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个沉重打击,股指为何还能继续上攻呢?原因就在于基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5·30”之前,他们早得到消息,提前离场,有着充足的资金再次发动行情。这一次他们大肆渲染的是大盘蓝筹的概念。
  当时人们的主要思想认为,股市存在“结构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这个时候,就可以发行大盘股扩容,让中国投资者持有代表国计民生的超级大盘股。后来证明股市的发展正按着这种思路来的。大势的发行基金,把资金从银行里吸引出来,基金推动股指不断地冲向新高,银行的储蓄也从银行跑出来了,于是股市出现“过剩”,既然是“过剩”,就得发行新股,股市扩容,发行大盘股。
  第三季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基金股票投资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28%。三季度基金共实现净收益亿元人民币,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亿元人民币。基金已成为“储蓄搬家”的最大受益者,每当新基金发行,银行门口排着长长地购买基金的新基民长龙。于是,第三季度基金开始更疯狂地推盘,直接把股指向6124高位上去推。
  第四季度,58家基金公司旗下345只基金第四季度报告披露。截至2007年年末,基金出现近一年来首度主动减仓。多数基金经理认为未来市场波动将加大,整体估值可能向下调整。2007年年底,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市场流通市值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基金资金头寸相对紧张,最大可动用买入股票的金额为亿元人民币,实际可动用资金1500亿元人民币左右。2007年12月31日,沪深A股流通市值是万亿元人民币,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市场比例为%。
  2007年的第四季度,基金开始感觉到高处不胜寒了,但是,拿着别人钱的他们,并没有对“大小非”减持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人们对于奉行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们的崇拜,已经开始了动摇,肯定会有人注意到,国家的政策要进行大调整,也就意味着这一波牛市,就要结束了。
  3。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牛市提供资金渠道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此次牛市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渠道。在2007年的12月5日之前施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即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其实,我国实行了十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确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那时面临通缩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十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把握金融调控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人把这十年,称之为“黄金十年”。
  记得前些年,政府还在为那么多民间储蓄放在银行而发愁,而在2007年,这些民间资本被完全激发出来,大量的银行储蓄游荡在股市。有人认为,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尚不明显过剩的货币曾经老老实实地呆在银行储蓄账户里面,而一旦财富过剩持续地转化成货币过剩,总有一天居民和企业的储蓄会从商业银行储蓄账户中跑出来并且不再回去。因此巨大的货币流动性要么在房地产市场充分展现;要么推动CPI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要么允许股市有一定的泡沫。
  当时,尽管国家不断提示风险,尽管相关部门打起“组合拳”,还是有人押了房子、车子,借了高利贷来炒股;还是有人把养老金,失业救济金拿来炒股,甚至还是有人贪赃枉法,挪用公款来炒股。
  2007年的“5·30”之前,中国股市已处于非常疯狂的状态,中国股市户头开户突破一个亿,如果按一家四口来算的话,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在炒股,而且,农村至少有好多人不可能在炒股。

一、 2007年疯狂的6124点(4)
其实,西方国家只有极少数专家才能直接投资股市,极少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股###动。民众之所以投机股市,根本在于追求利益,但直接刺激民众疯狂的是一个个神话,而不是所谓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而且,人们对这些理论学分析根本不在乎。这些暴富的神话真伪不得而知,反正是有人在传。也许这个人只是挣30%,现在已经被传得达到了离奇的状态,人们不断地创造神话,传播神话,这些神话又引导人们创造疯狂的股市神话。
  4。 一路波折的登上6124点顶峰
  现在看看这一轮牛市的周K线,我们明显地看出来著名的“5·30”留下的凹坑,但是,我们知道此次只是牛市的一个暂停,稍作休息后,股指在机构资金以及储蓄大搬家的推动下,以蓝筹为主要投资对象,最终攀上了6124点的险峰。上一篇我们说过,2007年第七次大牛市有三大因素共同酿造,这里借机分析此次大牛市我们能够得到的一些经验。
  首先,在牛市时候,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技术支撑,而是信心的支撑,这个信心就幻化为虚假的传言和神话。记得当时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吧:一位老太太买了三只股票,其中两只涨停,还有一只没有涨停,于是她就质问起推荐她买这只股票的经纪人,为啥我那一只股票没有涨停?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反正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2007年的这一波牛市,很多股票甚至是垃圾股都“鸡犬升天”了,而这肯定是不正常的,但是,大家宁愿相信这个故事,人人都自认为自己是“股神”。
  2007年4月份的时候,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中国的“全民炒股”的疯狂景象,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出现两个致命的因素,导致2008年的惨跌。其一是中石油的上市改变了股市的性质;其二是借助疯狂的储蓄大搬家为“大小非”减持提供了天赐良机,而且是以大盘蓝筹股为炒作对象。
  关于全民炒股的现象,有位股评家曾经写道:如果你还没结婚,如果你想再婚,那么建议你在征婚启事中大大方方地写上:“我,……股民……”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爱上你!
  5。 价值投资理念被疯狂地曲解
  2007年,被人们滥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之一就是“价值投资理念”。其实,价值投资理念是对的,但是由于我们的股市的特殊性,造成这个价值投资理念被严重地曲解。首先,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股市到底与基本面有多大的关系?这一点想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有时候过分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其实是名不副实的。比如说,一个公司的业绩良好,但是它如果是一个“铁公鸡”,不分红、只是再融资,其业绩再好,与它的股票有多大的联系呢?价值投资怎么体现呢?还有,“大小非”的成本极低,而二级市场的购入成本很高,到底这只股票价值几何?都无从知晓。无从知晓的东西,投资它岂不是很盲目。
  基金在股改之初就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人们也认同对此观念。因为大家认为,毕竟基金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经验也比较丰富。因此基金经理一时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赚钱的良机。
  一个东西一旦被市场公认,都会带来危险。毕竟市场赚钱的只占少数,公认意味着陷阱。譬如技术分析,一旦被广泛模仿传播,就布满了陷阱。价值投资理念也是如此,后来的经验证明,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其实已被严重地曲解。
  2007年的大牛市,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其中,主推手当然属于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它的投资理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整个市场的价值理念。但是,当时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藏在股市上的“堰塞湖”———“大小非”们能够扳倒价值理念这个巨无霸。当时的基金经理张口价值投资,闭口价值投资,讲他们如何推崇、或崇拜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
  在对“”暴跌的反思中,不断有人对垃圾股、消息股和题材股表示反对,积极主张“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看,只有主流资金的投资选择重新回归价值,回归蓝筹,才能保证市场发展的健康与理性”。这一种提法具有很强的诱惑性,把“”大跌归结为政策打压或者垃圾股被爆炒后的泡沫破裂,当然是非常轻率的。

一、 2007年疯狂的6124点(5)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回归A股市场,以当时的定价,总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中石油总股本亿,较之中国股市另外一个行业巨头中石化亿的总股本,还要高一倍以上,中石油成为中国A股市场第一大权重股。
  当时,不少评论家认为,中石油王者归来,以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的高位定价,机构投资者在高位的高调承接,也预示着这轮牛市的延伸行情仍然会是价值蓝筹这条主线。可见,当时价值投资被捧为股市惟一上涨的理由。现在想想,当时的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个和公司基本面没有多大关系的价值理念,只能是幻化的。公司基本面是基本面,股市是股市,两者背离严重,公司业绩可以很好,但个股不一定好。这种现象为2008年股指下跌65%埋下了暴跌的种子。
  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于机构奉行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认真地去细究。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基金已经退化为最大的趋势投资者,价值投资的理念,被他们自己踩在脚下。一向标榜“价值投资”的基金公司在2300多点的时候减持重仓股,从“抱团取暖”到“联手杀跌”。人们开始对于价值投资产生了普遍的怀疑,但是,为时已晚,很多股民被套在6000点的高空里,苦笑着举着沉重的杠铃。
  价值投资理念没有错,关键是这个价值评估体系要明确。不能一股存在几个不同的成本。另外,公司要与股市一致,股价要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