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名医传奇:古代的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大名医传奇:古代的中医-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好问的处境也很尴尬,本来是大金国的官员(时任左司都事),大金国的首都汴梁现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结果也被围着呢,估计也快交代了,这该怎么混下去啊。

1;李东垣(18)
更要命的是,带领投降的元帅叫崔立,怕后世骂他是软骨头,想写个歌颂自己说是为保护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实际上他的行为真的保护了剩下的百姓),谁来动笔好呢?
  只能怪元好问的文笔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异口同声:元好问。
  元好问想钻地缝的心都有了,这都是什么兄弟啊,关键的时候把我供出来了。
  但这实在是不能写啊,因为我们文人就靠“忠义”这个词混呢,您让我写了,我成了和您一伙儿的投降派了,以后可就没法儿在面儿上走动了。
  于是把这个俏活儿连同稿费一起硬塞给了一个贫穷书生,说声“兄弟,全靠你了”,然后开溜了。
  国家已亡,还留此何用?
  其实元好问对大金国还真的有贡献,他认为:大金国虽然亡了,但毕竟是一个存在过的国家,应该把它的历史记录下来,于是后来自费用了很多的时间收集和记录这些资料,后人写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据元好问的资料写的。
  这时汴梁的民众开始散了,李东垣也正彷徨呢?该怎么办呢?
  元好问看到这个情况,就说: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们到山东去,我管吃管住。
  什么叫够义气,这就是够义气。
  当然,吃饭钱也不是元好问出,而是山东的另一个人出。
  这个人叫严实,必须介绍一下,此人很是了得。
  此人是当时山东的一个军阀,但是这个军阀应该是军阀中的优秀分子,他眼光独到,在战乱中,很快就发现南宋政府和大金国都很不可靠,而蒙古气势正旺,于是就归附了蒙古,   这样就保证了山东部分地区在*的年代里相对的稳定,老百姓没有遭到涂炭。
  因此说这个人还不错。
  更不错的是这个人重学问,喜欢招贤纳士,只要是有本事的,来投靠吧,管饭票还管旅游的银子,因此当时很多文人都大老远的跑来投奔。
  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下,您可以看到山东这里修道的修道(全真派就是在这个时候蓬勃发展的),到名山题词的题词,办学教课的教课,俨然一副和平景象。
  李东垣和家人在山东一住就是十二年,其中大约有六年是和元好问住在严实的家里的。
  在这里,李东垣一边继续行医,一边开始整理思路,将自己的内伤脾胃学说加以丰富完善。
  李东垣和元好问都是历经劫难的文人,因此比较有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活动,元好问有病了,也是李东垣给看,有一次元好问从济南回来,赶上秋天,“伤冷太过,气绝欲死”,李东垣给开了方子,服下去就好了,对此元好问佩服之极,认为是东垣帮他捡回了条命。
  有的时候,李东垣还与元好问一起到处逛逛,其中经常去的,就是范尊师的正一宫。
  范尊师对李东垣的影响很大,李东垣在书中曾几次提起。那么,这位范尊师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范尊师是谁
  范老师是宋代范仲淹的后代,范老师自己的名字叫范圆曦,是位道人,“尊师”是道教中的尊称,这位范尊师的地位不得了,为什么呢?这要从他的老师说起。
  大家都知道全真派吧,当年王重阳在山东传道,收了七个弟子,称“全真七子”,他们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瑞、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
  其中广宁子郝大通,号太古真人,郝大通后来创立了华山派,这位范圆曦就是郝大通的大弟子,是道教的一位杰出人物,号普照真人,在李东垣来的时候他正负责主持山东的道教事宜,其人“言议宏深,胸怀洒落,飘飘然非尘土中人”,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到他那里做客,    一来是尊敬范仲淹,二来是听听高人论道,提高自己的修养。

1;李东垣(19)
这里面我们要顺便纠正一个医史文献中的错误,这个错误是因为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翻印而造成的。
  我们在看全真教的资料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神秘,这帮高手一会儿在泰山开会,一会儿在华山,一会儿在昆仑山,要说这泰山和华山还有可能,这昆仑山可就远了点儿了,这么来回一跑,时间可就都耽误在路上了,难道他们真的没事儿就去趟西域的昆仑山开会?(武侠小说也跟着起哄,只当他们是坐飞机去的了。)
  实际上,古代文献里记载的全真派的一个主要修炼场所是山东境内的昆嵛山,该山被称为“海上仙山之祖”,在现在的威海附近吧,传说麻姑在此升仙,王重阳在昆嵛山开辟烟霞洞,带领弟子修炼,后来丘处机也在昆嵛山修炼很久,郝大通不但在此修道,还是在昆嵛山授徒的,估计是使用简化字的时候,大家看这个昆嵛山的“嵛”字和昆仑山“仑”字的繁体字“崙”字很像,看走了眼了,就以为是昆仑山了,结果现在翻开李东垣的书,但凡提到人家范尊师的地方,都写个昆仑范尊师,我自己以前就特奇怪,这位先生跟昆仑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人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昆嵛山普照真人范尊师。
  其他简体版的文献也一样,包括道教文献里的,武侠小说里(或者武侠小说例外,它是希望越远越好,天山才好呢),好多都写成了昆仑山。
  这回您明白了,全真教今天在泰山开会,说下周的会议改在昆嵛山开,这是比较靠谱的,如果说下周改在昆仑山开了,得,大家回头施展法术吧,谁能飞去谁去。
  那么,为什么大家这么尊敬范仲淹呢?因为范仲淹是一位不世出的贤人,是当年所有知识分子的榜样。
  范仲淹的事迹大家都了解,做官做到了副总理的位置,政绩还是很卓著的,在国家无人的时候又被当作武将使用,派到西部的边关驻防,居然威慑得外族不敢入侵,使得边境平安若干年。这种能力已经够让各路学子们羡慕的了,他还顺手在岳阳楼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句子,让所有听了的学子都自叹境界不如,鼻孔*。
  现在的人已经不了解了,范仲淹在过去读书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那简直是超级偶像啊!
  但是有此政绩,有此学问的人历代也不少,为什么单单这位范仲淹在读书人中的地位这么高呢?
  这要从范仲淹的修为谈起。
  范仲淹之所以成为儒者心目中的典范,主要是因为他的清修苦节。
  他做了几乎是副宰相的大官,工资应该是不少了,但是他家里却穷的一塌糊涂,四个儿子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谁有事儿的时候出去穿,没有什么事就在家里穿破的。
  您该觉得这是胡说八道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啊,他的工资都哪儿去了?
  都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了。
  别人说他是“忠义满朝廷”,就是这个意思,他见到读书人穷困没有钱了,就帮助人家,见到谁家丧葬嫁娶困难了,也帮助人家。
  还买了田地千亩,把家族的人都聚集起来,将地交给家族的族长管理,田地的收入就供给这些家的老人啊,读书人啊等等,古人对家族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家族繁荣兴旺,那是儒者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啊,是大事,是要记功德的。这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是一家三口为单位了。
  范仲淹还建了给学子们学习的地方,我的印象中好像在苏州就建立了文庙,苏州的同学帮着考证一下,是否正确。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李东垣(20)
总之净干好事了,凡是忠义之事,听说了,没有不做的。
  自己却廉洁操守,不收回扣,不贪污,不乱花公家一分钱。
  有了这样的员工,他的老板皇上大人一定晚上在被窝里偷着乐。
  历史上的评价是,范仲淹在朝廷一出现,搞得其他朝臣们谁都不好意思奢靡了,风气为之一振。
  文的可以了吧,武的更加厉害,北宋人才紧缺,边关告急,把范仲淹给派了过去当大元帅,范仲淹治军有条,西夏不敢来犯,在范仲淹去世后,边关人们焚香痛哭,连敌人那边都    给点香跪拜,以示敬重。
  这就是德行的力量啊!
  但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四个儿子居然无钱为他举办葬礼。最后棺材是大家凑钱买的。
  其清廉若此!!!千古无人出其右。
  我们现在给范仲淹的评价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但是,我知道,范仲淹心中想做好的只是:一个儒者。
  所以他以无懈可击的品行,成为了读书人心目中的超级偶像。
  过去有人评价,历史上能够以自己的德行佑护子孙千年的只有那么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范仲淹。
  什么意思?就是说,他的后代,一提自己的祖先,大家都礼敬,都客气,都给面子,还有可能给提供生活来源的,就只有这两个人能够做到。
  比如孔家的后代,历代皇上等各级人物都尊重着呢,范仲淹的后代呢?因为现在学儒的少了,所以大家不了解,在过去,儒生们如果谁和范仲淹的后代有交往,那是荣幸的事情呢,写本书绝对是要请人家来给写个序的,就是给写句话,大家也都觉得脸上有光。
  那么,您该问了,说了这么多,这范仲淹到底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啊?
  有,而且关系还很大。
  因为范仲淹说了一句功德无量的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这话有多种版本,还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两种。
  这是范仲淹在青年读书的时代,还没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到庙里烧香祷告,对神仙所发的自己的誓言,意思是我范仲淹一生只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