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明君英主,到了老年时,糊涂疯狂,做下许多天怒人怨之事。 九王爷虽然不是皇帝,但性子倒比皇帝还要霸道。这几年。卢东篱对他的冒犯,一直是他心头的一根刺,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身子一天天衰老,却总也找不到报仇的机会,这让感觉时日无多的他。越发地焦燥不安,唯恐在生前不能报仇,不能重铸自己的权威,死后无能的儿子,怕是守不住家业了。 而这时,一众王子们,无不觊觎大位,而想要得到那至尊的宝座,想要推倒名正言顺地太子,国内最有权力的九王爷。就是他们必须拉拢的对象。 可惜九王老了,没有年青时的雄心壮志了。懒得介入年轻人的嫡位之争,自找麻烦。至于侄儿们的示好拉拢,更加不放在眼里了。什么这些侄子们有地他没有,根本没有任何好东西,可以叫他在意。 瑞王知道,这几年来,九王爷唯一耿耿于怀的,也就只有卢东篱了。曾被人冒犯却没有回击的遗憾,就是他最大的心结。 当然。在陈军一直不断进攻的情况下,任何有眼光的人。都不会去杀卢东篱的。只是瑞王也知道,能对付卢东篱的时机,怕也只有这个时候了。 因为风劲节太精明太厉害了,如果有朝一日陈军不再进攻,两国不再开战,他一定会着手布置自保之策,到那时,怕是很难再杀卢东篱。 可是,如今仍在打仗,就算是风劲节想必也认为,可以借敌而自安,并没有任何相应的准备和应变之策,这个时候若是发动,才可以让他们措手不及。 当然,瑞王也并不是那种轻浮自大,只见眼前之利,毫无全局筹谋之人。他不可能为了一时之利而让国家处于外敌随时会破关而入的威胁中。若是如此,就算得到了龙椅也坐不稳。 但是他比风劲节多了强大许多倍地势力,以及多年密训的死士和强大地情报网,足够活动的财富以及必要时狠得下来地心肠。 以前赵国与诸国并无来往,仗天险之利而封闭自守,他所有的暗中谋划都以本国为基础,直到第一次陈国铁骑破定远关而入,他才醒悟到,赵国也无法完全摆脱其他国家的牵制。 所以,他在第一时间,把手下许多得力的人派往陈国尽一切可能潜伏到了权贵的身旁,替他搜集各方面的情报,暗中布下黑暗里的势力。 陈国是诸国中,唯一可以穿过沙漠进攻赵国的国家,也就是唯一一个可以对赵国产生极大影响地国家。 然后,他知道了,陈国多年的穷兵黩武,已经让国家十分疲惫,国库似乎十分空虚,而国内青壮也十不余一了。陈国人痛定思痛,也有了许多主和派,其中以二王子为首,要求国家停止战争,休养生息。 可是陈王极之好战,并不理会这些劝谏,为了打仗,他甚至搜罗王公贵族们地财物充为军资,就连王爷们在这连年的战事后,都渐渐走向一穷二白的困窘处境。 瑞王是勇毅决断之人,最后竟冒了极大的干系,悄悄令心腹与陈国二王子联系上,彼此书信来往,竟是一拍即合。 瑞王偷偷出钱出人,帮助陈国二王子搜罗人才充实势力,而陈国二王子承诺他年若得大位,必与赵国结兄弟之邦,永不相负。以陈国之武力,做赵国之屏障,从此之后,除非别的国家能灭亡陈国,否则永远不能侵犯赵国。 当然,瑞王不会天真到相信这样的诺言能永远被遵守,但只要二王子成功,则赵国至少有十年安逸日子过,这十年之间,陈国为表友善,盟书,合约,甚至礼物,想必都不会少。 这一切,都会成为瑞王的政治资本,让他可以走得离王座更近。 而十年之后,当陈国休养生息到可以出兵打仗而不伤国力时,瑞王自信也能同样把定远关,修铸成永远不会被攻破的城池。 不过,二王子的实力虽然日渐增长,但陈国毕竟以武立国,各部军队的主帅,无不是陈王的心腹,这其中,就有此次征讨定远关的主帅。但二王子在很久之前,就已把副帅悄悄收为自己的属下了。 是什么样的神奇契机,让两个国家从未见过面的两个王子,同时为了争夺兵权,而不惜暗害名将。 又是什么样的神奇交易,让战场上光明正大的血刃交锋也无法结束的连绵战争,以阴暗中一次卑劣的政治交易划上了停顿的记号。 在战场上,陈国的主帅却被一支来自自己人的冷箭从身后重伤,然后,早有准备的副帅,在赵国军队还没有来得及发现敌帅重伤,在自家军队,还没有查觉主帅伤重时,以英勇无比关怀无比的姿态把他救回营帐。 以后的治疗无效,是否是因为治疗的途中又有人暗下杀手已经不重要了。总之,陈帅身死,而副帅理所当然地接管全军,理所当然地瞒丧不报,理所当然地神速撤军。 他保全了七万人马的实力不因攻城战而受损失,他使自己的主人,在不久之后将会席卷全国的内乱之中,拥有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奇兵。 而在好些日子之前,远在赵国的瑞王就知道了这场陈国八万大 的战争,将会以什么方式结局。 他亲自求见自己的九王叔,亲自提出有办法帮助九王叔除掉那多年的眼中钉肉中刺,重新确认九王无可争议,绝对不容冒犯的权威。 而现在的九王已经老了,老得没有了年青时的精明了得,老得忘了扶助一个如此阴狠冷决的新君,对于他这样的权臣也未必是好事,老得只知道偏执得不能放过一个冒犯他的人,老得只想着在自己死前,为儿子除掉任何可能的隐患和敌人。 盟约就此订下,瑞王为九王出谋划策,保证陈国以后不会再犯定远关,保证此时除掉卢东篱不会有任何后患,而九王则倾全力支持瑞王夺得宝座。 而瑞王在此之前,还提出了一个建议,要杀卢东篱,必除风劲节。 欲杀卢东篱,当先剪其爪牙羽翼,而风劲节就是卢东篱最大的助力。没有了风劲节,卢东篱就是没牙的老虎,而如果不先除掉风劲节,任何针对卢东篱的行动,都有可能被风劲节所破坏。 一个小小的从三品武官,一个卢东篱的心腹,这个人的死活,九王并不在意,如果能对付卢东篱,那么毁掉这个人,九王也不会有任何犹豫。 在这番密议之后,赵王耳朵里就开始不断听到有关卢东篱和风劲节的坏话。 臣子们地参奏说的是这两个的怎么怎么贪污军饷。御史们的弹劾,讲的是他们如何如何居功自傲,时有怨言,宫中宠姬的枕头风,闲闲就会说起,听说那个风劲节很厉害,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老百姓只知道称颂风劲节是再生父母。却忘了是皇上保护他们过好日子的,对了,上次为了风劲节失粮的事,不是还有人威胁说,如果要治他地罪,就上万人书。就聚众捣乱吗。甚至无意中听到太监侍卫的闲聊,闲闲说起的都是,卢东篱或风劲节放纵下属,如何作威作福,动则不把王法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除了卢元帅和风将军,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可在乎的。 或许贪污军饷这种事皇帝不会太在意,但手握兵权,身有军功的人。对皇帝不满意,常有怨言。在民间有声望,并且不把王法放在眼里。这就不是任何一个皇帝能容忍的了。 所有地明面发难,几乎都是九王的部属所兴起,而暗中推波助澜的瑞王,则没有人能查觉。 上本的御史言官,多是九王的门生,公上的折子也好,私递的奏本也罢,都有官方存档可查。哪怕是暗夜求见,抱膝密呈。自有史官记录在案。 而漫不经心,好象只是无意间说出一句枕头风的宠姬,在皇上必经之路,必经之时,好象全然不曾查觉,只是闲闲聊天,说起边将诸般不是的太监侍卫们,多是瑞王私人。 夜半私语,途中闲聊,出于说者口,入于闻者耳,自是不见诸于文字记录,再无半点旁证可寻。 这些细微之处,瑞王皆是一早用过心思的。 他是一心要有大作为地,他是要积声名赚人望的,染血地差事断断不能沾上身,肮脏的把柄,断断不可让人拿住。 朝中明眼人都瞧出九王与那定远关将帅有怨,却并无半个查觉瑞王在暗中所起地作用。 赵王说来也并不是个特别残暴之人,无非性子软弱糊涂罢了。也并不是天生寡恩薄义,不记功劳的,但从来曾参杀人,三人成虎,连母亲都不能在人言下信任自己的儿子,何况君王对于手握军权的臣子本来就多猜忌之心。 于是,瑞王也罢,九王也好,到底还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个结果。 只是,九王或许万分高兴,于瑞王,竟真不知,是欢喜更甚还是怅然更多了。 自使者离京之后,他便一直心神恍惚不定,在陆泽微的关切之下,才会情不自禁,把心头一些隐密的情绪,一些悄悄打探到的过往情报,一一诉来。 也才会有这一刻莫名地愤怒,莫名的失控。而陆泽微只是沉静而顺从地低头退步,再也不出一声。 这个多年来与皇子朋友相称地谋士在这一刻,心头有些轻松,有些释然,有些失落,也有一些叹息。 也好,这样的君臣关系才是正常的,再亲密的君臣,依然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这一次的惊觉,会让他永远记得不要越界吧。 只是,为什么,王爷要心乱至此,愤怒至此呢? 到底是有愧吧?到底还是没能完全丢尽良心吧,到底亲手毁灭掉这样的忠诚正直之士,心中总是不会太安乐的吧,还是……还是…… 他暗自叹息一声,不愿再想。 谋士应当揣摸主君的心思,但有的时候,却不可以太过测探君心。 书房里,忽然静了下来,原本君臣相处,剖心相对,私语秘事的温馨气氛变得一片僵窒。 陆泽微在良久的沉默之后,才抬起头,正望见窗外那一出戏已然到了尾声。 君臣终于达成了一至,为君者终于知道了谁是忠良谁是奸臣,而忠臣们终于要拼尽全力,除奸护主了。 好一个君臣相知的大团圆啊。 在戏台上,一切都如此简单,忠就是忠,奸就是奸,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