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次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未遭遇过的严重金融危机,并将终结从里根时代开始的25年的超级大泡沫!
随着次贷危机一步步扩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且正在引起欧美实体经济的衰退,我们不得不佩服索罗斯先生深刻的市场洞察力,更不得不深入研究支撑他判断的背后的那套哲学…“反身理论”。
其实,所谓“反身理论”无非是证明金融资产价值不是纯客观的,金融资产的定价是主观的。经济学家告诉投资者要分析金融资产的基本面,可是股票的价格并不是纯粹由基本面决定的。任何投资者都是影响金融市场波动的参与者,有实力的投资者必定会对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索罗斯把这种功能叫做参与功能或操纵功能。如果不能把参与功能或操纵功能考虑到资产估值模型中,那么所有的估值模型最终都会证明是失败的。
这套理论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原本不会太惊人,我本人在2006年出版的《新财富论》里甚至更系统地提出了类似的学术观点。在我即将完稿的新书“软财富革命”中有专门的一章《软价值论》来论述金融资产的定价哲学。我的“软价值论”认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译者后记(3)
经济学各流派都想确定自己的绝对价值论,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在某些领域,绝对价值原本就是不可能找到的。对所有软财富而言,比如知识产权、信息产品、金融虚拟资产,人类主观认识变化对软财富价值的影响远远大于软财富“内在价值”的波动。
传统价值论认为任何资产都可以孤立地定价,并且其本身内涵决定价值,价格只能围绕价值波动,最终还应该还原到其价值的本来定位。而金融资产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其群体性认知,其次取决于其所在的参照系,最后才是由软财富本身的内涵价值决定。
对于软财富的定价,重要的不是定义绝对的精确的价格,而是确定软财富的价值参照系、价值波动区间和价值分布规律。在确定的参照系和价值波动区间内,软财富价格既可能是周期性的回归系统均衡,也可能是阶段性发散的;既可能是沿着固定轨道运行,也可能是类似于某种概率分布规律。软财富的价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
我把自己的理论主张写到这个专文推介中,一方面是因为我从索罗斯的书中找到了共鸣,另一方面我更坚信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金融资产的定价就会越来越接近真理或者真相。
当然,在我看来索罗斯先生想建立一套哲学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了,因为在他的书中唯一接近哲学框架的一句话是:“既然社会活动跟自然现象不一样,那用牛顿物理学框架去建立模型就是错误的。”三年前在北大的一次会议上,厉以宁老师也说过一个简单的比喻:“股票市场跟天气不一样,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下雨,它该晴天还是晴天;如果所有的人都认为股票要涨,股票就真的会涨了。”成功的投机家和伟大的学者都已经有了哲学认识上的萌芽,总有一天它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当然,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关注其中的哲学思想,还应该关注索罗斯的金融实践,尤其是他的“暴涨…暴跌模型”,因为不管他的投机活动是否有社会危害性,毕竟大部分时候,他赢了!
在1992年英镑危机中,索罗斯带领一帮投机家成功地阻击了英镑。尽管那时候英镑的确有所高估,但是并未到索罗斯们所夸张的程度。事实证明。英镑危机后不久,英镑就逐步反弹了。可是索罗斯们却卷走了大量的财富。
在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索罗斯也是始作俑者。危机之前的东亚国家,汇率的确有所高估,地产、股市也不是没有一点泡沫,可是绝非索罗斯们所夸张的那么严重。然而在巨大的投机势力联手阻击下,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地产暴跌、股市暴跌、汇率贬值,巨额财富被卷走!但是仅仅,两三年时间,一切就恢复了平静,亚洲股市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估值水平,汇率水平也逐渐恢复,地产一天天走向繁荣。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铺天盖地的批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文章仿佛一夜之间全不见了…卷走财富就偃旗息鼓,大部分投机家都没有把精力浪费在和赚钱无关的评论上。
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判断,事实证明索罗斯又赢了。正如书中所言:“金融市场的走势并不会趋向一个公认的均衡状态,而是遵循一个单向的过程。”“危机一旦爆发,金融市场就会骤然分崩离析,但凡可能变得糟糕的事情都会成为现实。” 。 想看书来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译者后记(4)
不知道索罗斯先生的上述判断仅仅是一个预测,还是在实践他“参与者”和“操纵者”的理论,企图对危机的蔓延施加影响……滕 泰2008年11月2日于北京探求新的金融市场智慧因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的秋天浸透着阵阵寒意。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的惨烈崩塌击碎了雄霸世界几十年的美国模式的金融信条,甚至资本主义自身也成为被质疑的对象,世界金融市场陷入罕见的恐慌。此刻,拿起这本刚刚译毕的小册子,我们不得不为本书的作者…乔治·索罗斯的洞见所惊讶。
一年前,当美国次贷危机初露端倪,索罗斯关于这场危机的性质和结局的判断在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的预言。索罗斯很早就断言,“我们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当前这场危机标志着建立在以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基础上的信贷扩张时代已经终结”,“这场危机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个超级大泡沫的破裂,其影响将极其深远。”
一语成谶。就在几个月前,这样的声音也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今,“房利美”及“房地美”被接管、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被部分国有化,“点石成金”的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三家已丧失独立经营地位……华尔街的落花流水击倒了全球金融业的多米诺骨牌。当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在为寻求解释现实的新方法而焦头烂额时,索罗斯的预言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索罗斯的这部新作堪称一本金融市场哲学着作。全书篇幅不长,分两篇:哲学和金融。前者阐述了作者对自己一生总结的哲学思考,后者则概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金融事件,可以说是半个多世纪的简明国际金融危机史。特别是,作者还以日记的方式,忠实记录了自己一段时间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并进行实时的跟踪剖析。
哲学决定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和如何在现实中采取行动,而行动反过来会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索罗斯的哲学观与金融观绝非是割裂的,而是相得益彰的,贯穿在他一生的金融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其着作又具有方法论的价值。
与任何一位哲学家在建造自己理论大厦时的做法一样,索罗斯也创造了自己的建筑术。他把自己的理论命名为“反身性”(reflexivity)理论,提出了“易错性”(fallibility)、“超级泡沫假说”(super bubble hypothesis)、“暴涨…暴跌模型”(boom…bust model)等概念,并毫不掩饰其对理论上的对手…流行的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和自由放任观念…的怀疑,并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都是颠覆性的,其理论建立的基础与主流的经济学和金融市场范式完全不同,等于在他那里从根本上否定了现代经济学近几十年甚至百多年来的努力。他分析了人类具有的两种功能: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并强调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还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图改变世界,或者说操控世界,从而使得所要认识的客观世界都面目全非了,认知也就成为问题,知识也变得不可靠了。这种“双向反身性互动关系”左右了金融市场参与方的行为,也左右了金融市场的走势。索罗斯认为,在金融市场上,对操控能力的过度追求就会导致波动和危机的发生。因此,他希望人类的行为能更多服务于认知功能,而不是操控功能。换句话说,他希望人类的行为应该更多用于求知,而不是寻求操控所认知的对象。这将符合道德上的善,否则,会导致不可避免的恶。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译者后记(5)
索罗斯自信其观点相对于市场均衡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很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是个并不怎么成功的哲学家,尽管投资上有些收获,但对于如何重塑金融市场的对策不多。在此意义上,他认为自己的书只是个开端,值得更多有识之士继续推进研究。
尽管索罗斯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仅就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领域而言,他无疑是个让人敬畏的预言家,与其说他贡献了投资建议,不如说他贡献了哲学智慧,他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当前寻找新的金融市场范式独辟了一条发人深省的小径。
译者2008年9月我们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本轮危机与过去25年发生的几次危机虽有相似之处,但有一个根本的差别:当前这场危机标志着建立在以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基础上的信贷扩张时代已经终结。周期性爆发的金融危机不过是“暴涨…暴跌”(boom…bust)大循环过程中的一个局部,当前的这场危机宣告持续25年以上的超级繁荣达到终点。
我们需要一种新范式(new paradigm)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目前的流行范式,即金融市场会趋向均衡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具有误导性。我们现在遇到的麻烦主要归咎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建立在这个错误范式的基础之上。
我所提出的新范式不是只局限于金融市场,还涉及思想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