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辩律师王同生之死刑辩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刑辩律师王同生之死刑辩护-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庭审后,我的观点。

  受害方的一个朋友全程旁听了案件的审理,他是从事刑事侦查工作的,他的观点,和我一样。

  因为:全案证据按照法定要求,但达不到能够支持一个“死刑判决”的标准。具体:

  一是卷宗材料反映两被告人的供述,在作案过程的细节上,不尽一致;

  二是第一被告庭审否认参与杀人,与卷宗材料供述不一致;

  三是第二被告庭审中的有罪供述,与卷宗材料记录的在侦查阶段的供述,具体细节不尽一致;

  四是第一次庭审时,公诉方没有提供作案工具,更为当庭质证,而作案工具在一个刑事案件中、在故意杀人案件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

  还有其他。

  为什么,做出了死刑判决呢?

  一是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后果使然;

  二是被告人及其家属在民事赔偿方面,没有达到最起码的法定要求。

  第一被告家庭困难,虽然审判机关最大限度的给他留出了准备时间,最终不足法定标准的六分之一。

  第二被告的家人,知道其子系未成年人作案,不适用死刑,最坏的结果是无期徒刑,所以分文未出。

  至此,大家应该知道民事赔偿部分“提前准备”,有时是必要的。

  当事人不懂才聘请律师,律师职责的一部分应当包括让当事人懂得按照“法定程序”应该怎么办,需要做哪些准备。

  这就需要律师首先要懂,然后,就合适的案件、在合适的阶段、在合适的氛围下、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当事人及其家属中的合适的人。

  关于“合适的案子”,有的案子,不需要律师提醒:

  被告人家庭富裕,有赔偿能力的;

  被告人及其家人本身就懂,在言谈中发现他们已经知道的;

  被告人及其家人认为自己“很有理”,想一争高下的;

  案件问题很大,错案可能很大的。

  其他。

  关于“合适的阶段”,刑事案件一审有三个阶段: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如果上诉了,有上诉阶段。如果一审判死刑了,还有死刑复核阶段。

  某一个案件,到底应当在哪个阶段尽律师的“提示义务”,要具体把握。

  关于“合适的氛围”与“合适的方式”,不多说。

  关于“合适的人”,很简单,律师的话,有的能“听进去”,有的“听不进去”。有的人,今天不理解律师的话,明天可能会理解。

  达到如下目的:

  一是当事人理解律师的说法,最终案件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当事人受益;

  二是不要让当事人及其亲属误会律师,认为律师“胡说”,认为律师“替对方说话”。

  【刑辩律师王同生警言:律师应有策略的、依法向当事人尽提示义务。】

  第一被告被判处死刑的另一个因素:受害方坚决要求“追命”。

  关于民事赔偿部分,庭审前、第一次庭审后、第二次庭审后,都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作为代理人,我向当事人分析了案情,分析了如果调解不成的风险:如果调解不成,即便一审判了死刑,二审可能改判,死刑复核时,结果也很难说。审判人员也做了同样的工作。

  受害方一度同意调解,但是,被告方拿不出钱来,最终准备的钱,还达不到法定标准的七分之一。

  没办法,又开了第二次庭。

  第二次庭审过程中,公诉方出示了作案工具,当庭质证。

  作案工具为什么在第一次庭审时没有出示呢?

  我认为理由是:作案工具取得的程序有问题。

  刑事案件调查取证,不是老百姓“捥菜”,随手拾到筐里就行了,是有法定的取证程序的,死刑案件的证据收集更是这样。

  从某个方面,“可以说”与本案有关的“相关人员”,最初没想到第一被告的判决结果是死刑。

  刑事案件,能否得到受害方谅解,很重要。甚至影响被告人的生、死。

  【刑辩律师王同生警言:受害方的态度,有时决定被告人的生、死。】

  本案,我就第一被告辩护人的辩护想说几点:

  第一次庭审时,他的辩护词是:我本想说你认罪态度好,你一翻供,我没法说了。

  结束了。

  庭审时,我虽然是受害方的代理人,作为一个专业刑辩律师,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律师都有自己的办案风格,都有色,有的很值得学习。就在我想学习时,结束了。

  第二次庭审时,也没有提到取证程序。

  前面我已经列举了本案中可以辩护的情节。实事求是的说,这个案子律师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用我自己的术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

  但是,很遗憾。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被告人庭审中推翻了自己原来的供述,作为律师,要详细询问理由、想法,看看有没有能够支持他的新供述的理由,能不能找到能够支持他的新供述的证据,最大限度的辩护。

  如果作为律师认为案子就是被告人所为,可以说明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以解除委托关系,让被告人或其亲属另外聘请律师。

  辩护律师,是不可以当庭说自己的当事人的说法是“翻供”的。

  如果这位同行看到了这段内容,千万不要生气。我并没有提到哪个案子,也没有提到哪位律师,没有丝毫“诋毁”意图。

  只是谈我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辩护思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刑辩业务的开展有利。

  被告人上诉了,二审没有代理,最终结果不知。

  有的刑事案件是不能随意承接的。

  【刑辩律师王同生警言:刑事案件是不能随意承接的,他关乎当事人的前途乃至生命。】

  又扯远了。
  作者题外话: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七节  作案过程  被告人都忘了
第七节:作案过程,被告人都忘了

  案件到了审查起诉阶段,律师作为辩护人,可以单独会见犯罪嫌疑人了。

  就律师在刑事案件中的角色需要解释一下:

  如果为受害方提供法律服务,比如:刑事附带民事,则是受害方当事人的代理人;

  如果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服务,按照现在“主流观点”,案件在不同的阶段,律师的身份有所区别:侦查阶段是“咨询律师”;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律师的身份是辩护人;也可以被告人刑事附带民事部分的代理人出庭。

  作为辩护人,尽早了解案情,是很重要的,会见被告是全面了解案情,印证案件事实,核实相关证据的重要环节。会见时需要被告人详细讲,辩护律师仔细听、重点问。

  从审查起诉阶段到开庭前,我多次会见被告人,每次让他谈作案过程的时候,都说:“忘了。”

  自九四年从事辩护业务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侦查人员问你时,你记得,为什么现在忘了”?

  他不语。

  “是你作案吗?”

  “是。”

  我采取的策略是:顺其自然。

  一是被告人本人怎么想的,作为辩护人不能强行改变;

  再是,忘了就忘了吧,这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忘了作案过程,不一定是坏事。

  办案人员是希望庭审中,通过各被告人的供述、公诉人举证,“查清”案件事实的。

  我和他说了一下庭审程序。

  最后说:“你忘了,我有忘了的辩护方法;你记起来了,我有记起来的辩护路子,我会随机应变的。”

  随机应变是一个辩护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贯穿于庭审全过程。比如:发问、举证、质证、发表辩护意见等。

  有的辩护人,开庭前就把辩护词写好了,在发表辩护意见时,读一遍,结束。没有把庭审中的新情况充实到辩护意见中,这样的辩护很可能不全面。

  辩护人应当“积极”参与庭审,好比老鹰抓兔子,从程序、实体、法律适用、量刑等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充实自己的辩护意见,以适当的“言谈举止”发表自己的辩护意见,力所能及的为被告人提供最好的辩护。

  【刑辩律师王同生警言:律师辩护要随机应变,要“积极”参与庭审。】
  作者题外话: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吶。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节  心中有数
第八节:心中有数

  庭审前,结果我已经心中有数了,保命的可能性很大。

  有如下情节(不便公开的不写,请谅解):

  一、从卷宗材料看,其动机不是为了实施其他犯罪行为作练习,也就是说,侦查人员的“练锤”一说不存在;

  二、作案工具的辨认有瑕疵:侦查人员让被告人到购买匕首的地方,买了同种匕首,然后让被告人辨认;

  三、销毁物证地点辨认有瑕疵:我亲自开车按照卷宗材料中显示的路线,从犯罪现场到销毁物证的地点走了一遍,发现路线比较复杂,被告人系外地人,不可能记住,不可能单独带领侦查人员辨认。通过会见,印证了我的观点。两被告人在两个车上,一前一后几乎同时辨认,而卷中两人的辨认笔录记载的时间不是同一天,问题显而易见。

  四、另外一种作案工具没有找到;

  五、仅凭指纹,是不能破案的,也不能足以支持案件的判决,是被告人张辉的供述,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足够的”线索,这是一个从轻处罚的情节;

  六、大部分材料是“先证后供”;

  七、民事部分调解的可能性很大。

  其他。
  作者题外话:不出户  知天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节  死刑辩护把握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