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裕死嗍录卜⑸芏啻危蠹艺鲆恢谎郾找恢谎郏愫梦液么蠹液茫用蝗斯省?刹辉胝攀椭歉鲢锻非啵棺×跗簟⒘跻玖饺耍坏环判校炊强凵狭烁觥按蟛痪础钡拿弊印�

    如此一来,刘启不乐意了。刘启的性格特点是执拗,用老百姓的话叫“别劲”。这个人将是我们随后的主角,到时我们将会介绍他的这一特色。

    张释之叫他下车,他偏不;张释之不让他进宫,他偏要进。两个执死理的家伙干上了。

    夸张的是,张释之头脑一热,连人带车给扣了下来,任凭刘启扯着嗓子吼,就是不让他进门。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下来。刘恒纳了闷,叫刘启、刘揖进宫,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刚准备派人出去打探,已有人跑来,跪在地上哭诉道:太子被公车令扣住了。

    刘恒一惊,还没来得急表态,张释之弹劾奏章也报了上来(办事效率的确不是盖的)。一个门头弹劾当朝太子,胆子不是一般的大。要是换了别人,脑袋早就搬了家,可张释之是执死理的佼佼者,根本卖太子的帐。

    刘恒接下来的行为大出所有人的预料。他摘掉帽子,亲自跑到门口去向张释之赔罪,用行动鼓励了张释之的行为。而就在此时,长乐宫的薄太后也闻得此事,专门下了道特赦令送了过来。至此,刘启、刘揖才得以顺利进宫。

    张释之算是出了名。一个门头扣住太子,让皇帝、太后跑来求情,“胆大包天”四个字已难以形容这个人了。

    纵观整个古代史,刘恒是所有皇帝之中极为特别的一个人。深通权术但不失厚道,行事不显山漏水但极为实用。他所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不温不火还收效颇丰。应该说,在他身上,道家理论得到了充分展现。

    张释之这次把刘启、刘揖兄弟俩搞的极其狼狈,但得到了刘恒的赏识,不但没让他穿小鞋,反而升了他的官——中大夫(贾谊也干过)。刘恒的胸襟可见一斑。

    中大夫还没干两天,刘恒又给张释之换了份工作——中郎将,统领禁宫护卫。扣押太子还有理了。

    至此以后,只要提到张释之,就会有很多人头疼,这是一个油盐不进的家伙,愣头青,啥事都敢干;并且皇帝信任,很难搞。以至于很多人见了他就想绕道走。十几年前,周昌碰到过的场景原封不动地发生在张释之身上。

    可在这个岗位上他也没待多久。一次随刘恒去看阴宅——霸陵。出于对百年之后人身安全的考虑,刘恒说了句:用石头做棺椁,应该打不开了吧?

    群臣一致附和,但张释之却又唱了句反调:“如果棺中有引起贪欲之物,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被打开;若无引发贪欲之物,即使没有石椁,也无需忧虑。”

    张释之这种“唱反调”精神又一次获得了成功,刘恒很快给他安排了个更关键的职务——廷尉。

    掏钱买个郎官,在京城混了十来年毫无起色。眼看前途无望,决定卷铺盖走人,可不成想柳暗花明,突然毫无征兆的找了份工作,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从跑腿传话的低级小官连跃十几级直接成了朝廷大员,比坐直升机还快。

    至此,张释之的专业特长可以向大家交代了——法家。他是法家学派的忠实追随者。这个学派的人,行事出乎常理,但极为实用。西汉早期,道家为纲,儒、法、阴阳等各家为用,就这么个大杂烩,开创了这个朝代的第一个盛世。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很多东西非常玄乎,例如阴阳家们的方术。虽然其中大部分内容不能相信,但冷不丁会冒出一些很诡异的事情,科学也难以解释。不得不承认,古人的阴阳五行理论的确有很多过人之处,不能全信,可也不得不信。

    就如讲到的这位方士——新垣平。虽然我把他定性为大忽悠,可事实上,他是有一些能力的。

    “天降玉杯”之后,新垣平再接再厉又有两个预言。

    第一件预言只有三个字:日再中。意思是一天之内太阳两次居午时之位。而事实情况也却如新垣平所言,太阳真的很听话地两次直射地面。

    这个预言是新垣平方士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因为这次“日再中”让刘恒极其重视,他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把“黄龙”、“玉杯”等一些列奇异之事综合考虑后,下定决心干一件大事——公元前163年,将年号文帝十七年改为后元元年。这正是我们此节的标题——改正朔。

    贾谊、公孙臣宣扬多年都没能干成的事情,新垣平掐掐手指、说说话,就把事情摆平了,的确挺有两把刷。

    然而,令新垣平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这件事,引来了对手们的关注,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位老兄另外一个预言也很值得一提。

    改正朔之后,新垣平趁热打铁说了另外一句话:周鼎失落泗水,今黄河水溢,注入其中,臣观汾阴上空有金宝之气,周鼎定于此地现世。

    在刘恒的眼里,新垣平是个活神仙,对他的预言深信不疑。因此,在汾阴设庙(刘恒就喜欢搞这一套),烧香祭祀,好让周鼎自己蹦出水面。

    但刘恒的诚意并没能打动上天,至死也没看到周鼎蹦出水面的那一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渐渐淡忘这个预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十七年后一天,刘恒的孙子刘彻,却领略了这道奇观。

    由此可见,新垣平的“望气”也不完全是在胡扯。

    此时的新垣平是志得意满的,升了官发了财,还能让皇帝对他的话言听计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应算是成功人士。

    有个词叫做“物极必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此书传世至刘恒时期已有七八十年了光景了,然而新垣平没能领悟这个成语的含义。

    要说他没去推敲这个词也是合理的,因为这个成语是道家学说的理论。当今,阴阳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基本上已经合流,道家的冶金技术(炼丹)和阴阳家的天文知识(望气)似乎都一股脑地划到了道家学说的范畴,可在新垣平生活的时代,这两股洪流还没能合拢。新垣平不了解这个成语,似乎也说得过去。

    虽然他不了解,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还是一股脑地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关键原因还在于“改正朔”这三个字。因为这三个字,代表着西汉王朝“土德”时代的全面到来。也正由于这三个字,让一个憋屈了很长时间的人终于爆发了。

    这个人就是张苍。

    张大爷现在虽然还待在丞相的位置上,可自从改元当天起已经请了个长期病假,待在家里和皇帝搞起了冷战。要说名利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皇帝赏识不赏识似乎已不是太重要的一件事。

    张苍要的并不是名利,毕竟已经活了九十多岁,该看的都看了,能玩的都玩了,再去和年轻人争争抢抢似乎没那个必要。他争的就是一口气。

    “水德”推行了这么多年,公孙臣、新垣平两个黄口小儿,一个闹“黄龙”,一个“日再中”,毫不费力地否决了张苍多年来研究成果,这口恶气,张大爷无论如何是咽不下去的。前边介绍过,张苍不是那种胸怀若谷的人,虽然他年龄一大把,但行为习惯却没有改变多少。

    张苍想整公孙臣,然而他抓破脑袋也没找到突破口。因为有条“黄龙”摆在那里,并且是民间传言,风靡一时,想辨别真伪已很难做到了。况且皇帝已为这件事定了性,张苍虽然贵为丞相,总不至于敲锣打鼓和皇帝对着干。他还没那么傻。因此,张苍虽然把公孙臣恨的牙痒痒,可就是没办法。

    虽然公孙臣很难搞定,可这个新垣平却另当别论了。虽然这两个人都凭“务虚”上的位,但二人随后的行为方式却大不相同。公孙臣上位后,就不再在这方面做文章了;而新垣平却从头至尾在这方面亮本事。

    新垣平如果一直“务虚”,也会让张苍毫无办法。然而,新垣平一不小心务了一次实——“天降玉杯”。

    也许有人会疑惑,玉杯是别人进献的,新垣平也只不过做了个预言,何以是在“务实”?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边。

    无论是云彩还是神鬼,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要你说有,别人很难拿出证据和你反驳,想在这上边抓你把柄基本很难。然而“玉杯”就大不相同了,那是有实体的东西,具体物件摆在那,有没有水份,很容易被鉴定出来。虽然新垣平只是动了动嘴,但只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话,他那句话的可信度会和“玉杯”的真实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新垣平自信地说这句话时,也把自己所有赌注押到了这个“玉杯”身上。不得不承认,凭着那句话,他得到了皇帝的充分认可和完全信任,然而也正是那句话,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因为这句话很快被传了出来,并且传到了政治嗅觉积极敏锐的张苍的耳朵里。突破口终于找到了。

    要辨别你新垣平所言的真伪,就拿这个“玉杯”说事吧。张苍相信,这个“玉杯”和新垣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子,和爷爷斗法还太嫩了一点吧。老子当年忽悠秦始皇时,你还不知道站在哪张床沿等着投胎呢。”

    张苍直起了腰,他准备抖擞精神和年轻人干场架,用行动告诉他们:姜是老的辣。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八节 改正朔(五)
    “黄龙现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