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心语:刘墉处世秘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说心语:刘墉处世秘笈-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对的,如果你是老板,碰上这种爱添油加醋的职员,你也要纠正,说“今天叫货叫的是多还是少,由我来判断,请你们以后不要加这些形容词。”
  现在让我们回头想想,如果台湾那位官员只是客观地答:“农业损失二千多万”,而不是“二千多万而已。”是不是好太多了?
   。。

第二章  少说废话
去年十二月我在台北参加了一个医学座谈会,到场的都是名医。其中有位医生谈到他的一个同事,有一天晚上背痛,跑回自己医院急诊,才到就不疼了,请当班的同事检查一下,认为没什么大问题,就回家了,没想到第二天正吃早餐呢,突然胸口剧痛,因为心血管剥离,送到医院,已经回天乏术了。
  说到这儿,那位已经做大学副校长的医生突然当着几百位在场听众的面哭了。他哭急诊室的医生第一次没能细细检查,更责怪那死去的医生,明明自己是专家,为什么还那么轻忽,甚至自己说自己应该只是扭伤、神经痛,使得给他检查的医师这么一听,也就没往严重的地方去想。
  
  我有不少医界的朋友,所以对医生挺了解。我发现医生虽然会给病人诊治,却常常忽略自己。偏偏因为他们是专家,当他自己认为自己没事的时候,别的医生也容易放松戒备,心想你自己都不觉得怎么样,谁比你更知道自己,应该就没事吧!
  譬如我有个医生朋友,有严重的糖尿病,有一阵子他打球的体力很差,我偷偷问他太太有没有发现,他太太说不清楚病情,又说他丈夫是医生,自己会照顾自己。还有一回,我问这个医生朋友,总是建议过了五十岁的病人作直肠镜检查,他自己有没有按时检查?
  你猜我那医生朋友怎么答?他说他六十岁了,从来没作过,检查出来怎么办?
  你千万别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人都有个毛病,就是怕身体检查发现问题,有的人因此不查,连该作的定期验血都不作,就算有了病征,去看医生,还可能有个潜在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病,也可以说他不愿面对自己的病,而且这心理可能包括医生在內。
  
  说到这儿,进入了说话技巧的主题,也就是“少说废话”。千万别在应该听别人说话或专心做事的时候,在旁边啰啰嗦嗦。要知道,当你啰嗦的时候,很可能影响别人的判断,失去听别人意见的机会,或造成对方的错误。结果损失的是自己。
  就继续前面医生的话题,谈谈看病吧!你知道有多少病人,明明去找医生看病,却从一开始就自己在扮演医生吗?让我说个故事:
  
  老王刚旅行回来,从在美国,就觉得胸口常疼,而且愈来愈严重,不得不去就医。按说他只要告诉医生他从什么时候、哪里不舒服、胸口怎么疼就成了。那老王却可能一见医生,先自己下判断:
  “医生!我最近左边胸口老疼,不过是老毛病了。每次提重东西,尤其旅行提很重的行李之后,就会疼!我这次八成也是因为到美国旅行一路行李提上提下造成的。您给我开点止痛药就成!”
  那医生心想这是老毛病了,再听一听、敲一敲,搞不好,医生一边听,那老王还一个劲地吹牛,说美国怎么好玩,迪士尼怎么精彩呢!结果明明应该作心电图,甚至戴二十四小时监测,到头来全没做,只给老王开点止痛和肌肉松弛的药,就让老王回家了。
  老王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医生证实了他只是因为提太重的东西,拉伤了肌肉,根本就是老毛病。
  岂知,老王才进家门,突然一捂胸口,倒地不起,心脏病发,死了!
  请问,是谁害了老王?是他自己啊!谁让他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影响了医生的判断。
  
  我在上一章里,提到职员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影响老板,因为你不是老板,老板作正确的判断,需要的是客观的资料。今天则强调一点,就是有些东西你可以说,但不必先说。
  譬如你要装修房子,找来设计师。既然他是专家,你应该先听他怎么说,而不是自己先讲:我觉得这个门可以改到那边,这里加个屏风,床头上面像旅馆一样,加几盏石英灯,地上用拋光的石英砖……。
  请问,你这一说,设计师还能发挥他的创意吗?你怎不想想,因为他是专家,能提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好点子,比你原先的构想好得多呢?如果再碰上个图省事的设计师,你怎么说,他怎么办,办得不好,反正是你的意思,你也不好不接。到头来,请问,是他作设计师,还是你作设计师?如果都由你作了,连材料都自己想好了,你又何必付那么多设计费?
  
  不必说的时候先说,是人们的通病,你可能知道当人数钞票的时候,千万别去打扰,却可能在银行职员给你填表格,或医生给你开药单的时候,一个劲的跟他说话,如果金额弄错了、帐号写错了、药开错了,你要怪谁?
  所以无论看病、装修、上银行、找律师,都要懂得有些话得先憋着。
  不是不说,而是等该说的时候才说。
  

第三章  沉默是金

  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说相声比赛,到场的全是高手,其中有一对是海外来的,內容比较特殊,口音也不同,虽然讲得非常好,可惜大概不太抓得住现场观众的口味,一路说来,没怎么引起笑声。
  不过平心而论,他们说得真不坏,我也就津津有味地欣赏,没想到,突然间,其中逗哏的那位突然停住了,好像忘了词,然后对大家说了声抱歉,表示说不下去了。
  按说那两个人都是高手,在海外也一定经常上场,为什么当天会失常呢?
  我猜八成的原因是现场的反应太冷,使说的人抓不住场子。过去他演出,抓得住观众的心,一定笑声不断,大家笑,一方面可以让说相声的人停顿一下,喘口气,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获得鼓励,说得更带劲。偏偏那天,北京的观众不一样。使他们愈说愈慌,到头来全乱了。
  
  听的人沉默,不出声音,有时候对讲话的人,要比你跟他辩论,来得更有压力。因为他抓不住你,不知道你怎么想,他好像一颗颗石子儿往洞里扔,下去,连一点回音都没有,他能不紧张吗?心想:天哪!这洞有多深哪!简直不见底嘛!
  所以当你听说一个人深沉的时候,眼前很可能浮现一个“惜话如金、莫测高深”的画面。
  “莫测高深”,正是你不说话的好处。当别人说,你只冷冷地听,除非你是听长官训话。假使两个人平等,你不讲话,就显得莫测高深,成了“他在明处,你在暗处。”
  你没听人常说某某演员,或某某人,如果不开口,还挺好,一开口,就露了底吗?没开口,为什么好?因为你不容易了解他,至于一开口,如果气质不佳,內容贫乏,很可能立刻就露了底儿。好比“黔驴技穷”,当那驴子不叫、不踢的时候,从没见过驴子的老虎,还可能怕怕的。等驴子大叫一声,再踢那么一下,老虎立刻把驴子看穿,一口就把驴子咬死了。
  
  所以一个会说话的人,先要懂得什么时候不说,尤其当你没把握的时候,可以让对方先说,从对方的话里探虚实,甚至用这个方法偷偷学。
  对!偷偷学!举个例子,你要买老式的家具,半窍不通,卻又怕吃亏,你可以去家具店集中的地方,先到第一家店,一样一样看。老板过来,问你对哪种感兴趣,你只笑笑。于是那老板不得不主动介绍了:“您瞧瞧,这明式的如何?”
  接着你进另一家,进去绕绕,老板问你对什么感兴趣,你说“明式的吧!”
  老板立刻把你带到明式家具的那区,你再一样样看,不吭声。这时候老板看你正端详其中一样,说“喔!您要买明式的圈椅?”
  你跟着又出来了,进下一家店,才进门就问“有没有明式的圈椅?”老板赶快带你过去,一样样介绍,看你正摸其中一把,就说“这可是海南的黄花梨,还有,您瞧!这里有瘿子,多漂亮!”
    好!接着你又出来了,进下一家,而且这次进门就问“有没有明式圈椅,要海南黄花梨。最好带瘿子装饰的……”
  老板一听,喝!来了行家。这时候,如果你问价钱,而且说:“我可是比价,你开,我不还价,但是如果贵了,我转身就走。”
  请问,他能不开低一点吗?事实证明,你在行!最起码你看过不少,真是比价。
  于是你可以拿着他开出的价钱,作比较,再去别家,甚至回你看过的前面那几家。
  相反的,如果你当初嘴巴大,进店门先说“我要中国式的、老式的,比较古典的椅子,木料要好一点。”那老板能不立刻看穿,你是外行。碰上奸商又能不狠狠敲你吗?所以我说,你可以用沉默的方式去学习。学会了,再开口。
  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亲戚由朋友介绍看上一栋房子,除了觉得邻居的冷气主机在阳台上,有点吵,其它都满意,价钱是一百五十万。但是不知道合不合适,请我也去瞧瞧,作个参谋。
  我找一天去了,卖房子的一路问我,我除了报个姓,别的一律笑笑。她又问我要看大戶,还是小户,我指指天。“大的!”小姐赶快说当然是大的。接着带我进去,还一路介绍建筑外观啊!建材啊!建商多有信用啊!现在只剩下三个保留户,都是最好的啦!
  我也都礼貌地点头笑笑,只是特别指指阳台,说:“邻居的冷气机好像会吵。”
  那小姐差点跳起来:“喔!您一定来看过对不对?还是别人带您看过?还好啦!只要换成‘气密窗’就不会吵了,我们可以免费为您换。”
  我又点头笑笑,找张椅子坐下,指指桌子说:麻烦您把价钱写给我。
  小姐想了又想,还去打电话问长官,终于把价钱写给我了。
  
  您猜怎么样?
  我那朋友才问过,是一百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