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员工的危险书:员工危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写给员工的危险书:员工危机-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海尔空调器总公司是海尔集团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其前身为青岛空调器厂,因资不抵债被并入海尔。最初,被兼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作风懒散。针对这种管理松散的状况,海尔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抓现场的、抓纪律的、抓管理的……严明的纪律使得整个空调厂迅速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企业。
  在总裁张瑞敏眼里,由众多大公司集合起来的集团运作,需要一种有纪律的计划和行动,以便统一面对市场,实现卓越经营,所以海尔从创立最初就非常强调员工的纪律意识。现在,海尔的员工很少有上班迟到的。为了不迟到而打的去上班,这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如果不及时赶到,便是违反了纪律。
  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有一些公司则订下纪律,但是在文化中强调纪律的公司却寥寥无几。这也正是平庸企业与优秀企业的最大区别。当员工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层层管辖;当思考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官僚制度的约束;当行动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过多的掌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成功,你有多相信它(1)
“在商业生活中,取得赢的结果是伟大的。”杰克·韦尔奇在他2005年出版的《赢》中写道。这位通用的前CEO在退休之后为全球的经理人演讲和接受他们的提问,韦尔奇发现:“具体的问题成千上万,不过绝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如下一句话:怎样才能赢?”在杰克·韦尔奇看来,赢是伟大的,不仅仅是“好”,而是真正——“伟大的”。
  在商业生活中,取得赢得结果是伟大的,因为当公司盈利的时候,人也得到了茁壮成长。对成功企业的每个员工来说,他们在市场上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自信,有钱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买得起独栋别墅,退休生活也有了更好的保障。企业的盈利还让他们有机会回报社会,除了纳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因为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资金风险给慈善机构,比如到社区学校去当辅导员等。赢得结果可以惠及周围所有的人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赢”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意味着成功,意味着金钱,意味着地位。
  其实,一个人能否赢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换句话说,成功,你有多相信它?
  1922年,布瑞顿·哈登与亨利·鲁斯,两个24岁的耶鲁大学毕业生,经历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决定创办一份“让大多数美国人更了解世界”的杂志,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时代周刊》。尽管是在梦想发育最合适的温床——美国,尽管他们才华横溢,尽管他们目标明确,很多人还是对此嗤之以鼻。当时的美国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媒体,《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新共和》、《星期六晚邮报》……在之后的一年时间内,他们像低级推销员一样四处推销他们的理想,希望能筹集到创办杂志所需要的10万元启动资金。这其中的挫折可想而知。开始时,这本杂志的全部人员不过11个人,他们是在纽约市郊区的一个印刷厂里进行工作,墙壁肮脏且破旧,办公室仅有一些过期的《纽约时报》与破烂不堪的百科全书。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才能完成工作。
  当然,一切都无法阻挡年轻人追求成功的狂热,否则你就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时代周刊》这样一本杂志,我也不会带着兴奋敲打着键盘来讲两位创办者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25年,杂志的发行量升至107000份,总收入达到45万美元。而到了1929年哈登因为风寒而去世时,这两位6年前为了10万美元而痛苦不堪的穷小子,都已经成为了百万富翁。到了1930年代后期,《时代周刊》影响力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海明威就曾因为另一位作家帕多斯比他更早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而愤怒不已。
  1953年,鲁斯在《时代周刊》创刊30周年时回忆道:“有一个晚上,哈登和我正越过大营地走回宿舍,我们每一步都陷入沙中,却谈得很起劲……就在那一次的交谈中,我们开始谈到《时代周刊》……就在那一个夜晚,两个孩子决定合作,建立一个组织,把他们的生活中心、工作和任务结合起来……”当年那两位一文不名的24岁年轻人在一间墙壁破旧的印刷厂房内创办《时代周刊》的时候,拥有的仅仅是这些自信:成功,他们坚信不疑。
  成功的行为则往往是这样的:你有激情,你愿意投入,你坚信自己,工作本身就给你积极的反馈。在彼此作用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浮动和推动的力量,你接受着它,享受着它,驾驭着它,引导着它,燃烧着它。
  成功最需要的是强烈的欲望,成功者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后者只是希望自己成功。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万个发动机,而只有成功欲望强烈的人才会把所有发动机全部启动。
  曾有一个年轻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带着年轻人来到河边,让年轻人陪他一起向河里走。当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注意,一下子把他按到水中。年轻人拼命挣扎,但苏格拉底很强壮,一直把小伙子按在水里,直到他奄奄一息时,苏格拉底才把他的头拉出水面。这个年轻人出水之后赶紧吸了几口气。苏格拉底问:“在水里的时候,你最需要什么?”小伙子回答:“空气。”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 想看书来

成功,你有多相信它(2)
只要你心中有一股必胜的信念,你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而你必胜的气势也会让对手先在心里惧怕三分。正如信奉“超人哲学”的尼采所说:“一个有强烈决心的人将无所不能。”你若是想在人生中有一番成就,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把信念强化到强烈的地步,因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会促使你拿出行动,扫除一切横在前面的障碍。
  那么,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成功,我有多相信它?
  

让胜利成为一种习惯(1)
很多人老爱拿“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说事,其实这是一块挡箭牌而已。很多人会拿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科学家来举例,因为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获得了成功。其实,这些科学家最后的成功不是由于他们几百次的失败导致的,而是由于他们的坚持和最后采用了正确方法,如果他们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再经历几百次的失败也同样不会成功,如果他一开始就采用了正确方法,不经历失败也同样能够成功。在失败的量与成功的质的关系中,不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可能性。成功之母不是失败,而是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可是有些人失败了,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自我安慰,到头来还是失败。甚至有些人还以失败为荣。你失败了,总结了经验、教训,不再发生这样的错事,接下来才有可能成功。失败确实能归纳出一部分经验教训,但成功绝对不是靠失败得来的。
  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未经历失败的成功岂不很惨,成为没妈的孩子?这句格言可能会给人造成一个误解,通过周密的计划而未经失败就直接取得的成功,远不如历经千辛万苦获得的成功有价值。而在现实世界的法则里,最终结果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得结果的过程并不重要。也就是说,在物质社会里,轻而易举获得的成功和历经艰难险阻取得的成功是等价的。
  另外,这个格言容易让人们误以为是在鼓励用失败的堆积来换取成功,而这将导致低效的工作。“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为那些工作之初不进行深入的分析、缺乏认真策划安排、未充分考虑各种情况的不负责的冒进者提供一个借口。既然“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人们对失败就不该计较,人们就该尊重失败,保护失败。
  在军队作战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同样不成立。一次失败的战役,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和气势,却增强了敌人的实力和气势;一次失败的战役,丢掉了自己的阵地,敌人却得到了阵地。失败就是削弱自己,壮大敌人;而成功就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战争的胜败对双方的影响是双倍的。每次战役的结果都具有决定性作用,虽说并不是每一战都定生死,但对士兵的士气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次战役的失败,会导致军官和士兵的士气跌落,士气的低落可能就是下一次战役失败的最大原因。拿破仑一生曾打过100多次胜仗,胜利使他坚信自己会所向披靡,而且也使敌人闻风丧胆。
  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不战而胜”其实强调的就是胜利对敌人产生的威慑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胜利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和自信,才能让敌人胆寒。古代的岳家军,法国的拿破仑,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立了自己的王者之气。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才能让敌人知道:除了放弃抵抗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
  再退一步说,即使“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真理,这个社会会不会给你足够的机会让你去证明?恐怕不会!一个企业,把自己的一大半资金投入到一个项目中去,失败了会是什么后果?裁员、申请破产……如果你是一名员工,你的企业会给你几次犯错的机会?
  成功有倍增效应,你越成功,你就会越自信,越自信就会使你越容易成功,从这种角度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与失败也有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成功会使你越自信,越能成功;而失败会使人越灰心丧气,离成功越来越远。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富人享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