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心语:刘墉处世秘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说心语:刘墉处世秘笈-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本书:
励志大师刘墉30年后重返荧屏,携手凤凰卫视精心打造强档日播脱口秀
  处世心得、人生智慧、心灵感悟、世间百态……尽在《世说心语》
  刘墉有很多头衔——画家、作家、演说家……而他最喜欢最认可的称谓却是“生活家”。在本书中,“生活家”刘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挥洒谈笑,卷舒风云,在轻松幽默的话语中道出了人生的智慧和处世的哲学。
  在本书里,刘墉告诉你如何做好“面子工程”、如何恰当地“说出实话”、如何“替老板挡电话”、如何彰显个性而又没有“ 抢主人的风头”、如何“扬长避短谈笑自若”、如何“ 不懂装懂化尴尬为神奇”、如何“回答老板刁钻问题”……面对这位“生活家”,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茅塞顿开,已然对人生颇有阅历的读者也能恍然顿悟。
  在本书里,源自生活的诸多小故事、小段子轻松道来,亲切如话家常;暗藏其中的人性美丑、处世哲学一点即明,警醒如醍醐灌顶。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这是刘墉“心语”的最大特点。它是处世秘笈,同时也是一本字句中藏满关爱与温情的墉体散文。
   。 想看书来

前言 格物致知
真没想到,我在离开电视圈三十年后,又站到了荧光屏前面,谢谢凤凰卫视,他们要我做节目,给我很大的自由,说我讲什么都成。
  不过没这么简单,他们又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做了个民调,在网上调查大家希望我讲些什么,我想就少数服从多数,尊重大家的意见吧!
  根据五万五千多人票选,在我的十七本书当中。最多人曾经阅读的是《 我不是教你诈 》,占了,其次是《 超越自己 》占。当问题是对我哪种类型的作品比较感兴趣时,选了“处世”,27%选择“励志”,23%选了“情感”。
  我想在未来的节目里,我就把这些项目的内容结合在一块儿来谈吧!一方面在特定的期间,集中谈处世,励志或感情,一方面不要太拘泥,可以随时把内容延伸出去。
  话说回来,无论处世、励志、感情,甚至文学、艺术、自然,不都是生活吗?所以整个说起来,我谈的是人生,是生活,从最生活的地方谈生活,希望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听得懂。
  经常有人问我,自认为是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演讲家,还是慈善家,我的答案是我宁愿做个“生活家”,就是在生活中感悟的人。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礼记大学 》篇里也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只要我们深入地探讨每样事物的道理,就能得到系统的知识。
  还是举几个通俗的例子吧——阿基米得是怎么发现浮力的原理的?据说是他有一天洗澡,水放太多了,当他坐进浴缸,里面的水溢了出来,于是灵光一闪,光着身子就跑出去,大叫“发现了!发现了!”他的灵感不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吗?
  还有牛顿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不是据说因为他被树上的苹果打到,于是想苹果为什么往地面落,月亮却不往地面掉,于是研究发现的吗?
  伽利略也差不多,他关于“钟摆原理”的灵感是怎么来的?不是据说他有一次去比萨大教堂,看见装修工人碰到的吊灯摆来摆去,于是往深处研究的吗?
  连爱因斯坦都因为在伯恩坐电车的时候,看着城市里著名的钟楼,心想如果电车以光速飞离,钟楼上的时间和电车里的时间会不会不一样,而渐渐想通了相对论。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所以一切都以这个世界为基础,一切灵感都由生活里产生,文学家在生活中有感悟,虫鸣、鸟啭、竹韵、松涛、残花、落叶、风霜、雨雪,哪一样不在生活中。艺术家,无论画的是人物、山水、花鸟,又有哪样不是在生活中见到的?
  就算抽象画,也是由生活中抽象的。譬如这张,我二十岁画的画,乍看挺抽象,其实是画台湾垦丁公园的钟乳岩洞。又像这张我前两年画的山水,不是既抽象也具象吗?再简化一点,就怎么都看不出是瀑布了,只是它再抽象,还是由生活里产生的。
  诗歌音乐也一样,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说了诗是心情的一种表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因为心里有情,有感动,所以说出来;说不够,还要拉长了调子嗟叹。嗟叹还不够,就要泳歌;唱还不够,不自觉地就手舞足蹈起来。于是我们发现诗歌,舞蹈,音乐,不但由生活里产生,而且是相通的。那源头,那产生的力量,是我们的心,也是在生活里的感触。
  所以我要说无论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家”,当他们从生活里产生灵感,经过思想、创作,成为理论和作品之后,还是要用在生活之中,任何一种创作,如果不能落实于生活,帮助我们生活,引不起我们的感动,都是死的。
  这个《 世说心语 》的名称,是源自刘义庆编纂的名作《 世说新语 》,在刘义庆的书里,记载了很多当时的小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很多类,都写得很浅白,有的能引人一笑,有的能发人深省,我的这个《 世说心语 》也一样,非常轻松,十分实用。
   。。

第一章  祸从口出

  有道是“沉默是金”,在谈怎么说话之前,我先得谈怎么不说。因为祸从口出,常常不说要比说好得多。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上个月中国台湾有位官员在被质询的时候说错了话,被K得满头包。事情是这样的,台湾南部连日豪雨,造成淹水,于是有人质询“农委会”的官员该怎么帮助受损的农民,那位官员回答:“根据我们的统计,云林、彰化、高雄,他们都没有达到我们所谓的天然灾害救助办法的标准,比如说云林要达到一亿八千万,事实上,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二千多万而已。”
  各位一看,就知道他为什么被K了,只怪他多讲了那“而已”两个字,如果他讲“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二千万,没达到救助标准。”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请各位千万别怪这个官员笨,要知道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多说半句废话”的毛病。而且往往因为那半句废话出问题。
  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天我跟朋友约好中午碰面,因为办公室忙,出门晚了些,对方着急了,又不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就拨电话到办公室问。电话是我秘书接的,她挺聪明,说“刘先生早出门了,应该在路上,马上就到了。”
  你说,她不是答得很好吗?偏偏她画蛇添足,又加一句:“刘先生很忙的!”
  我那朋友一听就火了,回一句:“他忙?我不忙吗?”跟着就看我进门了,又把那火发到我头上:“你秘书说你忙,好像你迟到有理似的,你要知道我也忙耶!”
  你说我那秘书笨不笨?我又倒霉不倒霉?
  事实上,我的秘书非常聪明。而在讲话的时候爱画蛇添足的人常常很聪明。
  
  再举个大家常碰到或常犯的毛病。
  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
  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
  你现在想,一定觉得这样说没什么错。但我要很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十箱。”而应该讲“今天叫了十箱。”
  甚至我得叮嘱你,就算你是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也说:“叫了十箱。”
  为什么?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的把事实数字告诉他,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
  
  没错!你不能影响他!在心理学上有个实验──给许多人看一段车祸的影片,然后一个一个分开问他们那车祸的情況。当问的人用:“请您回忆一下那意外的情況。”或“请您回忆一下那车祸的情況。”又或者“请您回忆一下那惨剧的情況。”因为使用“意外”、“车祸”、“惨剧”的词的不同,会造成那些答话的人很不一样的形容。
  连小孩都一样!我们都认为小孩最诚实了吧!但是据实验,如果你让一个陌生人在幼稚园教室里走一圈就出去。然后问小朋友对刚才那个“好可爱的叔叔”,或刚才那个“怪叔叔”的印象的时候,可能得到很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因为你给了引导。
  
  同样的道理,当老板问你情況,你要先冷靜地、客观地答事情,不能先加入自己的好恶意见。平常客户一叫货就是一百箱,今天叫十箱,跳不跳起来,冒不冒火,或要不要哭,要不要开会检讨,是老板的事,你要交给老板去思考。
  或许你说你就是老板,也有这样的职员,你不觉得不好,甚至觉得职员这么说,是跟公司一个鼻孔出气,是荣辱与共。
  对不起!你错了。要知道,当小职员说“某某讨厌的客户今天来过。”或“某某分店今天才卖了三样东西”的时候,他显然是帮你这个老板反应,甚至要指导你反应,好像说完就要看你露出厌恶的表情或火冒三丈。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道者,或对一个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领道阶层,作下属的都应该先提供客观的事实。
  
  记者作新闻报道,也必须客观。发生了凶杀案,在那嫌犯没被判決有罪之前,你不能称他为杀人凶手,只能说他是嫌犯,否则就可能是新闻审判。
  知道了这一些,如果你是职员、小主管,下次你老板问你情況,我建议你先冷靜地告诉他实情,千万别添油加醋,甚至火还没起,你就先加油。
  相对的,如果你是老板,碰上这种爱添油加醋的职员,你也要纠正,说“今天叫货叫的是多还是少,由我来判断,请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