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大传-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饕嫜系薄R蚨起└滤6史⑾终飧鋈丝荚诤笾髅媲八<檠瑁液笾骱苈蛩恼耍滤押笾饕蛐奥罚阋幻嫒摆珊笾髡砹⒐幻娌欢系呐阑起├细笾鞒龌抵饕狻R蚨笾骱匏蓝柿耍植桓曳⒆鳌;起┮豢戳实鄱寂滤约焊桓椅亲鞔趿耍烦啤梆┪吩剩桓椅恰!本」芑起┮恍淖暧笾饕沧芟胩岚嗡卸试谒阄薹ǖ弥荆诙噬埃起┳罡叩墓僦叭圆还且桓龌泼咆涸鸸芾砀餍』泼攀挛竦母敝靶」伲罡呦嗟庇谝桓龈贝Π伞5搅顺录坛卸实闭螅庑∽颖愠闪似颉�
  这个陈,字奉宗,汝南人。是蜀中旧臣许靖哥哥的外孙子,但由于少年时代便成为孤儿,所以在许靖家长大。这许靖也是刘备时代的重臣,而且十分有名望于朝野,因而也使陈从小就有与蜀汉政权上层人物接触的机会,这是他得以进身入主朝政得天独厚的一个政治条件,也是一个很高的政治起点。都说英雄不问出身,但出身的高低在同等的条件下却能决定一个人升迁的速度。这就如同长在高山上的小草的地位不用任何努力,就比山沟里的百年大树还要高是一样的道理,正是“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再加上此人很有一点歪才,因而“弱冠知名”,被任命为蜀汉政权组织部门的郎官——选曹郎,相当于国家人事部门的处长。由于此人一方面拥有许多小技艺,又通数术,很能胡说八道,一方面人又长得很有威仪很严厉,因而竟为当朝首辅大将军、尚书令费所赏识,再加上费与许靖都是刘漳时代同殿称臣的旧友,因而竟然破格提拔他接任升迁了的董允为内侍,去服侍后主。这不仅对他是一个破格提拔,而且使他有了接近皇帝,为皇帝直接服务参与机密的机会。就像领导的近身参谋生活秘书一样没有不提拔的道理。史家认为这是费一生的一个最大失误。陈这等人就像是一叶干菜,一旦让他进入水中就可以迅速膨胀为青枝绿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青麻菜掉尿罐子里头,一下就支楞起来的那种人。果然不久便升任尚书,相当于国家办公厅的司长。等到接任董允为尚书令的当朝首辅吕去世后,陈又接任了尚书令,成了当朝首辅,并且还兼任侍中直接参与内朝政事,还兼任镇军将军。这时的大将军姜维虽然官职与班次都列在陈之前,但由于姜维常年统兵在外,很少参与朝政,因而基本上是陈一人专政。史称“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成为后主信任的宠臣,什么事都按后主的意见办,后主称他是“柔嘉惟则”,“和义利物”,无非是对后主助纣为虐,唯命是从而已。因而,后主把陈与董允相比较,对董允更是恨之入骨,史称“后主追怨允日深”。你以为你是忠臣,觉得自己在尽职尽责,问心无愧,可是你让皇帝不高兴,你就不如奸臣,这就是为什么朝朝有人卖命当忠臣也总有人乐于去当奸臣的根本原因所在。

陈黄皓(2)
陈在任内侍期间,便与黄皓搞在了一起,成为后主的同时宠臣。陈执政后,当然提拔黄皓,两人狼狈朋比,干乱朝政。黄皓从董允时代的黄门丞升为黄门令。也成为了司局级干部,但比各部门的部长和将军还有权势。成为了后主的全天候陪同,不论在宫内宫外。可是陈死后,后主却加他谥号为忠侯。黄皓虽然终身未得立为首辅,但却在陈死后升任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中常侍是负责内朝议政、顾问帝王的职位;奉车都尉是陪同帝王出行的武官随从。这两个职位决定黄皓成为皇帝朝内朝外的双重近臣,因而得以宦官宠臣身份在朝专政,以至有阻隔内外上下的本事。那么,后主对黄皓宠信到何种程度呢?比自己的亲儿子还亲。后主的同父异母弟鲁王刘永十分憎恶黄皓,黄皓见刘永不买他的账,便时时在后主面前离间他们兄弟,以至于后主竟把刘永流放到外地,且十余年间不得朝见。
  当时,姜维不断北伐,但军功并不显著。黄皓便与右大将军闫宇在朝内朋比为奸,两个人商量想废掉姜维,由闫宇来执掌兵权。而姜维也十分讨厌黄皓的弄权恣意而为于朝中,便劝后主把他杀掉。但后主却说:“他不过是个跑腿学舌的小臣,你何必与他一般见识?过去董允对他也恨得咬牙切齿,可我现在也常常恨董允。”姜维碰了一个软钉子后,才知道这个黄皓的根底在朝中有多深,史称“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更让姜维不安的是后主竟然下令黄皓去向姜维表示检讨。姜维一看自己的话后主肯定都告诉了黄皓,很怕是打虎不死反来伤人,因而很是灰心。姜维从此也放弃了与黄皓的对抗,主动要求率军到沓中屯田,以避内祸,竟然从此一去不回成都,不参与朝政,只管屯田军事。
  后来姜维闻知钟会等人兴兵伐蜀,便马上致信后主,建议分派张翼、廖化分督诸军去保卫阳安关口与阴平桥头,以防备魏军的突袭。但黄皓竟然把这十万火急的特级军事情报与建议压下不报。后来又请神巫算卦说敌军不会来攻打蜀国,才将此事只告诉后主一人。朝中大臣仍一无所知。无论后主、黄皓都将此等军国大事置诸脑后,自己没当回事,也不进行朝议,对姜维的建议也置之不理。直到魏兵分三路进犯攻入蜀境,黄皓才启奏后主派廖化增援姜维于沓中,派张翼、董厥去阳安关口以为机动援兵。由于军备忽疏,刘禅又主动请降,终至蜀汉最早在三国中消亡,而且是在实力未受任何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投降了。所以史家评论黄皓在朝“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邓艾偷渡阴平入成都后,听说黄皓是个阴险的奸臣,便专门下令逮捕入狱准备把他杀掉。但是黄皓却花重金买通邓艾左右的人员为他说情,终免一死。尽管刘禅那样信任他,但他并不陪同刘禅去洛阳,而是自己逃命去了。
  董允以严正立朝,威严惮主,以至于让主子终生记恨,值吗?黄皓以谄邀宠,最后几乎被敌国杀头,值吗?姜维以一个手握重兵的一国元戎,竟然畏惧一个宦官,常年避祸于外而不敢回朝,实不畏一个阉宦而畏其受宠于后主。而后主如此任奸远贤恨忠,怎能不亡国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谯周(1)
谯周 —— 蜀中反刘向魏的地方势力与“巫神政治文化”的代表者;他为什么不怕招祸而力主刘禅降魏?“禅既暗主,周实驽臣”;英雄无用武之地何如举旗反叛而何须举剑斫石屈身为降图复国 —— 忠臣永远是不可药救的
  蜀汉政权根本不应亡于邓艾、钟会的伐蜀一战。既不在于黄皓专政的专权误国,也不在于姜维避祸使首都没有主力部队防守,而在于刘禅的下令不抵抗。而刘禅的不抵抗,又缘于蜀中地方政治势力与政治文化对蜀汉政权的不拥护,而谯周则是这势力的代言人,直接劝降者。
  在三国之中,曹魏政权的政治基础是中原的士大士与军事力量,基本上是本土政治,中原人治中原,北方兵守北方。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则完全是江东名门望族和大地主。吴魏二国都是绝对的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治势力、政治利益的一体化,因此两国都是相当稳定的。蜀汉就不同了,它没有自己稳定的政治基础,所有政府官员将校都是刘备在中原草创的旧部、在荆州期间网络的南方文武官员、四川归顺的地头蛇这三部分组成,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在三支力量中表面上是南、北方的刘备旧部在起支配作用,但实际上西部的地方政治势力、政治文化始终都对前两部分持排斥态度。
  刘备刚入蜀中时,许多地方势力公开的不配合。刘璋的从事杜微面对新政权的几次聘任都不接受,而是称聋装病,闭门不出。还有刘巴等人根本不买刘备的账,连张飞都被他赶出门去,刘备要杀他,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出来任职。诸葛亮在入蜀后的主要精力多用于同蜀中地方势力建立统一战线,组织“联合政府”,反而很少参与军事活动。而且当初成都内一日数惊,四方不断有叛乱发生,相当不稳定。后来在蜀汉政权的政治、军事压力下,地方势力不得不屈服,但却在地下不断地造舆论,攻击蜀汉政权。尤其是那些益州的旧官僚文人士子根本在心里不臣服。而且四川地方有一个特殊的文化武器,许多文人士子都信星象学,都研究数术,民众也信奉鬼神,自己编造的巫言神语自己就信,这地方相当迷信落后。因此许多地方绅士官僚就利用这一点来动摇蜀汉的政治基础,去惑乱官心、民心。
  刘璋时代的“师友从事”周群就是一个数术学家,整天观天文气象变化,编造政治谣言舆论惑众。他的老爹周舒是他的师傅,专门到处传播从古书上翻出来的一句话:“当涂高者,魏也。”并把它阐述为魏代汉的政治谣言,又经过“乡党学者私传其语”,弄得普天下都知道曹操政权将取代刘汉,刘备在益州也长不了。刘备入蜀后,任周群为儒林校尉。刘备与曹操征汉中时,就向他征询意见。周群像个算命先生似的回答道:“当得其地,不得其民”,“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益州的后部司马张裕也懂占卜之术,在蜀中比周群更神灵,也劝刘备“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但刘备在战前不信其言,虽争得汉中之地,但也有损伤,这本是正常之事。但在战后刘备却对他们的预言信以为真,回来竟然举荐周群为茂才。前面讲过的那位张裕曾不断地制造舆论说:“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意思是说,天下要大乱了,刘家的天下将要到头了。可是他也快活到头了,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有一天他照镜子看自己的面相后,说自己快死了,便把镜子摔到了地下,不久,果然被刘备宰了。原来他和刘备早有过节,但却是刘备惹的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谯周(2)
刘备初入蜀会见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