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怎么样?”
徐灵胎:“就实说了吧,诊得的脉象是*已涸,六脉俱沸,恐怕不可为矣。”
大臣:“实在没办法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徐灵胎(21)
徐灵胎:“阴涸以后,无法承受天气的酷热,所以估计能拖延到立夏的时候,立夏后天气转热,那时候恐怕就无计可施了。”(据说后来果然如此)
于是大臣就向乾隆汇报了,乾隆不相信,还自个儿亲自跑去一趟,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对那个大臣说:“难得这个徐灵胎学问做得不错,人还比较诚信(学问既优,人又诚实),你能不能过去给他透个话,看看他能否留在太医院?”
结果徐灵胎就被留在了京城,授太医院供奉。
那么,徐灵胎会成为一个御医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为什么呢?乾隆皇帝很看好他啊,而且能够留在乾隆皇帝身边,那在当时可是无比大的荣幸啊,为什么徐灵胎没有留在太医院呢?
让我来给各位分析一下这个谜团吧。
徐灵胎是什么人呢?其性格豪爽,有江湖侠士气,是个自由惯了的人。
您再看看太医院的太医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吧。
太医们给皇上看病叫请脉,那是要跪着进殿,跪着给皇上号脉的,现在电影电视剧中基本把御医的地位都给抬得太高了——还坐着呢,没可能。
当值的御医一次进去两位,分别在皇帝的左右每人各诊一只手的脉,然后对调位置,再诊,诊完了要倒退出去,不能背对着皇上。
出去后两人分开,各自写自己的脉案,然后由当值人员进行对比,跟考试一样,要相同了才算可以,不相同要讨论。
然后把脉案上呈主管,有时干脆是皇帝自己看,皇上给批阅,折子里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某某与某某请得皇上圣脉如何如何的”。
个别懂医的皇帝还会给改改方子(当然也包括不懂装懂的皇帝和自以为懂的皇帝),“朕看把香附去了,改加熟地吧”,这都哪跟哪儿啊,可这么改完了御医连个不字都不敢说,千万不能说:“皇上,您给改错了”——您还想混不想了?
然后熬药熬成四份,后来改三份了,当值的太监要喝一份(苦啊,看来太监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御医自己咕咚再喝一份,这都是表示药里没毒,然后皇上再喝剩下的一份。(您知道为什么御医开的方子都分量那么小啊,我们私底下开玩笑议论过,怕出事儿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搞笑的原因可能是方子小了熬出的药少点儿,御医自己还能喝下去,方子要是大了,熬出一盆来,御医自已要是总这么喝就该挂了)
药喝下去要是见了点效还可以,如果不见效就等着训斥吧。
可是见效也不容易,因为在民间看病是一个医生一直给你看好了为止,可御医是当值制度,每两人当一天的班,今天您开了方子,明天换人了,您知道他又要开什么方子吗?没准儿思路就换了,所以这御医是难当极了。
有位网友问为什么太医院那么多高手治不好病啊,您想这疗效能好吗?
您再看看徐灵胎那种豪爽的性格,在这种条件下,他能坚持几天啊,按我的想法半个月算是不错的了,人家徐灵胎真是条好汉,硬是挺了五个月,在五月份的时候,终于熬不住了,跟乾隆皇帝打了报告:“万岁爷,您自个儿混吧,我老迈年高就不陪您了,我先撤了!”
乾隆一看这也不好强留啊,于是就批准了。
徐灵胎终于回到了思念了半年的老家。
第一次进宫平安返回。
虽然没有治好人家的病,但被皇上招呼过一次在当年也算是份长脸的事儿。
大文人袁枚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徐灵胎慢慢地老了。他选了吴山边上的画眉泉做了自己的最后立身之地。他在这里盖了房子,从此居住在这里,一直到最后的日子。 。。
6;徐灵胎(22)
在他晚年的时光中,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给他平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此人就是大文人袁枚。
如果您对他不熟悉的话,您一定会熟悉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就是这位袁枚说的。
袁枚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的左胳膊弯曲不能伸直了,找了别人看没有效果,于是就想,到画眉泉去找名医徐灵胎吧,但是自己又不认识徐灵胎,怎么办呢?没办法,硬着头皮乘小舟就冒昧地来了,先是让人递上了名片,没想到的是徐灵胎一听说是袁枚来了,还没等袁枚怎么着呢,自己就高兴地把大门打开,亲自出来迎接,握着袁枚的手就给请进来了。
然后就把自己家里正在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做成了红焖鸡块,然后两人把酒畅谈了一天,最后,临别时徐灵胎将丸药赠与袁枚。
那么,为什么徐灵胎会对袁枚如此的重视呢?他们的交往难道真的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是徐灵胎巴结名流吗?
实际上,当时徐灵胎的名气并不比袁枚小,从袁枚在出发之前的心情忐忑,担心徐灵胎闭门不见自己,和他回家后朋友对他说的“你真幸运啊”这样的话来看,则根本没有巴结的可能,况且袁枚的年龄比徐灵胎小二十余岁,当时应该是抱着去拜访一位兄长的心理去的,所以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徐灵胎对袁枚如此重视呢?
因为,两者的脾气相投。
徐灵胎应该早就看过袁枚的诗文,袁枚其人生性闲适,在做官的时候,能够为老百姓做实事,政声很好,三十三岁父亲去世,于是袁枚辞去官职,买地建了随园伺奉母亲,从此寄情山水,是个非常有品位的文人,他写文章最讨厌陈腐的套路,这一切无不与徐灵胎的品位相投。
最重要的是,袁枚其人有豪放之气,对朋友那真是好,他的一个叫沈凤司的朋友去世后,由于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人去坟前祭祀,袁枚就每年都去他的坟上祭坟,三十多年从不间断,其对朋友的这份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徐灵胎亦是性情中人,因此,听说袁枚到来,自然是喜出望外,出门相迎了。
事实证明,徐灵胎并没有看错人,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朋友,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代,徐灵胎的儿子徐曦也与袁枚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徐灵胎的孙子还曾跟随袁枚学习。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友谊啊,这个故事让人何时读起来都会有一种心境畅快的感觉。
不知道友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
当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人还会感受到它。
当两个人都不在了,后世的人却仍然能够感觉到它的温暖。
老人的告别
在七十二岁和七十五岁的时候,徐灵胎分别出版了《兰台轨范》和《慎疾刍言》两本书,其中《兰台轨范》尤其值得学习中医的朋友一读,其中把一些病证的治疗方法,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后世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给理顺了一遍,都是他精选的方子,会给您的临床以启发的。
人的一生真是短暂啊,一转眼,徐灵胎就到了七十九岁了。
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乾隆皇帝又想起了他,征召他进京效力。
为了自己,皇帝有时候是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的,一个已经马上八十岁的人了,要千里奔波到北京,在过去没有飞机火车的年代岂是容易的事情?
这个时候,徐灵胎面对的是两难的选择。
如果去,那么他根据自己的身体衰老的状况,断定自己一定会无法回来了。
在接到圣旨的这些日子里,徐灵胎陷入了沉思之中。
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他来到画眉泉边,长时间地沉默着。
徐先生,您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在想我的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
您别这样想,您还应该活好多年呢。
不会的,我自知余日无多了。
那您就别去京城了,这事是可以推掉的。
我自认为,我的一生,唯讲“忠义”二字,从来没有松懈过。
徐先生,您是说……?
现在,我已经老得做不了什么事情了,但我想,用我这把老骨头,再给后人写一个“忠”字!
可是您要知道,后世可能连皇帝都没有了。
是吗?可是,没有了皇帝,还有父母、朋友啊,我相信,这“忠义”二字永远是不会消失的!
徐先生,您还是别去了。
大家别拦着我了,让我为自己的生命做个体面的了结吧。
农历十月二十五。
大风。
江南草木皆动。
徐灵胎与儿子徐曦力疾登程。
腊月初一,徐氏父子抵京。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这一天,京城又是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年底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徐灵胎父子两个人,带着两个仆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悄然来到了北京。
徐灵胎已经显得很虚弱了。
他们找了处旅店住下,然后休息。
两天后,徐灵胎把儿子和几个朋友请到自己的房间,对他们说:“此次奉诏进京前,我已经知道自己命数已尽,但忠义二字不可违,故不惜残命,冒死进京,非常不幸的是,现在我估计可能无法等到再面见皇上了,就把各位找来,与各位告别吧。”
大家很诧异,但老人的态度却平和,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他与大家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又写了自己的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至夜,徐灵胎谈笑而逝。
在若干年后,他的老朋友袁枚并没有忘记他,他亲自来到了徐灵胎的家乡。
在江南迷蒙的烟雨中,他久久伫立,回想着自己当年乘舟前来拜访的情景。
然后他拜访了一些被救治过的患者,写出了一篇著名的《徐灵胎先生传》,收入了自己的《小仓山房文集》中。
此文流传千古,人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