兵委员会”本身并不开会,每一位“士兵委员”联络“士兵代表”,了解情况,然后每月一次,向“军事委员会”直接“汇报工作”。

    汇报内容,就是两项:

    第一,在训练和作战之外,长官有没有虐打士兵?

    第二,长官有没有克扣士兵的粮饷被服伙食?

    其他事项,原则上不予受理。

    “士兵委员”汇报事项,“军事委员会”必须认真记录,存档备案。同时,将“节略”上报委员长。

    与会诸将心里都在说:爵帅的这一手,太厉害了!实在是在全军每一个连队都派了耳目!而且,说是一个“士兵委员”,其实是所有的士兵一起盯着——军官想要行差踏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了!

    关卓凡说道:“咱们轩军,官也好,兵也好,都是兄弟。既然都是兄弟,怎么好又打又骂?上阵见仗,你是要人家替你卖命的,平日里,怎么敢虐打军士?打起仗来,不怕人家在背后打你的黑枪?”

    他微微扫了诸将一眼,见个个神色郑重,全神贯注,心中满意,又说道:“训练的时候,有的兵笨一点,有的兵懒一点,急起来踹两脚,在所难免;打起仗来,怕死的,当逃兵的,当场枪毙也不稀奇。所以,特别指明,‘训练和作战以外’——所以,这个‘士兵委员会’,绝不会对长官平日的管教、训练,造成任何关碍。”

    关卓凡说道:“各位都是带老了兵的,晓得当兵的最在乎哪些事情?除了行军法,你不打他,不骂他,不克扣他的粮饷,这样子带出来的兵,上了战场,哪有一个做缩头乌龟的?”

    诸将都是心悦诚服的表情。

    当时的军队,不论哪个国家,长官打骂士兵,都是家常便饭。

    以后世标准,不同层级军人间过于显著的差别待遇,也非常普遍。而这种差别,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军官对于资源的过度侵占。这种情况,和长官打骂士兵一样,各国相差仿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所以,如果关卓凡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的轩军,一定是当世第一军,什么英国法国普鲁士,都要给他跪。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