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A最终彻底退出了竞争,还带上了美国其他的消费电子产品公司。这场比赛变成了索尼、三洋和松下等日本公司之间的角逐,它们开始收购倒闭的美国公司。1972年,成立刚满26年的索尼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自己的彩电工厂,一年可以生产45万台彩电。70年代剩下的几年里,东芝、三菱和日立的发展也紧追慢赶,纷纷效仿。日本人因此对RCA心怀感激,1960年,当RCA的首席执行官大卫萨尔诺夫(DavidSarnoff)访问东京时,天皇居然授予了他旭日章!(作为一名年轻的报务员,萨尔诺夫还曾因收到下沉的泰坦尼克号发出的遇难信息而获得勋章。)日本企业巨头的规模和范围给这些大胆的举动创造了机会。
1947年,晶体管在美国亮相时,更多的是军事用途,并没有应用在商业上,但是索尼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很快将它变成了非常流行的商业产品——晶体管收音机。索尼专门研究小型化。因为财力雄厚,索尼投资的研究生产出了磁带录音机、音响设备、录像机、数字光盘、视频游戏和摄像机。1996年,韩国公司LG买下了天顶(Zenith)的大部分股票,这是美国最后一家生产电视机的公司。这次收购看起来就像是美国消费电子产品的墓志铭,直到10年以后,苹果公司用iPod夺走了索尼在数字音乐领域的领先地位。
第18节
个人电脑的到来
美国利用20世纪80年代的明星产品之一——个人电脑保持了市场领先地位。个人电脑大出风头以前,制造业、零售业和金融公司早已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这为外围设备、软件和所谓的芯片创造了市场,芯片是小的晶体硅半导体,把它放在集成电路上可以变出很多电子戏法。顺便说一句,半导体不是兼职的铁路工,它像硅一样,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元素。
随着计算机组件的价格下降,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开始组装自己的小型电脑。1975年1月,《流行机械》杂志的封面故事讲述了这些业余爱好者的一项成就,吸引了当时22岁的保罗艾伦(PaulAllen)和20岁的比尔盖茨的注意力。他们自此加入了电脑新手的行列。差不多同一时期,20岁的史蒂芬沃兹尼亚克(StevenWozniac)和史蒂芬乔布斯(StevenJobs)也在车库里创立了他们的苹果公司。迈克尔戴尔(MichaelDell)表现得更出色,他在得克萨斯大学的宿舍里装配出了与IBM兼容的定制电脑!三个商用个人电脑的品牌从这些早期成就中应运而生——苹果(Apple)、康懋达(modore)和雅达利(Atari)。┅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IBM注意到了这些创业公司,它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思考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因为硅芯片的巨大进步,个人电脑非常可能成为现实。一张邮票大小的芯片可以容纳数百万个晶体管。1980年,IBM特别小组提交的报告说,如果在公司范围内设立一个独立运营的单元,负责设计开发操作方式更像是系统而不是设备的敞开式机器,那么IBM可以迅速进入这一领域。更关键的一点是,这个小组还建议IBM从市场上购买可用的微型计算机组件进行组装,而不是自行研发专利产品。管理层给这个项目亮了绿灯。IBM最终选定了英特尔的芯片。它还从微软订购了某种个人电脑使用的语言,后来又定制了操作系统。
这些决定也给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oyce)和戈登摩尔(GordonMoore)以及微软的盖茨和艾伦带去了名利。诺伊斯经由晶体管发明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的介绍进入电脑行业,他组装了一个集成电路,可以把晶体管焊接在一块硅片上。盖茨和艾伦最终在西雅图附近安顿了下来,他们在那里出品了一系列计算机语言,以及微软磁盘操作系统MSDOS。IBM强大的营销体系也提高了这两家主要供应商的收益。后来,IBM进一步同意微软可以344授权其他品牌的电脑应用它的操作系统,英特尔和微软从此拥有了工业历史上最赚钱的特许专营权。就这样,比尔盖茨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男人,因为与英特尔不同,英特尔依靠的是风险投资,而他和艾伦是借钱创业,并且用盈余继续投资公司。21个人电脑的早期竞争导致了市面上各种互不兼容的系统。人们希望电脑具有兼容性,这样他们就可以共享文件了。盖茨利用与IBM兼容的MSDOS系统开发了这个潜在市场,这个系统在IBM的通用硬件组件上都可以运行。苹果则凭借它的封闭系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边缘参赛者。
第19节
IBM迅速地实施了它的计划。两年之内,IBM每45秒就能生产出一台个人电脑,但是仍然无法跟上需求的增长。个人电脑飞进了千家万户。作家和教师把他们整洁的IBM电动打字机搬进了车库,或是送去了慈善机构,用他们新的台式电脑开始了另一段且喜且忧的旅程。电脑的普及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电视机,使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许多人并不真的需要电脑,也很不熟悉它的独特的使用方式,为什么还会付出3500美元去买一台如今个人电脑的原始版本呢?商家很快发现,他们可以在每个工作站点使用个人电脑,并且在这些电脑之间构建一个网络。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上花费的每一美元中,个人电脑就占了80美分。“接口”原本是一个制衣的术语,现在它还可以解释为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比如计算机上的内存芯片或打印机等外围设备。《时代周刊》的封面称个人电脑是“年度机器”,而打字员则变成了文字处理软件。﹏米﹏花﹏书﹏库﹏ ;http://__
IBM的成功结束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电脑公司的生命,它们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挑战美国在该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1997年,超过1/3的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台个人电脑,个人电脑的销量每年都在增加。同一年,IBM还把300多万台微型计算机通过海运送到了很多工商企业。复制生产个人电脑的市场机会催生了不少创业公司,它们钻了个人电脑没有专利的空子。台式电脑的普及也创造了设计特定应用软件的市场。计算机行业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演进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到20世纪80年代末,苹果、IBM、戴尔和康柏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势均力敌。1999年,IBM的市场份额从50%下跌到了22。3%。
汽车制造并不是日本人唯一的重要产业。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电脑和电视、录像机和DVD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当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公司无法跟上IBM大型机和插件兼容机的发展速度,而对打印机或调制解调器这类可以与计算机连接的物品来说,插件兼容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名词。日本公司决定继续为国内市场生产大型计算机。两项出乎意料的发展回报了这一决定:IBM进入了个人电脑,互联网创造了对大型系统的新需求。此外,大型企业开始创建它们自己专用的网络系统,大型计算机的新需求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风靡时,这些大型计算机曾被遗弃。日本收复了大型系统的欧洲市场,并且随着电子市场的进步,这个优势地位一直保持至今,而欧洲人则转而依靠他们的优秀软件。
第20节
个人电脑的另一次技术进步
个人电脑用户很快彼此相连,形成了知识、信息、数据的聚宝盆以及个人信息系统。网络能将公司或组织范围内使用同一台主机电脑的人连接在一起,这启发了一些研究人员的灵感,他们同理开发了经由电话线或电缆连接个人电脑的技术。互联网的真正源头是美国国防部,1969年,国防部连接了政府和大学实验室的小型计算机。各种网络从阿帕网(ARPANET)开始陆续出现,最初这些网络只覆盖大学。慢慢地,阿帕网失去了军用的生硬刻板,更像是亲切的学术派。政府资助启动的这个项目成了21世纪最大的商业成功故事。
1969年,远程通信网络的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投入运营,1975年,远程通信网络可以利用一个商业组件进行远程登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个人电脑,因此与其他电脑连接的需求成倍增长。微调的技术完善了互联网。20世纪80年代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OrganizationforNuclearResearch,简称EONR)的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和罗伯特卡里奥(RobertCailliau)开发了一个系统,可能超越电脑的连接,经由互联网使用超文本进行信息的传输。随着电脑用户逐渐发现了网络的妙处,他俩开发的万维网(WorldWideWeb)实实在在地走遍了全世界。商业机会即刻出现。许多国家的数百张报纸很快就可以在网上阅读。银行和航空公司也鼓励客户通过它们的网站来操作业务。后来,在信息的海洋中查找资料成了问题。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开发出第一个图形界面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公众很快就熟悉了这个浏览器,还有它的开发者网景公司(Netscape)。紧接着,微软网页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简称IE浏览器)出现,开始蚕食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后来又有了火狐浏览器(MozillaFirefox),它们不停地改进服务,看似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c米c花c书c库c ;www。7mihua。com
网页浏览器的流行和个人电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