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大军,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专门技能和智力为企业所认同。一般来说,金领具有如下特点: 1.把自己的才能和智力作为自己最宝贵的财产; 2.工作具有不重复性和比较复杂的特点,其成果较难评价; 3.基础知识扎实,善于发现问题,注重自我管理。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最显著的特征是简单劳动成分减少,技术创新成分增加,尤其在半导体、电脑、通信、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航天以及软件生产等领域,技术创新成分几乎左右着企业经营的成败。欧盟劳工同盟对其七个成员国制造业的调查发现,白领、蓝领的失业率达,而金领的失业率仅为。 要想成为拥有高薪的金领,以下素质不可或缺: 具有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和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素质。也就是说,所学的知识一定要是能够学以致用的;自身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与办事效率,并能体现企业的效益;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比较清晰的规划。
BOBOS:对立统一的一族
布尔乔亚(Bourgeois)是中产阶级的法语译音,波希米亚(Bohemia)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取两者的第一个字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新词——“BOBOS”(也就是“布波族”、“波波族”)。 波希米亚(Bohemia)一词来自法文bohemiens,起先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后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群反文化的年青艺术家。18世纪末,画家只是社会中下层的职业,是为上流社会工作的工匠。他们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没有学识,也没有社会地位,以贩卖艺术品为生。正因如此,一群年青的艺术家在19世纪初联合发起了一连串的运动(Romantic Movement),借以获取大众对他们的专业认同,成了最早的波希米亚族。 现代的波希米亚族多半是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喜欢艺术、文学与音乐,习惯性地反潮流,喜欢自由发表他们对生活的观念,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简单来说,他们喜欢另类的生活模式,崇尚个性解放,波希米亚成了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特立独行的代名词。 至于布尔乔亚(Bourgeois),完全是波希米亚的对立面。他们在大企业内工作,生活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他们捍卫传统和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是积极进取的时代典范,但常常被波西米亚式的艺术家嘲笑为鄙俗的一个群体。 这两种群体无论从经济还是价值观上,对立显而易见,毫无相通之处。 21世纪,对立变成了统一。25…40岁的中坚精英,无论在心态、处世方式、工作态度和消费模式都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正,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他们既没有波希米亚族的嬉皮放浪,也没有布尔乔亚族的守旧古板,他们是两者的混合体。 布波族就是嬉皮士与雅皮士的综合体。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过很高的教育,在大企业上班,视自己的工作为一种精神创造;他们性格奔放,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他们所做的最伟大的创举就是成功地实践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的成功积累,同时又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自由和反抗。这些新资讯时代的精英分子,一脚踏在创意的波希米亚世界,另一脚踏在野心和追求成功的布尔乔亚领域当中。 布波族多数有性伴侣,却不结婚。就算结婚也不愿意担负养儿育女的责任。老一辈的人认为他们逃避责任,却羡慕他们的洒脱和自在。 布波族强调的是在经济实力、物质生活档位达到了中产的要求之后,还必须拥有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反中产的波希米亚生活方式的精神追求。布波族本质上是绝对适应而且极其喜欢工商业文明的,追随的也都是物质格调。有人说,“布波”就是换了套衣服出场的小资。 嬉皮 “嬉皮”(Hippie)原产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军事上干涉古巴失败,又深陷越战泥潭。这时,“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成长起来了。美国梦的破灭,使他们接受了粗俗、暴力的朋克、摇滚,并拾起“垮掉的一代”的颓废传统,成为最早的嬉皮。酗酒、吸毒、暴力是这些另类人群的另类行为特征,性解放、奇装异服、粗言秽语的摇滚音乐是他们的文化标志。 雅皮 雅皮(Yuppie)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大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才)首位字母的缩写,指20世纪80年代继嬉皮士之后兴起的一类精英人群。雅皮士有着较优越的社会背景,如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薪水等等。他们不一定年轻,但大多富有,着装时髦,即使穿的牛仔做工也极为考究,对奢侈物品、高级享受的追求热情十足,着迷于法拉利跑车、劳力士手表、古驰饰品、范思哲时装。20世纪90年代,当雅皮士风貌在世界上不那么流行之时,我国雅皮士群体却在形刹⒀杆僭龀ぁ? “X”、“Y”和“Z” 美国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自称“X”一代,“X”有“寻找未知”、“否定现实”、“反抗社会”等含义。美国建国以来出生的第13代青年(1961—1981 年期间出生)为“Y”一代。“Y”一代对父辈的人生意义从怀疑到讽刺,不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寻找”的意义。“Y”一代是放弃了寻找的一代,是所谓“clueless(没有任何头绪)”的一代。“Y”,让人联想到不断地追问“Why(为什么)?”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真正是没有意义的世界。 借用美国人的说法,在台湾有人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青年人分为“X”、“Y”和“Z”世代。“X”世代指1963—1973年间出生的人,“Y”世代指1974—1979年间出生的人,“Z”世代则指1980—1984年间出生的年轻人。“X”世代和“Y”世代常被称为“新世代”或“新人类”,“Z”世代因而被称为“新新人类”。 。 想看书来
国际自由人:中产的终极理想
2002年底,另一个生活概念——IF(International Freeman)一族,即国际自由人诞生了。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刘克亚先生认为,国际自由人是一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工作、居住和生活地点的人”。 国际自由人是全球化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新群体,是国际社会里的精英。他们通过出众的才智和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飞翔的过程中,完成自己对生活的回归,使自己成为自由本身。 作为一个A国人代表B国公司在C国工作,这种生活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并不鲜见。一些具有优秀职业技能,拥有良好的全球视野和领导能力的职业人士正在享受着这样一种生活。比如瑞典人李柯,在美国学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之后,现在作为德国西门子的雇员在中国北京工作。 国际自由人是拥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化专业技能、运用国际化语言服务于国际社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专业群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生存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无论在法律上属于哪个国家,国际自由人都应该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一方面,由于他们学习和工作地点的频繁变更、所服务对象背景的千差万别,他们总是处在一种不断更新观念和积累见识的状态中。另一方面,开阔的国际视野又使得他们更加自如地在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中工作和生活,融入当地的文化,增长更多的见闻。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他们的视野呈几何级数增长。 一个国际自由人在全世界都会有朋友,所以他们经常会从这个半球飞到另一个半球去参加好友的party,这对他们来说再寻常不过了。他们可能是工作上的伙伴,或者是兴趣相投的知己,甚至只是一起打高尔夫的球友,但是,他们被彼此的人格所吸引,相互欣赏对方的品位,所以他们可以出现在同一个party上。 要成为国际自由人中的一员,仅仅具有国际视野还远远不够,专业特长才是国际自由人安身立命之本。而且,只有当他们的专业特长具有国际性的比较优势时,才能够得到稀缺这种专业人士的国家或公司的青睐与尊重。最典型的是那些掌握国际语言,了解国际文化的专业人士,在具备了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之后,无论在国内国外都能为其服务对象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 国际自由人在跨国大公司里以自己的方式工作,在诗意的地方创意地生活。对他们而言,财富和地位的推动力不再是特别重要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才是生命存在的第一要件。在国外,他们生活在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时尚中心。在中国,他们主要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里。当然,国际自助旅行者和国际志愿者们也是国际自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愿意选择到人文风景区或需要帮助的地方去。 国际自由人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一个国家如果从国际自由人的进口国发展为国际自由人的产地甚至输出国,表明该国专业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年,输送和吸纳国际自由人的最主要的路径——跨国公司,在中国迅速地发展和壮大。跨国企业在给中国输入了大量的境外国际自由人的同时,也培育了很多中国籍的国际自由人,并把他们输出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很多中国籍的跨国公司也在迅速地兴起。这些公司也将培育、输出大量的中国籍国际自由人,成为未来中国籍国际自由人最主要的舞台,为中国的国际自由人提供了最便捷的人生快车道。 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了产生国际自由人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